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致空气》说课稿 新版 语文版

发布 2022-12-23 09:51:28 阅读 6668

《致空气》说课稿。

一、说教材。

致空气》是八年级下第二单元中继三篇现代诗歌后的一首自读篇目,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习焉不察的空气为歌颂的对象。在对空气这一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友谊、真情、理想、信念等的赞颂。诗歌的主题比较深刻、含蓄。

再学习这首诗歌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一下人间的真情以及人生中理想、信念、目标等的巨大作用,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二、学情分析。

该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合作、**的学习的点滴经验。并且本单元也已经学习了三首现代诗歌,对于诗歌的一些知识和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这首自读诗时主要让学生在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进一步研习现代诗歌,利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模仿写小诗的能力。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本诗的作者及其思想。

2、反复阅读本诗,把握主要内容和体味诗歌的情感。3、理解诗歌主题及象征写法。(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老师只做适当的点拨。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中的感情,领会文章主题。

3、本诗流露了作者对目标的执着追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加以体会并引导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本诗歌作者及其思想。

2、反复诵读,在此基础上理解诗的内容,领会主旨。难点:1、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学习用象征手法练习写一首小诗。

2、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五、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联系现实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并思考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什么启示。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3、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疑难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4、课程理念规定: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本教学设计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独自感悟,自己发现问题。

六、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4、提问启发式教学,点拨法。七、学法指导。

学生阅读这篇诗歌时要反复朗读和默读,理清作品的思路,领会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并有意识地加以学习和运用。本文宜采用“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练一练”等学习方法。八、教学课时一课时。

九、教学流程。

一)课文引入1.谜语导入:

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空气)

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

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板书课题:致空气(二)梳理文学常识。

1、解题题目就点明了歌颂的对象。诗除了歌颂“空气”,还歌颂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进一步研析的内容。

2、作家作品邵燕祥:2023年出生,202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2023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2023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文革期间遭到**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在新中国霞光满天的清晨,他曾唱出一首首真诚的恋歌;在共和国阴霾密布的季节,他曾写出一篇篇违心的文字;十年浩劫中,面对“****”的灭顶之灾,他一次又一次用写赞美诗的笔鞭挞自己的心灵,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灵魂挣扎;当我们的民族从恶梦中醒来,他又开始了对极左路线、对自己人生、对社会痼疾的冷峻而犀利的思考与剖析。

―这就是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鲁迅式杂文家”的邵燕祥同志。板书作者:卲燕祥(点击课件中的“作家作品”)3、学习目标:(点击课件中的“学习目标”)

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三)朗读。

1、先请同学将这首诗自由地朗读一遍。

注意:教师提出要求:注意诗歌朗读的重音、节奏和生字词的把握。2、正音。

板书:鼾()息窒(zhì)息鼻翼(yì)厮守(sī)3、教师作朗读指导,请学生范读,作一定的点评。4、齐读听配乐朗诵。

(点击课件中的“配乐朗诵”)(四)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讨论前可让学生齐读诗歌。)第一次自学展示:

自学指导ⅰ(点击课件中的“自学指导ⅰ”)

1)内容:阅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不是随心所欲之物,它与其它文学作品一样,同样有着严谨的结构,试说说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

2)方法:先教师作朗读指导,然后学生自读,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以读促理解。

3)要求:6分钟后抢答,说出这首诗歌的结构。(说明:加个人及小组量化分)教学方式(一)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二)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1、学生明确: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诗节,总括空气的特点;第二节至第五诗节,从几个方面讴歌空气;第六诗节,总结全诗。

2、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在在划分时出现起止不准确的情况,教师可从第一节,五节内容上提示,如两节相同内容“无所不在,踪迹难寻”。

第二次自学展示:自学指导ⅱ(点击课件中的“自学指导ⅱ”)1、内容:赏析诗的第。

一、二、三部分。问题:

1)第1节中“我”指谁,“你”指谁?为什么把“你”称做“我的……朋友”?(2)第1节中诗人总括了空气的那些特点?(3)请用一句话概括第节的内容。

4)你觉得第2节中那两个词用得最巧妙?为什么节中是紧扣空气的哪种属性来写的节中有哪些意象,你是怎样理解的?(7)第六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8)第六节内容是不是第1节简单的重复?为什么?(9)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赞美空气吗?为什么?

说明:每个学习小组一个题,可根据学习小组实力调整题的分配,目的是调动每个小组的学习积极性。)

2、方法:小组内先个人朗读,然后组内讨论。(组长作记录并根据个人贡献加减量化分,然后各小组展示,其他小组可补充。监督班委会根据小组、个人表现加量化分。)

3、要求:8分钟后,小组展示。

教学方式(一)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二)展示提升、其他学生认真听,别人发言完后,其他组如有意见不一致可举手纠正。必。

要时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1、学生明确:(1)我是诗人自己,你是空气,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把空气当作我的朋友来称呼,奠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方式-述说和直抒胸臆。全诗就像诗人面对知心朋友在真诚述说。

(点击课件中的“思考”)幻灯展示。

2)“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

3)第2节在孤独和黑暗中,空气陪伴着我。第3节在我将要窒息时,空气给我生命。

4)动词“沉”用最巧妙,两个“沉”字写出了黑暗之深,孤独之深,我被孤独和黑暗包围的绝望。(5)空气给予人呼吸,给予人生命。

6)第4节中除了空气还有“地牢”“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地牢”象征险恶的,禁锢人的处境,“海风和青气”象征“关怀”“希望”“信念”“理想”等等。第5节除了“空气”主要还有“街头”“柳丝”“丁香”它们象征“自由”“幸福””美好地生活”等等。

7)内容上是对全诗的总结。因为再次强调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所以与第1节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工稳的结构。

8)不,它只是重申了第1节空气的特点“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除此之外它还概括了空气与人的关系:“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

最后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人类与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永不分离,永不分离,到最后一息”,这既是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同时也是诗人真诚的希望。

9)不是,借歌咏空气,赞美了人世间的真情。

、预见性问题:对第六小题中的“意象”一词学生可能不理解,教师可补充讲解。第三次自学展示:

自学指导ⅲ(点击课件中的“自学指导ⅲ”)1、内容:①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用什么象征什么?

②有事物有固定地象征义,你能举一些例子吗?2、方法: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同学也可讨论。

3、要求:5分钟后学生抢答。

教学方式(一)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二)展示提升,必要时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预见性问题:“象征”一词学生可能理解不透,教师可补充讲解。

点击课件中的“象征”)

有事物有固定地象征义,你能举一些例子吗?明确:松———刚强;

梅———坚贞;竹———谦虚;

莲———品德高尚;

菊———高洁,不慕名利;兰———清新、淡雅。

十、本课小结。

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习焉不察的空气为歌颂对象。抓住空气的特点:“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厮守身边”又“默无一语”。

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予了诗人对真情、真理、理想、信念的赞颂和呼唤。十。

一、拓展延伸。

在这首诗中所赞颂的空气,有人说它象征着友谊,有人说它象征着理想,有人说它象征着信念,更有人说它象征着真理,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看法。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种无处不在的东西呢?

谈谈你的发现。

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抽同学发言,并作适当的点评。

引导学生明白理想、信念、目标等的重要性以及确立学习目标。

十二、板书设计:

1、读下面首两小诗,潜心体会进行仿写。要求:①另选题材。

与原文修辞方法相同,字数可以不等。(一)(二)墙角的花!空中的鸟!

你孤芳自赏时,何必和笼里的同伴争噪呢?天地便小了。你自有你的天地。仿写:

十。四、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优美的咏物抒情诗,要求学生多朗诵,体会诗歌的语言艺术。作者经历人事沧桑,诗歌寓意。

深刻丰富,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结合新课标及课改教参设计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素质精神。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及利用多**辅助教学,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以三次自学指导为基础设计问题让学生研讨,并渗透创新意识思想教育。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将三个问题讨论完毕,并且不同组有不同的想法,体现质疑精神。最后的习题设计是学练结合,学以致用,创新意识,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有所得,教师仅仅是知识的发现者与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起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致空气》教案 新版 语文版

致空气。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 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及象征写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熟读此文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诗歌主题,还可以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用诗中...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敬业与乐业学案

5 敬业与乐业 爱迪生曾经说过 人生是短暂的。对这短暂的人生,我们最好的报答就是工作。那么,亲爱的同学,你思考过人生与事业的关系吗?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看待自己的职业?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认为,应该 敬业 乐业 并深信这是人类合理的生活。阅读此文,相信你的心中会对这个严肃的话题有了新的认识。1 理解 敬业...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单元第7课背影 第二课时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 第2单元第7课背影 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2 品味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多角度表现文章主题的写作特点。3.理解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读为主,通读 选读 品读 析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