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信息表。
第五章 5.3 内能。
执教:上海市天山初级中学王玉钊。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热现象的基础上,建立内能概念的。在热现象、热传递、做功的基础上,研究物体内能的变化,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从效果、能的形式的变化与否上区别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式的异同。
本节所需知识涵盖了热、功、能、力等部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综合、类比、归纳、演绎、表达能力和操作技巧等能力,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要求具有合作、协调的团队精神。因此,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充分体会科学方法、团队精神在科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体验**过程和应用物理知识过程中的乐趣和成就感,并渗透内容与形式的联系、一果多因的多样性联系等辩证观点。
本节通过对生活情景的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对生活实例、自主实验的分析讨论引进热运动的概念,通过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通过归纳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已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在研究新问题中的应用。然后学生又运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现象,感受生活与物理的密切联系。
本节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在动手实验、概念形成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内能的含义。
2)知道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等因素有关。
3)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验,关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感受比较、归纳、综合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实验中,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激发**热情;
2)通过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激发自身的成就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难点: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套):铁丝、气球、充气筒、酒精灯、火柴、锤、砂纸等。
2、演示实验器材:可固定的薄铜筒、拉绳、软木塞、乙醚、压缩发火仪、硝化棉等。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分子扩散实验和开香槟酒的录像片段等。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内能、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实例、实验为基础,运用多**手段,通过设问、讨论、比较等方法,师生互动,引入热运动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
再根据实验现象中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跟温度的关系的事实,得出物体的内能跟温度的(不可逆)关系。通过创设新的情景、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同一物体的内能会发生变化,继而转入**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之一是:内能的概念。方法是:类比物体具有动能、势能、机械能,得出物体内能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出的另一个重点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方法是: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归纳得出热传递和做功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的结论。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方法是:通过实验,揭示做功与改变物体温度之间的关系,经过分析推理得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结论。
本设计通过对生活情景的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发对生活实例进行思考,从而能进行自主的实验研究。通过引导学生对分子扩散现象的思考、讨论,引进热运动的概念;通过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通过自主活动,讨论、归纳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引导学生思考两种方式在改变内能上的本质区别。最后要求学生运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现象,感受生活与物理的密切联系。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1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
情景ⅰ 实例、录像片段1
列举生活中内能改变的实例和**庆功会上开香槟酒的录像片段,设置疑问,激发学习的兴趣。
情景ⅱ 录像片段2
多**演示分子扩散实验,复习分子运动和温度的关系,引入热运动的概念。
活动ⅰ 讨论。
通过讨论物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分子热运动加剧,说明分子动能增大、内能增大,从而得出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并且注意到这种关系的不可逆性。
活动ⅱ 学生实验1
**使一段铁丝内能增加的方式,通过对实施过程的总结,归纳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活动ⅲ 学生实验2
给一个气球充气,然后迅速放气,感觉它的温度的变化,并对实验1和实验2 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得出:外界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
活动ⅳ 讨论。
通过分析、比较,得出虽然两种方式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性的,但是在本质上又有区别,热传递的方式是使内能发生转移,而做功的方式是能的形式发生了转化。但是,能量总是守恒的。
活动ⅴ 应用。
解释现象。3、教学的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实验演示,引入热运动的概念。
第二环节,通过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
第三环节,通过实例和实验,讨论分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七、教案示例。
一) 引入。
1、实例、录像片段1
1)举例:把子弹射入木桩,最终子弹静止于木桩中。提出问题:子弹的动能哪儿去了?
2)**庆功会上开香槟酒的录像片段。提出问题:剧烈摇晃过的香槟酒为什么会猛地把瓶塞冲出很远?
二) 新课。
2、热运动。
1)录像片段2
**分子扩散实验的录像。
2)问题。从扩散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3)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小组选代表发言、补充。
结论: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即分子运动速度越大。
4)教师引导引入热运动的概念。
物体内部分子数量很大,宏观上只研究单个分子的运动情况没有实际价值。对于物体内大量分子的这种与温度有关的无规则运动,我们把它称之为热运动。
3、内能。1)问题。
宏观上,物体因为运动而具有动能,因为处于高处而具有势能,那么在微观上,物体内每个分子都有什么形式的能呢?
分子因为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叫分子动能,由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物体内有大量的分子,宏观上只研究一个分子的能量没有实际价值,我们类比机械能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表示所有分子的能量。
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内能也是能的一种形式。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2)讨论。讨论:物体的内能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结论: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热量是内能改变的量度。
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1)学生实验1
**使一段铁丝内能增加的方法(三种以上)(除铁丝外,其它器材自选),并进行交流、分析、分类、归纳。
结论:改变内能有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2)学生实验2
给一个气球充气,然后迅速放气,摸一摸,感觉是否凉一些?为什么?
结论: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3)讨论。热传递和做功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式有什么异同?
提示:从效果上比较;从增加内能的**上比较)
结论:相同点——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等效)。
不同点——热传递方式是内能转移;做功是能的形式发生转化。
三)应用。5、知识应用。
1)演示实验。
用力快速压下压缩发火仪的手柄,观察现象、讨论并解释。
利用课件重放实验现象,并以凡尔纳的《神秘岛》中的情景为例,介绍学习科学知识的意义,结合我国的四大发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演示实验。
用绳子在固定的铜管(内装乙醚)上绕一圈,拉动绳子,观察现象并解释。
3)用能的观点解释开香槟和子弹打入木桩的实例。
4)以神舟三号飞船为例,介绍内能的重要应用,鼓励学生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努力学习,为国争光,激发爱国热情。
如何突破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这一难点?
通过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易于接受,而对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学生在接受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活动,给定一些物体,例如:温度计、铁丝、气球等物体,要求学生利用做功的方法来改变物体的内能;可以把温度计放在塑料泡沫上摩擦,通过做功来改变温度计的内能等,通过活动体验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蒙古帝国》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14课蒙古帝国。教学目标。1 知道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创立了军政合一的国家制度,后经过征服战争建立了地域广阔的蒙古大帝国 理解蒙古人的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 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2 通过对金庸所著的武侠 射雕英雄传 片断内容的分析,能区别文学艺...
初中物理八年级密度教学设计
泉州市奕聪中学黄开庆。一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 公式及应用,是后面学习浮力 液体压强的基础,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密度反映了物质属性的概念,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又为今后学习压强 功率等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物理量打下了基础,密度在...
初中八年级物理《探索之路》教学设计
激发学习兴趣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沪科版八年级第一章教学设计 二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第二节探索之路。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 2 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3 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的 曲折并富有意义的。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们对自然的探索之路。教学过程。导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