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教学目标: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3、学习一些文言字词。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是我和大家的第一次合作,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字,课题是《爱莲说》。二、介绍体裁作者。
三、前提测评。
在读课文之前,先请大家对照屏幕上映出的生词,把它在课文上画出来,并能正确朗读。(放注音,并请同学读,点“问号”**“答对了”,如答错了可点上面的小天使动画,可**“不对哟”声。正音并全班读,注意“鲜”的读音,可用现代汉语组词来区别,并读一下该词所在)四、朗读训练。
1、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按“读”放课文录音)课文读完后,按椰树上方可回到界面。
2、录音再**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课文朗读中有两个错别字,可让同学边听边找)
3、请同学们轻声的自己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五、思考讨论。
1、下面就请同学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
2、请同学来根据课文注释,把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一遍。(按图中书上的小按钮放图像,分页指名复述,并解释加点字)(解释课文的最后一页是巩固练习,如时间不够可跳过,直接按右下角的按钮即可进入下一步。)
3、现在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我们请女同学来读第一段,男同学来读第二段,女同学的声音应当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应当是铿锵有力,我们比比谁读得更好。(同学读)
4、总结: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的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我们一起看课文的内容。5、看课文分析题。(问题三个)
问题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表现了莲花哪些品格?……
问题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问题3。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答:“菊之爱……宜乎众矣。”在这三句之前,作者有一个表示感叹的词“噫!
”表示作者要发表感慨了。他的感慨是什么?生答:
感慨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总结:对,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
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点拨:第二段的句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六、能力训练。
1、了解托物言志。(按图中的红球,放概念)2、按下面的箭头,略作解释,放范例。
解说范例:梅花不畏霜雪,高洁不俗,有独特的风范,这正是作者本人这样一个革命的女性的象征,作者以梅自喻,梅花抒写了傲岸不羁、有随俗俯仰、追求平等自由的高尚情操和坚强意志。
3、练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解说:请同学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放图像)大家可以参照我屏幕上放出来的各种花木,也可以任意地另找一种。可以在纸上写一下,然后先说给你的同桌听,然后我们再一起交流。
七、作业布置1、背诵这篇课文。
2、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笔本上。板书设计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爱。
者物鄙视予。莲。赞美。
独君。子。
托。言志。
八年级上册22短文两篇
22短文两篇 2课时 教师寄语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第一课时陋室铭 综合课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及 铭 这种文体,掌握文言常用实词。斯唯吾馨鸿儒白丁等 2.掌握文言字词,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客 待诗人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的交友现象,树立自己正...
八年级语文上册22《短文两篇》课中导学案新人教版
22 短文两篇 陋室铭。学习目标 1 理解本文的主题。2 了解铭文的特点。3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4 朗读 背诵全文。学习过程 一 导入。二 文体 作者 背景简介。1 文体简介 铭,是古代文体。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 的文字。本文是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又叫 座右铭 文字精...
八年级语文上册22《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22 短文两篇 陋室铭。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文的主题。2 了解铭文的特点。3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4 朗读 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理解诗意,掌握重点词语,背诵。难点 理解作者描述陋室的情怀和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 导入。从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 范仲淹 苏轼等导入。二 出示教学目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