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6 藤野先生》 含教学反思

发布 2023-01-02 03:41:28 阅读 6385

6.藤野先生。

2.理解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高贵品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本课的叙述线索,进而把握课文的内容。联系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理解课文的主题。

2.学习藤野先生严肃认真、正直热诚的高贵品质。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原因,并体会其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以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难点:1.品味语言,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高贵品格的写法。

2.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以及鲁迅先生中青年时期的心路历程。

课前准备:挂图、多**课件。

教课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到鲁迅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在之前我们也已经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而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也有一位名叫藤野九次郎的日本医专的教授,那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 ?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 ?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从中寻找出答案。

二、自学释疑。

1.复习鲁迅的有关文学知识(可利用工具书和参考资料)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主要作品有短篇**集散文集 ,杂文集等

鲁迅(2023年9月25日-2023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023年发表中篇白话**《阿q正传》。2023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2023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杂文为主,代表作有:**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被先后改编成电影。

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2.学生自学后回答:本文选自__《朝花夕拾》__体裁是___散文___

3.写作背景:2023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2023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2023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执论》等一系列**。

2023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

2023年8月,从日本回国。

4.“读一读,写一写”读准字音,并理解词义。

绯红fēi 宛如wǎn 驿站yì 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 毫不介意落第畸形jī 不逊xùn 匿名nì 杳无消息yǎo 诘责jié 凄然qī 教诲huì 瞥见piē 抑扬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

3、初读课文,巩固基础。

1. 默读课文,熟悉段意。

梳理文章内容,看看都讲了哪些事。

“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我与藤野先生告别。

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前面我们学过四种划段方法,即按时间先后,按地点转换,按小标题,按空行隔开,根据上面的内容本课划段按哪一种比较合适呢?

按地点转换划合适,可分为三段,在东京、在仙台、在北京。

2.指导概括段意。

师:很好,大家都很动脑筋,让我们再读课文,概括段意。

讨论后回答:本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在东京)写和藤野先生见面前的所见所闻。

第二部分4——35段(在仙台)写和藤野先生的相见、相识、离别。

第三部分36——38段(在北京)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四、延伸迁移。

1.讨论: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但1——3段好像与题目无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2. 本文主题:

本文通过回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往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明线),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暗线)。

五、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2.生字词写两遍。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投影仪展示本节目标)

上节课,我们感知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的叙述,去深入了解一下藤野先生,去找找作者深深怀念先生的原因。

二、细读课文,重点分析。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视和反感。而改动后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

(二)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在仙台”部分。(出示多**)

1. 为什么写只记得两个地名?

日暮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水户: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朱舜水是明末思想家,明亡后曾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事败后长住日本讲学。他是浙江余姚人,离绍兴很近,可谓鲁迅先生的“同乡”,鲁迅很敬重他。

目的:抒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感情。

2.精读第5语段,思考:

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大概”表示猜测,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自谦、 自喜、感激之情。但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因为”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句子的幽默感。

3. 这部分写了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哪些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1)修改"我"的讲义——正直热诚,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2) 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要求严格。

3) 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4. 那段感人至深有发人深省的往事是什么?试复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弃医从文;爱国之情。

三)第三部分讲解: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离开仙台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①珍藏讲义 ②悬挂** ③多写文章。

2.课文结尾一句话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集体朗读结尾一句话,研讨其含义。

“深恶痛疾”是“最厌恶最痛恨”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三、分组讨论,延伸迁移。

1.面对藤野先生的**,鲁迅先生也许想说些什么,展开想象,模仿作者口吻,对藤野先生说几句话,表露一下作者当时的心迹。

2.生活中,哪位老师曾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说给大家听听。

以上活动任选一题分组讨论后回答,比一比哪组说的好。

四、布置作业。

以“我的老师我的爱”为话题,写一篇回忆性文章,表达师生深情。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篇文章较长,因此研读课文,是在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的。如此,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典型事件)、理清了全文的脉络,才实现了长文短教;巧设并巧排线索的悬念(两条线索),明白了文章明暗相辅,才化难为易,实现了难文浅教;而短教不等于只抓一点忽视全面,恰恰是以点带面;浅教亦不是忽视课文的深度而是由浅及深,深入浅出地从微言看大义,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且关于文章的线索之全是学生自发的。

整体上说来,讲解《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时,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两条线索并驾齐驱,又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使学生能够学到不少知识。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一 总体介绍。一 八年级上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 上册 语文。进一步体现 课程标准 的新理念,力求改革单一文选式的编排体系,构建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七年级 上册 语文课本 致同学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0 蝉》 含教学反思

20.蝉。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委婉轻柔 自然流畅的风格,把握课文欲扬先抑的写法。2.学会提取和筛选主要信息的阅读方法。3.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小生物有新的认识和体会,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 认真的对待生命的态度。教学重点 1.感受课文委婉轻柔 自然流畅的风格。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4 背影》 含教学反思

14.背影。教学目标 1.理清写作思路。2.体会文章的选材特点和语言风格,品读重点段落和重点词句,感受父爱。3.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重点 能准确赏析重点语句,学习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体会到父子之间的深情。教学难点 提高赏析语句的能力,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课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