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与环境

发布 2022-12-16 16:42:28 阅读 5752

(一)三维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发生。

2.知道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物质,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记住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

3.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4.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

热爱祖国的教育。

二)教学仪器。

演示用:两支同频率的音叉和共鸣箱、铁架台、白色泡沫塑料球、

少先队队鼓、彩色纸。

学生用:橡皮筋(两人一根)、土**(学生课前自制)。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自主法、讲授分析法等。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新课引入。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阅读后,教师敲响少先队队鼓,问: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声音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不要求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声音是怎样发生的。

1)演示实验,敲响音叉,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泡沫塑料球弹开,同时我们的。

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再敲响音叉,并用手捏住叉股,观察泡沫塑料球还会不会被叉股弹开,听一听还有没有声音。引导学生观察,音叉不振动时,没有声音。

2)随堂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

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然后两人交换。

3)请同学们轻声一起唱一支歌(教师起音),并用手摸着喉头部分,唱后请一位同学说一说有什么感觉。认识人发声时,声带在振动。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

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教师板书)。

4)验证演示并激发兴趣:用彩色纸做成高约10厘米的纸人,放在少。

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尤如少女翩翩起舞。

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

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接着,教师讲述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

学生学习兴趣。

2.声音靠介质传播。

1)演示:照课本图2-12那样,右边音叉被敲响,左边完全相同的音。

叉也会发声将泡沫塑料球弹起。启发学生说出左边音叉的发声是靠。

空气传播的。引导学生说出“空气能传播声音”(教师板书)。简单。

说明音叉振动时在空气中产生声波,传动耳朵,引起耳膜振动,产。

生听觉。2)演示:在音叉柄上套一圆木塞,敲击音叉,请同学们注意听声音。

再敲击一次音叉,将带有圆木塞的音叉柄放入量筒内的水中,跟没。

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教师板书)。举例,渔民利用液体能传播声音,用电子发声器发出。

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为人类创造财富。

3)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

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地听见敲。

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请同学们拿出自制的“土**”,小声通话,也可清晰听见对方说话。

的声音,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教师板书)。

小结:根据以上实验总结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

同时指出:“真空不能传声。”这些传播声音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

教师板书)。

3.声音的传播速度。

请同学们读课文中“一些物质中的声速(米/秒)”,说出空气(15℃)、

蒸馏水、铁、钢中的声速。认识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板书: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并要求学生记住这个速度。

三、归纳本课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1.归纳总结。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发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物质。固体物质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

物质传声最慢。真空不能传声。记住声音在空气(15℃)的传播速度是。

340米/秒。

四、布置作业:《一课三练》。

五、板书设计:(内教学过程相关文字)

第二课时。一、新课引入。

复习声音产生、传播条件的有关知识,采用提问复习的方式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4.回声。1)讲述。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例如,离高层。

建筑一定距离喊话,在高墙或山崖间喊话都听到回声。同学们在旅游。

或在野外活动时,可试一试。

2)讲述。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听不见回声的原因之一是。

我们离障碍物太近,声音反射回来的时间太短,我们不能把回声和原。

声区分开。从发出声音到能听见回声的时间间隔在0.1秒以上,我们才。

能听见回声。

3)请同学们算一算。

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讲述:如果原声和回声间隔不到0.1秒(或距离小于17米),回声和原。

声混在一起,可以加强原声。在修建剧院、礼堂时就应考虑到这一问题。

4)讲述。利用回声可以测量距离,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图2-17利用回声测海洋的深度。

小结: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教师板书)。

简介我国的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参看第一页彩图。

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课堂练习: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 秒收到回波信号,海洋该处是多少米?(声音在海洋中每秒传播1500米)

练习:1、声音在15 ℃的空气中的传播的速度是。

2、能听到回声,必须使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秒以上,在屋子谈话比在旷野听起来响亮的原因是声和声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3、人们总是形容有雷雨时,听到隆隆的雷雨,这是由于声音在云层中发生的原因。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1、 进行活动4:观察肥皂液膜的变化。

2、 利用多**课件讲述人耳结构,根据观察明确作用。

学生结合**、动画分析、讨论、总结。

3、 怎样听见声音。

1) 引导学生从声音产生、传播、接收三个方面去理解。

2) 听见声音的三个条件。

声源、传播介质、人耳。

3) 声音进入人耳引起听觉的过程。

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

三、作业:课后习题(做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1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可以利用回声测。

量距离。2、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源、传播介质、人耳。

3、声音进入人耳引起听觉的过程: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

六、教学后记。

通过结合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已有的水波意识,学生很快理解声音产生、

传播、整个过程。再从数学上速度有关的知识入手,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一)三维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

振动的振辐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常识性了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二)教学用具。

演示用:收录机、录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发声齿轮、

塑料硬片(或硬纸片)、铜锣、响铃、队鼓和彩色纸人以及闹种。

学生用:梳子、塑料硬片(或硬纸片)、橡皮筋。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乐音的三要素。

难点:波形图。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自主法、观察法等。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用收录机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2、从日常生活中,学生喜欢的歌曲,不喜欢的刺耳的噪声,以及各种乐器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入课题。(板书课题:第二节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进行新课。

1.响度。1)演示:鼓皮上彩色纸人跳舞。

轻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上彩色纸人的跳动情况,跳动缓慢,犹如轻歌曼舞;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大小的变化,并观察纸人跳动的变化,跳动由慢到快,犹如从轻歌曼舞过渡到狂欢。

引导学生分析说出:鼓皮振动的振幅大,声音大;振动的振幅小,声音小。

教师讲述: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教师板书)2)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滴答的声音,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

表明: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教师板书)

3)读图: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图3-12,看后说出为了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可以采用哪些办法。然后请同学们从实际生活中举出一些增大响度的办法。

课后请同学们互相比一比,看谁举得多,又举得恰当。

2.音调。1)讲述:唱歌时,一首歌曲音调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一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调高,低音部的音调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教师板书)。

2)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讲述:“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教师板书)。

由演示得出: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教师板书)

3)学生随堂实验: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哪个低?

哪个振动的频率大?哪个的振动的频率小?进一步认识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4)学生随堂实验:学生利用橡皮筋做课本图3-9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

对“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认识。

5)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的图3-10,读后教师作简要解释后,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察觉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

(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扩展知识,活跃思维。

3.音色。1)讲述。

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

板书: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接着,在讲桌下(不让学生看见)敲响铜锣、摇动响铃,请同学们说出所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而发出的声音?(肯定学生都能说正确),那么你们是凭什么分辨出来的呢?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设计。明集镇初中 牛伟伟。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 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学生个性的培养 根据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境,适时进行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教育。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使学...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第2课时 一 学习目标。1 通过实验观察 分析,对音频 音调有一定的认识,能分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2 对超声波和次声波有一定的认识 3 能说出噪声的概念及其防护措施,增强环保意识。二 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

八年级物理声音与环境同步练习

第2章声音与环境例题与测试题。例1 通常人称月球上是一片 死寂的 空间,它的意思是 无声 其原因是月球表面附近 分析 声音传播必须依靠媒介物,而月球表面没有传声的媒介物,更无通常使人耳感受的传声介质 空气。因而,对人来讲月球表面上就是无声而 死寂 的。解答 没有空气。例2 女高音歌唱家 和 男低音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