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赏析

发布 2023-01-05 04:04:28 阅读 9967

整体把握。1.《饮酒》(其五)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割弃尘缘,而是身处“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面工。

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中的说法: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2.《春望》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杜甫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延的所在地—一风翔。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

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一座繁华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

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呢?

另一种解释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认为诗中所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有相通处,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叛军所至之地,百姓皆惨遭杀戮。诗人家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

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3.《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旧题,唐人好用这样的诗题写当时的题材,作品极多,而李贺这一首由于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在当时即享有盛名。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李贺带着他的诗卷去谒见韩愈,因正值酷暑,韩愈倦极思睡,衣带已解,闻报后想推辞不见,可是打开诗卷,第一首就是《雁门太守行》,读罢大惊,立即束带出见。

这件事虽不一定属实,却也说明这首诗的确不同凡响。

读这首诗,首先有一个定性问题:是叙史还是抒情?这首诗的大致背景是唐代的边镇战争,这一点历来并无太大争论,但在具体解释上却存在着分歧。

不少诗评家喜欢把它跟元和年间的某次战役联系在一起,而后按战役的实况来解释诗句。这样解读,显然是忽略了诗人特有的艺术概括方式,把诗看成了历史事件的实录,难以揭示这首诗的思想意义。我们则认为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诗人用极凝练的方式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调。

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支激荡人心的战歌。

解决了定性问题,我们才能看出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来。最明显者莫过于诗人构思的大胆,他把一场战争高度集中在一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只写了三个画面:

一个在白天,表现敌军云集而来,官军戒备森严;一个从白天到黄昏,表现战争的惨烈;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实际上连24小时都不足,却涵盖了将士们在战争中的主要活动,也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这是就诗的整体说的。

再细看各句,还会发现诗人善于运用奇特的艺术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例如“黑云”两句就勾画出这样的图景: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出了不可侵犯的气概,正如杜甫的诗句“武帝旌旗在眼中”(《秋兴》)一样,给人以无比威严的感觉。

历代注家对这两句是实写景物还是以“黑云”代指攻城敌军之多,颇有争议。其实不妨将其理解为大战开始之前紧张的氛围,至于“黑云”是实指还是代指,“黑云”与日光能否同时出现,倒不是很重要的问题。

角声”两句的写法则不同。作者不从正面写战争的惨烈,只是用“角声满天”表现战争的规模。鼓角齐鸣,杀声干云,战争是残酷的,而“秋色”又是美丽的,将反差极大之事凝于一句,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雄浑壮烈之美。

“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历来说法不一,大致可以理解为战场血流成河,渗入土中,在夜色中凝为紫色。这句承上句,也从侧面写战争,给人以悲壮之感,与上句的雄壮有所不同。其下,“半卷”两句,先以“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至于奔袭结果如何,在抒情诗里是用不着交代的。

诗作的结尾也很有特点:“报君**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是抒写官军全体将士的心愿。

这里表现出的忘身报国之情,感人至深。用燕昭王**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又契合了古人“士为知己者死”“拼将一死酬知己”的价值观,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4.《赤壁》

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而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乃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只是借相同的地名,寄寓吊古之意,并抒写自己的感慨。宋代苏轼在黄州所作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类似的情况。

诗的前两句写兴感之由,颇有情致:从沙中发现了一根折断的铁戟,拿起来自己磨洗,认出那是数百年前赤壁之战的遗物。锈迹斑斑的断戟,无疑带有极强的沧桑感,能令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甚至“神游”于那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诗人“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也显示出他对这一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一个于江畔凭吊古迹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发议论,抒感慨,深刻警策。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是反说其事,设想“如果当年没有东风的帮助会怎样”,可谓“无中生有,死中求活”(谢枋得《唐诗绝句注解》),翻出新意。末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更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

古人写咏史怀古这类题材,往往不止于就事论事,而是有着明确的现实指向,或托古讽今,或怀古伤己,《赤壁》一诗也不仅仅是故作奇谈、驰骋议论。杜牧是宰相之孙,自视甚高,喜好谈兵,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十分自负,怀抱用世之心,却始终郁郁不得志。“东风”一语,除了实指之外,也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特别是孙权对他的信任。

细细品味诗意,不难读出诗人对周瑜的那一丝不屑和嘲讽,还有那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5.《渔家傲》

渔家傲》大约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一般说来,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大多沉痛愁苦,而这一首却充满了浪漫幻想的气息。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词的一开头便写梦中所见景象。天上云海茫茫,那一团团的白云相接,就像奔涌的波涛,又和拂晓的晨雾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

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转,河中似乎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作者用丰富的的想象创造了这样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作者在梦中穿过云涛、晓雾、星河,来到天帝居住的宫殿,用一个“归”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这大概是她经历了人生道路的流徙奔波之苦后,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的潜意识促成的吧。

她不仅回到了“帝所”,还听到天帝对她讲话,关心她想要回到**去。经受了人间的冷漠之后,听到天帝殷勤的垂问,多少心愿,终于得到了诉说的机会。于是自然引出下阕。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上句是说作者回告天帝:我所走的路很漫长,天色却已黄昏,前程遥远,难以到达。

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下句是说我学习作诗,空自写出惊人的诗句,又有什么用呢?这一句包含两层意思:

是感慨自己空有才华,但毕竟是个弱女子,能有什么作为呢?二是正值战乱年代,国难当头,诗词文章又有何用?这一句有怨嗟,有感慨。

现实如此,只有把希望寄托于虚幻的想象。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看,大风刮起来了,那搏击长空的大鹏正乘着风振翅高飞。

作者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她大声疾呼:大风啊,不住地吹吧,把我的小船吹到海外仙山去吧!

她为什么要去海外仙山?这并非消极的游仙思想。从前面两句可以看到,她尽管有才华有理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处于日暮途远、孤苦无依的困境中,她想去那没有战乱、没有离散、没有悲伤的仙境。

这正反映了她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但仙山毕竟是不存在的,她只能在自己创造的理想境界中求得暂时的安慰。

李清照后半生遭遇国破家亡的变故,只身漂泊江南,过着孤寂困窘的生活,但她又是一个有才华有理想的诗人,不甘忍受这样的现实,却又无能为力,只好借助想象去营造一个理想的世界。这首词正是通过记梦,展示一个神奇的境界,抒发内心的苦闷,也表现自已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精品文档。第六单元单元备课。一 单元目标 1 知识和能力 了解每篇课文涉及的作家 作品等文学常识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并掌握他们的意义和用法。2 过程和方法 诵读古诗文,体会对比 衬托的表达效果。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会文中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 的道理 学习古人严格执法 为官清廉的高尚品质。二 ...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一 单元目标 1 知识和能力 了解每篇课文涉及的作家 作品等文学常识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并掌握他们的意义和用法。2 过程和方法 诵读古诗文,体会对比 衬托的表达效果。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会文中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 的道理 学习古人严格执法 为官清廉的高尚品质。二 单元课文结构分析。议 孟子二...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一 单元目标 1 知识和能力 了解每篇课文涉及的作家 作品等文学常识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并掌握他们的意义和用法。2 过程和方法 诵读古诗文,体会对比 衬托的表达效果。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会文中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 的道理 学习古人严格执法 为官清廉的高尚品质。二 单元课文结构分析。议 孟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