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教学设计语文版 新

发布 2023-01-05 04:18:28 阅读 2830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一)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二)通过开展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兴趣,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解说:在上学年,我们分别学了《诗五首》和《诗词五首》,初步感受了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诵诗应该是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是一个习惯。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古代诗歌的学习,继续徜徉在诗歌的古风古韵中。(二)布置任务。

解说:这次诗歌的学习,我们将要举行一个小型的诗词朗诵比赛。如何能很好地表现出诗词作品的内涵,将真情实意传达给听众呢?

这当然要我们能在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的基础上,准确理解作品的意义和思想。现在我们就做好这些准备。(三)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为一些难读或易读错的字注音。2请五位学生依次朗读这五首诗词,听后矫正读音。3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四)示范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老师讲解为主,为后面学生的自学和讲解做示范。1关于作者。

一千二百年前,在成都美丽的浣花溪畔,有一座最简陋最普通的茅屋。然而,就在这草堂之内,却顽强地跳动着一颗想黎民、思百姓、忧天下的心。被后世尊为中国“诗圣”的杜甫就在这里栖身,杜甫是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虽然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但后来一直仕途不顺,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生活也困苦不堪,以致小儿子都饿死了。48岁时,弃官举。

家西迁,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盖了草堂,安定下来。53岁被举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辞职,漂泊各地,因贫病交加而死,终年59岁。

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大胆地揭示社会矛盾,深切同情人民的疾苦,写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推崇为“诗圣”。2关于作品。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韵脚如阵阵风声起,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富有浓烈的感**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洒在江郊的各处。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却又被“南村群童”抱跑了!

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

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笔。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

一、二两节。诗人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当他自己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先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那布被又旧又破,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

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第四节先运用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

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五)再读《茅》诗。

1在老师讲解后,学生带着对本诗的理解,自读后齐读,在品读中加深对本诗的认识和体会。

2结合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之(1),表达诵读后体会的作者的情感。(六)布置作业。

1继续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课余查询其他几首诗的有关资料,选择一两首,整理成稿后,选出主讲人,仿照老师的讲解,做好发言准备。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朗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检查诵读作业完成的情况。(二)组织学习。

学习小组选出的主讲人带领大家学习《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在积极肯定发言的基础上,老师和其他学生都可以做适当补充。参考:

1《过故人庄》: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孟襄阳集》。孟浩然,著名的田园山水诗人,诗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

他善于用淡淡的描述创设深邃高远的意境,借以反映出宁谧的心境。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被邀到朋友家做客的情景,首联是说故人准备了酒食相邀,“我”就到了田家。文字平淡,毫无渲染。

以“鸡黍”相邀,足见农家待客之简朴,同时也说明朋友至交,不循虚礼。颔联“绿树”是近景,“青山”是远景,村庄就是镶嵌在这样的背景中,使人感到既幽静、平和,而又不荒僻。颈联写“开轩”后映入眼帘的是打谷场和葱绿的菜园,令人心旷神怡,这是眼前的景物;“话桑麻”,使人能领略到强烈的农家风味,这是室内气氛。

诗中“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构成一幅宁静的田园风景画。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淡淡两句,作为诗的结尾,主客之间的融洽气氛,伸手可掬,使全诗于平静淡远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这是一首语言平淡质朴对田园风光的咏唱,又是一首语义深醇幽远的饱含农家乐趣、充满对友人情意的咏唱。

诗人在平实的语言中,把真切的叙事、真实的写景和真挚的抒情结合在一起,犹如朴实的农人在农家田舍亲切平易地话家常一样,将一幅栩栩如生的农村景致风俗和人情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

2《游山西村》:选自《陆游集》,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

现在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享年八十五岁,是文学史上少有的高龄作家。

一生力主抗战,虽在政治上屡遭投降派的打击,但报国信念至死不渝。诗作数量极多,现存有诗九千三百余首。多强烈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炽热的爱国热情,同时鞭挞投降派,同情人民疾苦,思想性很强。

这首诗是他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诗中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的一二句写农家丰年足食。

腊酒是自家酿造,鸡豚是自家喂养,客人来了,自有土产招待。这里写出了农村丰年的情景,赞誉了憨厚农民的好客,也看到了诗人与农民的深厚感情。三四句写村庄周围景色。

乡村小道,弯弯曲曲,山重水复,怀疑无路可走,然而一座座村庄就掩映在柳暗花明之中。现在这句作为成语流传又有了其深层含义,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要灰心丧气,只要努力、坚持不懈,光明就在前头。五六句转写村内的习俗风光,箫鼓相随,是因为一年一度的祭祀土地以祈丰年的“春社”即将到来,人们穿的戴的还保存着山村传统的那种朴素,山村的风土人情还是那么淳朴可爱。

最后两句是写作者的感慨。诗人由于喜爱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善良热情的邻家农民、古朴淳厚的乡村民俗,希望自己随时能乘月夜,拄拐杖登门拜访,共话桑麻。

三)比较阅读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一之(2),比较两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异同。明确: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诗人做客农家的情形。

《过故人庄》主要表达了老朋友之间诚挚的友谊,《游山西村》主要表达了对农家好客习俗和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四)诵读两诗。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读、齐读、背诵这两首诗。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各自揣摩如何根据诗意,读好两诗。(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内容,诵读这两首诗。2继续准备后两首诗的理解材料。第三课时(一)检查复习。

检查《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的背诵情况。

二)组织学习继续上一课学生主讲的形式,老师和其他学生做适当补充。参考:

1《渔家傲》: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真宗祥符年间的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后贬邓州守,旋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为官清廉,卒谥“文正”,4

词工写边塞生活,意境开阔,风格豪放。他的词只有六首传世,其中以《渔家傲》最为脍灸人口。宋仁宗康定元年(2024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延安市),守边四年。

这首词就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词的上片写塞外秋光,从“异”字生发开去。一是说边塞的风光与内地不同;二是讲秋天来临,边地景物也发生了变异。

雁尚且无留意,人何以堪!后三句,作者着意描写边塞的苍凉景色。边声加上军营的号角声,凄凉以外,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数不清的山峰犹如屏障一般耸立着。斜阳西沉,烟雾弥漫,在千山万壑之中,一座孤城紧闭。下片转入抒情。

“家万里”与“酒一杯”对举,形成强烈对比,“举杯消愁愁更愁”。将士们有家难归,其原因是“燕然未勒”。公元89年,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勒石记功而回。

“燕然未勒”是说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作者本希望能干出一番旋转乾坤的事业,永熄边烽。但在积贫积弱的北宋时代,他根本不可能成为“勒燕然”的窦宪。

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达到高潮,因而在浓霜遍地的夜晚,随着悠悠羌笛之声,将军(作者自指)和征夫陷入了深沉的悲慨之中,久久未能入眠,流下了忧国思乡的热泪。这首词突破“词为艳科”,是士大夫娱宾宴客的消遣品的模式,脱颖而出,在词史上开了边塞词的先声。以后,苏轼、辛弃疾等人广泛地开拓词的题材,与之是一脉相承的。

由此可见这首词的重要地位。

2《浣溪沙》:前面学《记承天寺夜游》,我们初步了解了苏轼,了解了他那如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苏轼多才多艺,其词一扫绮靡旧习,雄健遒劲,开豪放派新风。

《浣溪纱》是苏轼2024年春任黄州团练副使时作的一首记游词。然而从内容来说,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记游作品。通常,记游性作品是写人与自然的关系。

但本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上片写景,三月兰草发了短芽,浸在涨满水的小溪里,作者漫步溪边松林的小路上,闲散自在。只见那萧萧暮雨,只听那子规啼鸣,心中不免生出些凄凉之感。

下片转而写情。反问句强调诗人虽老犹少的精神状态。联想诗人被贬黄州,身处逆境,不能不让我们佩服他的达观和进取。

白居易《醉歌》有“黄鸡催晓丑时鸣”,“镜里朱颜看已失”的诗句,以黄鸡催时作比来感叹朱颜易老。苏轼反其意而用之,劝人不要感慨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要振作精神。一条小溪启迪了人生哲理,乐观旷达的性格,随遇而安的胸襟,合奏出一支追求生活、执著人生的青春曲,年少心暮之人,读此当汗颜。

(三)朗读两诗。

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自读这两首诗。

2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或最有感触的诗句,多次品读,谈谈自己对这些诗句的理解。3背诵两诗。

四)布置作业。

1复习《诗词五首》,朗读背诵。2为下一课诗歌朗诵比赛做必要的准备。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导学案

迢迢牵牛星 导学案。教学目标 1 理解牛郎织女咫尺天涯的相思之苦以及诗歌无一处直写思却处处含思的手法。2 理解牛郎织女式这种心心相印爱情的真谛,树立纯洁 朴素 自然的爱情价值观。教学重点 掌握叠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理解其思想内容,品味牛郎织女的爱情的凄美。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展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1 孟子 二章。知识与能力。1 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2 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过程与方法。1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2 通过点拨和合作 理解孟子的理想,培养忧患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赏析

整体把握。1.饮酒 其五 饮酒 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 饮酒 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割弃尘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