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22《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发布 2022-12-23 22:12:28 阅读 3411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主题。2、了解铭文的特点。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4、朗读、背诵全文。【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意,掌握重点词语,背诵。

难点:理解作者描述陋室的情怀和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等导入。二、出示教学目标1、学生齐读。2、教师解读。

三、文体、作者简介。

1.文体简介:铭,是古代文体。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的文字。

本文是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又叫“座右铭”。文字精炼,押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2.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

以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3.背景。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

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2)教师范读。(3)学生齐读。2.疏通文意。

1)学生自己结合可下注释理解,并提出疑问。(2)教师疏通课文。五、理解诗意。

1、这篇课文在语言文字上有何特点?押韵。

2、陋室,陋室,陋在何处?3、陋室,陋室,真的陋吗?

换角度想: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

4、那么,本文还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文中哪句话提挈全篇大意?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6、课文是如何引出德馨的?

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看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这种由此及彼的表现手法叫做——兴。

7、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六、讨论交流。

1.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2.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值得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需要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七、拓展延伸。

以下列铭文为例,给自己写上。

一、二句座右铭以警戒自己。1.古铜镜上的铭文:

人以铜为镜以正衣冠,人以人为镜以**德2.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草书砚铭是:

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然。"3.***的秘书田家英有一方端砚的铭文是:

守其白,辨其黑,洁若玉,坚若铁,马列之徒,其如斯耶!"4.直尺铭文:

心直,目直,言直,行直;口正,耳正,腔正,字正。

八、小结。本文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它显著的特点是文辞蕴藉、语言精辟。

主人高尚的道德、陋室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主人与客人共同营造的人文环境,结构成一曲韵味十足的乐曲,读来如行云流水,确实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九、作业背诵这首诗。

爱莲说。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难点:以花喻人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语1.欣赏莲花。

2.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用万紫千红的花来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二、作者介绍和“说”

1.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曾亲自率领属下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因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著名的《爱莲说》。

2.介绍“说”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但都是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三、朗读课文,整理感知。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5.周敦颐为什么喜欢莲花?(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周敦颐喜欢的只是莲花的外在美吗?6.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7.你还想起陶渊明的那句写菊花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8.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

因此,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四、品味语言,领悟写法。

1、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呢?

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2、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3、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托物喻人)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比喻君子的───句式具体说说借物喻人的用法。参考:

“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六、小结。

爱莲说》以莲喻人,将莲人格化,这正是作者的心志写照,是作者理想的寄托。七、达标检测。

八、布置作业。仿写《爱莲说》

以“爱说”为题,写一篇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所托之志。

八年级上册22短文两篇

22短文两篇 2课时 教师寄语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第一课时陋室铭 综合课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及 铭 这种文体,掌握文言常用实词。斯唯吾馨鸿儒白丁等 2.掌握文言字词,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客 待诗人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的交友现象,树立自己正...

八年级语文上册22《短文两篇》课中导学案新人教版

22 短文两篇 陋室铭。学习目标 1 理解本文的主题。2 了解铭文的特点。3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4 朗读 背诵全文。学习过程 一 导入。二 文体 作者 背景简介。1 文体简介 铭,是古代文体。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 的文字。本文是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又叫 座右铭 文字精...

八年级语文上册22《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二。爱莲说 教学目标。1 了解 说 这种文体。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 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准确 流畅地背诵 爱莲说 重点 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映衬的手法是本课难点。教学课时 一课时。一 新课导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