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短文两篇导学案

发布 2022-12-23 22:09:28 阅读 9822

德馨( )苔痕鸿儒案牍( )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 )

二、阅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理解下列加点词句意思。

1.理解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有龙则灵德馨。

之劳形甚蕃。

濯清涟净植。

亵玩君子。鲜有闻宜乎众矣。

斯是: 这鸿儒: 博学的人

丝竹: 奏乐的声音白丁: 没什么学问的人

不染: 沾染不妖: 美丽而不端庄

不蔓不枝: 生枝蔓,长枝节

2.辨析下列句中的“之”用法。

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爱莲之出淤泥: 助词,不译

无丝竹之乱耳: 助词,不译 ④何陋之有: 助词,不译

花之富贵者也: 助词,不译 ⑥菊之爱: 助词,不译

第二课时: 《陋室铭》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朗读提示,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

思考: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用来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山水写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用“山”、“水”来比“陋室”,用“仙”“龙”来比“德馨”,运用比兴手法,引出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明了作者的什么人生态度?

明确: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3.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景幽——人雅——志高。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映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

正因为主人品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不陋,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4.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除此之外,似乎还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5.结尾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用意?

明确:表明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二:**主题。

1.刘禹锡为什么要主张“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明确:性格、志趣的产生与时代是密切相关的。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

在宫中,宦官专权;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惟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特立独行,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2.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哪些?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明确: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肯定,也可否定。教师不可规定统一答案,学生思有所获就是创新。

3.全体学生再次朗读课文。(配乐)

三、拓展延伸。

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寻找自己生活中的趣事,自拟主题,尝试仿写《陋室铭》。

陋室铭。屋也不大,因而得名,书也不多,有点就行。斯是卧室,惟吾学习。

桌子上是书,抽屉里是本。谈笑不可以,往来唯父母。可以写作业,兼休息。

无教室之嘈杂,无老师之责问。小室虽简陋,学习不放松。爹妈云:

“不学何为?”

卧室铭。床不在大,能睡就行,书不在多,读点就成。斯是卧室,为所欲为:

看书几分钟,果皮一大堆;写字二三行,咖啡四五杯。可以听**,玩电脑。无唠叨之乱耳,无棍棒之劳形。

不同在学校,好似游乐厅。心里云:“如此而已”。

课堂小测。一)课内精读。

1.《陋室铭》的主旨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铭》中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类比手法,表达作者希望具有古代贤人一样的高洁傲岸的操行,及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考点指津(2023年重庆市中考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有名或“出名”“著名 ) 2)谈笑有鸿儒( 大 )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弄,这里指弹奏 ) 4)无丝竹之乱耳(使…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分)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第三课时《爱莲说》

知识链接:周敦颐字茂叔,宋代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道州 (现在湖南省道县) 人。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濂溪,学者就称他濂溪先生。他是宋**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著有《周元公集》。

说:是议**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一、整体感知。

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2.《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二、思考、交流、提升。

1.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莲, 花之君子者也。”

2.三种花各象征了怎样的人格?本文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菊象征隐士;牡丹象征富贵;莲象征君子。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3.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你认为学习《爱莲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同意作者的观点。爱莲——爱君子之德。在当今社会我们还要像君子那样正直,豁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4在写莲花的同时为什么要写到菊和牡丹?

明确:这是运用衬托的写法。用“牡丹之爱”、“菊之爱”衬托“莲之爱”

三、过关检测: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待到山花烂漫时。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理解填空

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短文以莲花为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从上下文连贯来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第一段中,作者描写了“莲”美好的形象,是从它的和等方面,将莲人格化,把它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赞美她是“花中君子”。

八年级《短文两篇》导学案

执笔审定 八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4学习 陋室铭 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5学习 爱莲说 认识作者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

八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导学案

8 短文两篇 导学案。课型 主备 执教审核人 班级 组名 姓名使用时间 教师寄语 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却在黑暗里燃烧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巴金。学习目标。1 学习散文诗语言的优美。2 理解 飞蛾扑火 夸父逐日 嫦娥奔月 在文中的含义。3 体会文中蕴含着的...

八年级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自学提示。达标训练。1 给加粗字注音。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奇者。藻 荇交横。2 解释加粗字。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3 填空。答谢中书书 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记承天寺夜游 是代诗人所写,他与其父 其弟合称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