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发布 2020-03-13 03:41:28 阅读 1860

1 《回延安》的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用简短的话进行概括,并说一说这几个部分是按什么线索组织起来的。

分析:从以下两个方面回答:

(1)诗歌分五个部分,各有侧重;

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头扑在亲人怀”)

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亲山亲水有亲人”,“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③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一口口的水酒干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④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2)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第一部分,集中写出了内心的激动。为什么如此激动?

第二部分交代了原因,使诗歌的思想朝深处发展;第三部分,又回到眼前,写出了延安亲人的精神面貌;接着,由人及物,写出了延安城的发展变化,而这发展变化,正是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英勇奋斗的结果;最后集中歌颂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功勋,歌颂了党,并与开头呼应,说明延安永远留在他心中,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

2.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分析:

(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一些“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诗歌能打动读者,唤起读者共鸣,以上三点,正是《回延安》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重要原因。

3.“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分析:“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

延安的“小米饭”,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着作者长大**,因此,作者像**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于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梢树根根,紧连一起一样,延安城与作者,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

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4.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读了这一节,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分析:(1)环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2)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3)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方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

5.“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分析:(l)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作者选择典型的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一个“新”字,便跃然眼前。

6.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

分析: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这样,越发突出了延安的“特殊性”即“个性”,又能进一步表达作者热爱延安的原因。

读者读到这里,对于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地位,怎能不油然而生敬意!但是,这样写,并不是标语、口号式的,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我们读起来,毫无枯燥、说教之感,相反,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7.诗歌的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诗是2023年3月9日于延安写的,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

分析(l)“再回”,是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从“回”开头,又回到“回”字,首尾呼应。(2)虽然作者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势所必然。

作者怎能舍得呢?因此,用了这样的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示诗人与延安的无法分割的感情。(3)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作者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

因此,人虽未离,思想已飞到了将来,诗人顺着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预见了未来延安的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到了那时,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一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深,意深而情更深!

8.诗歌采用“信天游”形式,两句。小节,但这两句组成的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会并不是一样的,能不能举一些实例,说一说每一节两个句子之间的不同关系?

分析:(1)并列关系,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2)顺接关系,如“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3)后句是前句的补充,如‘呵声万声呼唤你,一母亲延安就在这里”。(4)后句是前句的结果,如“杨家岭的红旗呵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5)前句是部分,后句是整体,如“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6)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7)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一由于每一节的两个句子之间组合的方式、表示的关系不同,因此,虽然是两句。节,也并不显得呆板、库调。只要根据内容需要精心组织,这种形式的诗歌,同样可以写出变化,不拘一格。

9.体会诗中作者真挚炽热的感情,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但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

分析:这是全文的难点之一。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

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10.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这首诗运用了“信天游”的形式。“信天游”(又名“顺天游幻”,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

这种民歌形式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节(或一段)只有两句,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正所谓“信天游,不断头”。短的只有一节。无论长、短都是本节押韵,因而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常采用比兴手法;多用叠字、衬字、铺排等表现方法。

诵读歌唱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荡的兴味与艺术惯力。

(1)每小节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诗节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对,即比喻。

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

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

如。羊羔羔**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又如第一句用“兴”开头。

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等。这两节的第。句均以“兴”开头,诗人感物起兴,形象地写出了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写出了延安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贡献。

以上“比兴”手法的例子为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也有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的。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②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

又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诗人重返延安时之所以按捺不住心脏的跳动,正是因为他永远忘不了党和***对自己的培养,诗人自己曾说过:“我是吃延安小米饭长大的,我喝过枣园和杨家岭的奶汁!”诗句正是传神地写出了作者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③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两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

(2)夸张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作夸张。

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楼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吗?

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此外,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见教材分析),增强了表达效果。

(3)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全诗开头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

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抱”和“ 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课后思考**。

一、第一部分:抒写久别之后,重回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时的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其美好未来。

这五部分内容是按照“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二、1.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一头扑在亲人怀……”其中“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出了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诗人与延安关系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

八年级第2课

第二课认识因特网。教学内容 1.了解因特网的概念及其服务与应用。2.规范使用因特网的常用术语。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因特网的概念。2.知道因特网中常用术语表示的意义。技能目标 1.充分了解因特网所提供的服务,并能恰当使用。2.能正确使用因特网的常用术语。3.对因特网的接入能知其所以然。情感目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白杨礼赞教案2苏教版

白杨礼赞。课题。白杨礼赞。1 通过课文学习,理解 散文形敬神不散 和象征手法。教学目标。2 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1 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教学重点。2 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理解 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教学难点。教学方法。个性化或。教学过程。札记。一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 景美 自身的 ...

八年级上册第2课

五河二中高效课堂八年级历史 上 导学案。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一 学习目标 1 记住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 侵略国家和结果 火烧圆明园的时间 侵略者 罪行。2 学会论从史出及运用历史地图 学习历史的方法。3 牢记民族屈辱的历史,为中华振兴和富强而发愤学习。二 学习重点 列强侵华罪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