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6 散文》 含教学反思

发布 2023-01-02 03:17:28 阅读 7350

16.散文两篇。

教学目标:1.能了解用形象化的语言阐释抽象道理的写法。

2.了解文章的结构,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感受他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3.通过组织讨论,让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带入文本,与文本一体化,并演绎自己的认识。

教学重点:体味真挚的情感和耐人寻味的哲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正确认知自己为何而生以及如何生活的的问题。

课前准备:多**。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时间的流逝是客观的,不同的人对时间的利用也不同,当我们面对这些困扰,应该持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让我们了解思想家对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看法。

二、自学释疑。

1.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2023年生,湖北武汉人。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2023年7月20日病逝于北京。

2.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严文井散文选》,是严文井在2023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当时日本鬼子在我国横行,杀害我国同胞,国民党反动派也欺压老百姓。

3、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热情地歌颂永久的生命。

2. 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探索作者的写作手法。

第一段:“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第二段:“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第三段:“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第四段:“我的小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欲扬先抑的手法,在第一段讲了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之后,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的话题,赞美永久的生命。

四、再读课文,重点分析。

1. 第一段结尾“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答: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 第二段文章写“地面上的小草”说明了什么?

答:生命自身的神奇、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永远不朽。

3.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点拨:注意结合全文作总体分析。

答:a、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

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第二自然段后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生命自身的神奇”“感谢生命的奇迹” “让我们赞美生命”这些语言表了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b、表面上看作者一开始的感情是悲观失望的,其实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因为,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客观存在。作者主要想告诉我的是:

“它充满了希望,永远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让我们赞美生命” 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

4. 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拟人。“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蹦蹦跳跳,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

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形象的写出小牛犊的活泼可爱,突出小牛犊身上的茸毛之新,之美,表达作者欣喜的感情。

比喻。“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具体生动的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无休止的,就如同《愚公移山》里愚公所说的:“子又有孙,孙又有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生命的价值。

五、延伸迁移。

热爱生命。作者: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六、本课小结。

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7、布置作业。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左右。

八、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蒙田的生活态度,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研习课文之前,我想先问问同学们,你知道芸芸众生在为什么活着吗?你们现在又为什么活着呀?(生发言,师简要评价)对于这个问题,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可能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同学们也是或浅或深的思考了这一问题。本文的作者罗素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呢?

二、自学释疑。

1.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他也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

2023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2.背景介绍。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晚年为其所撰自传而作的一则序言,文章以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表达了他对挚爱与知识的执著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阅读全文,说一说作者一生为什么而活着?

答: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2.这篇演讲稿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答:思路显示了文章的逻辑性,本文具有演讲稿的一般特点,开篇点题,统摄全篇:“对爱情的渴望,以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使中心显得十分突出下文分层论说,在每一方面的开头处,往往先说明要点,段尾再加重申,使各段意思集中而不偏离中心。

最后一段,收束全篇,重申自己的人生信仰与追求。全文三部分,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段落的中心意思,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非常清楚,鲜明易懂,从而使中心更加突出,使读者倍加感受到其间所蕴含的深沉而激越的感情。

3.《我为什么而活着》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人为什么活着?实际上这是人类始终关心的一个哲学命题,是人类对自身永恒的追问罗素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用文学笔法,对这个永恒的命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通俗而生动地亮出了自己的思想——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的关爱显然,他睿智,他博大精深;他渴望知识、追求真理;他充满温情、多姿多彩;他的胸怀充满了正义与良知,为了拯救人类苦难者,即便是自己身受**也不顾……这就是罗素的一生,他把自己的一生的智慧和力量献给了整个人类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和伟大人格。

四、再读课文,重点研读。

过渡:爱因斯坦曾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愉悦的事件之一。”阅读这篇随笔,大家的感受如何?(学生集体回答)

下面同学们自由诵读这篇文章,将你欣赏的、认为有深意的句子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你的体会,如果有不懂的句子,请大家阅读时画出来,先前后四人进行交流,解决不了的再大家讨论。

(注:学生说完欣赏的句子,可以不打答案,让学生通过读来体现他的理解。在和学生互动过程中,注意使用“这个问题老师也做了一些思考”“受你的启发,我也觉得…”之类说法)

有可能找出的句子(多**展示):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的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导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激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激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

面对追寻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人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然而,因为这三种激情,作者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2)……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导析: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

这句话以形象的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的情感体验。“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提示了孤寂的恐怖可怕,它犹如黑洞一般吞噬了作者的心。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就越反衬出爱情的可贵美好,从而表达了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3)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导析:爱的结合,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就是进了天堂,这样的天堂正是自己所追寻的人生境界。“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但最终罗素“得到了它”,喜悦与甜蜜洋溢了出来,更是罗素对美好的爱情的高度赞美---爱情的结合,可以看到天堂。

4)爱情和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导析:这里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了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也就是说,他不只是自己不懈追求美好生活,而且他也希望别人过上美好生活,所以他同情那些处在苦难中的人们。

这就是他的不同寻常之处、伟大之处。

理解了这些具体句子的含义,也就把握了全篇文章的内涵。应该说,每个人都会面临着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严肃的哲学命题。罗素作出了响亮的回答:

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同情人类苦难。罗素怎么会得出这一结论的呢?联系他的生平经历就可以知道了。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一 总体介绍。一 八年级上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 上册 语文。进一步体现 课程标准 的新理念,力求改革单一文选式的编排体系,构建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七年级 上册 语文课本 致同学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0 蝉》 含教学反思

20.蝉。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委婉轻柔 自然流畅的风格,把握课文欲扬先抑的写法。2.学会提取和筛选主要信息的阅读方法。3.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小生物有新的认识和体会,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 认真的对待生命的态度。教学重点 1.感受课文委婉轻柔 自然流畅的风格。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4 背影》 含教学反思

14.背影。教学目标 1.理清写作思路。2.体会文章的选材特点和语言风格,品读重点段落和重点词句,感受父爱。3.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重点 能准确赏析重点语句,学习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体会到父子之间的深情。教学难点 提高赏析语句的能力,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课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