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教案长江沿江地带

发布 2022-12-17 10:07:28 阅读 7044

《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学设计。

山东省莒县东莞镇中心中学王文政。

教学要求。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能够说明其范围和相对地理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的特点;并对本区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单的评价;初步培养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说明长江沿江地带气候的特点,培养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上、中、下游景观**,对比分析及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地理差异,并初步培养对比分析的学习能力。

3.通过学习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了解长江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从交通、商业**、高新技术、西部开发等方面综合分析其纽带与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4.运用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和工业分布图及相关文字资料,描述本区内人口、城市和工业部门结构的空间分布特点与地区差异,进而了解长江沿江地带中心城市在区内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培养学生因果推理的能力。

5.运用**资料,说明长江沿江地带毁林开荒、水土流失、江水污染、酸雨等生态问题的危害与治理保护,培养推理和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逐步树立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6.通过本区内容及“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阅读材料的学习,初步掌握沿江地带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结构分析。1.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3)沿江地带的城市;(4)沿江地带的工业;(5)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上述内容对应《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2)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3)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4)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5)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6)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7)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2.本区域内容选取和组织的主要思路如下:上一节“黄土高原”是典型的跨省自然地理区域,而本节“长江沿江地带”是一个典型的跨省经济地理区域。教材在简单介绍了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和不同河段特点)以及自然资源条件后,重点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发展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2)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长江沿江地带内部横向的经济发展与本区向外部纵向辐射两部分内容存在着相互依托与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综合等项地理能力,并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本节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念树立的主旨。

内容点析。1.在本节第一个框题“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内,教材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

1)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教材文字简明扼要,依据《课标》“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的要求,教材突出了以下要点。第一,教会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相对位置──沿长江东西带状分布的地理区域。

第二,对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以上两点突出了长江在沿江地带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点出了长江流域内外依托长江的广阔发展空间;自然而然地导出了流域内优越的自然条件;巩固了学生区域地理位置的分析技能和推理能力。

2)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条件。本节重点是把长江沿江地带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区域加以介绍,围绕着本区的自然条件,教材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以地形和气候为重点,利用本区地形分布图和上、中、下游的三个城市气温降水统计图表的分析,描述了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势、地形类型、热量、降水条件及气候特征。

(2)教材为配合叙述式课文的内容,采用了活动式课文的形式展示了上游流域与下游流域在地形、气候、河流及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区内差异。(3)不同河段的利用方式,如航运、水能发电、旅游及淡水养殖等。

从教材表象上看,这部分内容的编写形式显得比较“松散”,涉及方面较多(地形、气候、河流及资源),甚至有“偏离”跨省经济发展这一主题之嫌。但深入分析,其编写思路又是十分清晰的:本框题始终围绕着长江自然资源的形成、差异和开发利用而展开,强化了“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纽带和辐射作用──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保护”的主线,提供了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区内差异、因果推理水资源成因和综合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等项能力的契机。

以下三点值得注意。第一,本节教材与八年级上册“长江开发”一节的关系。上册侧重于长江的水文特征及水灾与防治,本节侧重于长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对沿岸与周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上册是基础,依据上册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本节通过大量活动性课文去推理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资源形成原因和利用方式,从而完成了两种课文形式的有机结合。第三,在实施活动内容时,应注意引导长江上、中、下游景观**与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的结合阅读。

2.在本节第二个框题“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中,教材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

1)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教材主要介绍了长江沿江地带纽带的格局──以长江干流为横轴,东连沿海经济地带,西接广大内陆地区,所构成的“h”形经济格局图示;长江沿江地带纽带的意义──不仅联系了长江上游与下游的省内经济区域,更重要的是沟通了东西两大经济地区,形成了自东向西的4条经济通道──产业、技术、信息、商贸通道;自西向东江海联运的交通通道。

2)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本段教材突出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长江沿江地带辐射的基础与条件──农业和工业基础雄厚,其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开发水准在国内位居领先地位,水陆交通便利;第二,长江沿江地带辐射的动力──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和相关的产业;第三,长江沿江地带辐射的方向──由本地带向南向北辐射;第四,长江沿江地带辐射的意义──以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使我国南北经济融为一体,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3)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本段阅读教材看似与长江沿江地带的内容无关,但深入剖析可知该段教材的教育功能:第一,拓展同类型(沿河产业带)的知识视野;第二,通过莱茵河和密西西比河产业带形成与特点的分析,掌握认识和分析同类区域的一般方法──发挥沿江河湖海地带的地理位置、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文化的巨大优势;连通区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国家及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形成纽带和辐射作用。

此外,必须说明的是:第一,“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是选择本区域独立成节的核心依据;第二,通过本框题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综合分析、迁移与应用能力;第三,使学生初步形成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第四,在实施活动内容时,应注意修建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问题的开放性,只要学生回答言之有理有据,教师就要肯定。

3.在本节第三个框题“沿江地带的城市”中,教材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

1)长江是沿江城市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生命线。

2)依托长江便利的航运和丰富的水资源,在长江沿江地带已形成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以及以它们为中心而形成的四大城市密集区。

3)上述特大城市是本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活动式教材中以上海为例,说明作为全国最大的中心城市,上海具有的优势,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整个流域乃至全国都有极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4)长江上、中、下游城市在分布密度、城市规模、城市数量等方面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讲长江沿江的城市,不仅是要介绍这里城市的形成、发展、分布、数量、差异等项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说明由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带来的向外强大的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呼应与强化上一个框题的中心内容;第二,通过上海实例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迁移和应用已学知识和技能,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在分析上海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辐射作用时,应引导学生结合实例来说明,教材图8.27只表现了上海的优势条件与地位,并未具体展现其辐射的作用。

4.在本节第四个框题“沿江地带的工业”中,教材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

1)以“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和工业分布图”为基础,介绍了长江沿江地带形成的四大工业基地。

2)长江沿江地带形成四大“产业走廊”的雏形。

3)在活动式课文中,通过上、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分析,以及如何相互协调发展的**,有效地巩固了对长江沿江地带纽带作用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本框题对学生读图认定、提取、加工、分析等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契机。第二,强化了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念。

第三,在实施活动内容时,应引导学生将西电东送、东部用技术信息和教育文化及资金的优势支援西部等具体内容落实在图内。

5.在本节第五个框题“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中,教材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

1)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教材从毁林开荒和陡坡垦殖等原因入手,详尽地说明了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壤退化、水库淤积、河道淤塞、灌溉和发电及航运能力下降、加剧了洪灾威胁等危害;并在活动式课文中涉及了治理保护的相关思考问题。

2)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集中体现在频发的洪涝灾害、难以恢复的灾后环境、日趋严重的水体污染,以及如何治理等方面。

3)长江上、中、下游的酸雨问题。介绍了本区酸雨的基本概念、酸雨区的分布、酸雨的直接危害。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教案长江沿江地带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 一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吉林省柳河县第二中学秦丽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地形图上找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 范围,并对本区的地理位置进行简单的评价。2.在地形图上找出本区主要的地形类型,了解长江各段地形的差异。3.学习从哪些方面分析区域自然条件的优越性 地...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长江沿江地带 教案。1.课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组,选出组长。2.课前公布四个 性问题 长江上游地区大规模毁林开荒的原因 环境危害及对策 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形成原因 直接损失 环境危害及对策 长江干流地区水污染的形成原因 环境危害及对策 长江沿江地带及其附近地区三大酸雨区的形...

八年级地理长江沿江地带

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 第一课时 万州区外国语学校谭地平。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1 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 范围。2 掌握本区地形类型 分布特点。3 掌握本区的气候类型及特点。4 掌握本区的河湖分布情况。5 认识本区的丰富的自然资源。6 认识本区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