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势能》这一节课是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机械能》的第一节课。机械能属于力学的范畴,另外“能”又可以看作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初中阶段要接触的能量包括机械能、内能、电能、核能等等。这一章内容并不太重要,本节主要讲机械能的各种类型,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并不困难,但是内容较多较杂。
一、对教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1、大量选择网络资源,2、课堂语言简洁化、形象化,3、纲要信号图示,4、演示实验等方法进行教学。
在选择网络资源方面,我所选的大部分动画都很明白地说明了问题,但是对于“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这个问题,我选的动画效果不是很好,需要教师在学生看动画进行点播才能让学生明白相关知识点。在课堂语言简洁化、形象化方面,我本来打算不说无用处的话,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答一出现困难我就忍不住给学生说出了结果,有点越俎代疱。在纲要信号图示方面,主要表现在板书设计上,对本节内容的总结是很成功的。
在演示实验方面,我主要演示了“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和“弹性势能的定义”这两个实验,第二个实验较成功,第一个实验对于“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同一高度落下,刚到平面时速度相等”这一现象演示不成功。
二、对学法的反思:
在学法上,我引导学生运用1、观察法,2、阅读法,3、讨论法,4、训练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在观察法方面,我主要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和链接的几个动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强,他们有观察的兴趣,没有观察的良好方法,往往看了却没有多大收获。以后需要在这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在阅读法方面,我让学生通过阅读得出了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能量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是弹性形变?
”以及“为什么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让学生阅读较少,要求阅读的问题也简单。在讨论法方面,我让学生展开了较多的讨论,比如每看完一个动画我都让学生讨论动画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的讨论效果是很好的,但是讨论放不开,有的同学不参加讨论,不善于同别人合作。
在训练法方面,主要是让学生做了一份达标检测题,这些题题量大,题目的选择也较好,只是在处理时方式没有变化,显得较平板。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导入、新授和训练三个方面。导入包括章题的导入和节题的导入两部分,新授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我动用了各种方式,力求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训练是新授的延伸,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必要途径之一。我的整个教学显得比较流畅,学生配合也较好。
从中反映出的不足之处有:
1、对于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本打算让学生在**动画和教师相关的演示实验后通过自己的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好是自己的结论。但是学生只满足于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而不去自己思考,用自己语言总结自己的所得。我想这是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课本为本进行教学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包括不成熟的甚至不正确的观点,并且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失误和错误进行嘲笑。
2、在训练方面,我所选的题目典型,尤其是其中的讨论题,对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觉得漏掉了一个方面,那就是在机械能的组成方面没有设计一道相关的计算题。对于“机械能的组成和单位”的巩固就显得不够。
八年级物理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二)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将多半的时间用在学生实验**上,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环节,使学生明确**目的和已有条件,学会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选择科学**的方法及选择所需要的器材的能力,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二是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能驾驭简单的实验器材,正确合理地操作实验的能力;
三是分析与论证环节,培养学生能从经历过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正确的科学规律的能力;
四是评估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能注意**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有改进实验方案的意识。
看似简单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对于学生来说概念的理解始终是抽象的,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何乐而不为了,对重力势能理解为物体本身储存的能量,不管物体是否下落都具有能量,也就是说物体能够做功,就具有能量,而并不是说要正在做功才有能量。
这节课利用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这样做有两个利处:一是利用最简单的器材,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全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操作方法。二是用少量简单器材,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并不是一种多余,而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八年级物理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三)
一、教学前的反思。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分析能力。若在教学前反思清楚,则在进行动能和势能的教学设计时,我就不会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点学习上;而会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学习目标不会设置在多少个知识点上,而会落实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不是滔滔不绝地讲解动能和势能的重要性;而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己去感受能量的重要性。这堂课的重点是**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关键是让学生分组探索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
教师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去体悟能量的重要性,体会到这种教学前的反思,形成的教学具有个性化,也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中的反思。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泼可爱的学生,因此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新课程要求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作为,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让教案跟着学生走:
**动能大小决定因素时,引发学生的争论,学生提出动能大小可能跟物体的质量、速度、力等有关。根据小球推木块,将木块推的远近来判断木块能够做功的多少,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排除质量因素,所以选同一木块,从不同位置(高度)处滑下,位置越高的小球滑到同一小平面时获得速度越大,将木块推得越远。研究动能与质量关系,让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同一位置处滑下,看到质量大的木块将木块推得远。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上了这堂课后感受到:
1、从浙江电视台不可能任务栏目在我校拍摄的现象“水顶乒乓球”录象引入课题,使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尽量挖掘身边的事物,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能是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识它比较困难。应紧扣教材,从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来认识能量。
这实际上是说“能是物体做功的本领”。尽管这种说法不甚严谨,但比较通俗易懂。
3、关于动能、应讲明运动的物体能够对其他物体施力,并推动物体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因为容易讲清弹性形变的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并做功,便于学生理解。
4、势能应是物体系统(有重力作用的)所共有。举高的重锤能够做功,应当是重锤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具有势能。重力势能表现它做功本领时,通常一个重力势能先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但在本节课中都不宜引入这些内容,只能让学生粗略地知道,举起的物体能够做功。
5、势能的大小是相对的,对初中学生来说没提及系统,也不能引入势能的相对性。只能用地面做为零势能而来分析问题。
6、通过对几种典型的(如摆锤、滚摆)能量及其转化,让学生初步形成对能量和采恒规律普遍意义的认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
动能和势能的教学反思。本节主要讲机械能的各种类型,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并不困难,但是内容较多较杂。因此,在学法上,引导学生运用1 观察法,2 阅读法,3 讨论法,4 训练法等方法进行学习。在观察法方面,主要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和链接的几个动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强,他们有观察的兴趣,没有观察的良好...
八年级物理《动能与势能》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正确理解能 动能 势能的概念,体现在能动用能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识别和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2 通过演示实验 实验现象的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观察 比较 归纳的能力。二 重点难点分析 动能 势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势能的建立。造成难点的原因是因为实际看到的下落的物体做功都表现为有速度的物体 ...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动能和势能教学案例
动能和势能 教学案例。一 教学设计。一 课时目标。1 通过观察讨论 百步穿杨 滴水穿石 飞鸟撞机 等 体会能量,并建立功和能的简单关系 2 通过实验体会动能的定义以及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简单理解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产生的根源及影响其能量大小的因素。3 列举生活实例分析生产生活中动能 势能的存在情况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