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导学案

发布 2022-12-16 03:03:28 阅读 4482

第七单元导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孟子》学习任务】

1. 掌握“举、动、忍、曾益、空乏、拂、所以、恒、过、作、征、喻、入、出”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 了解关于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3. 通过诵读,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

4. 结合现实,理解课文第二段所讲的道理。

知识储备】1.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孟子处于各国新兴封建势力先后进行变法的战国中期。

2. 《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是儒家经典之一。

3. 修辞方法:排比。

4. 说理方法: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畎亩曾( )益拂( )士。

拂乱胶鬲傅说( )

2. 找出文中三个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和意义。

3. 词类活用。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

行拂乱其所为必先苦其心志。

人恒过入则、出则。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古义。

举于士 (今义古义。

5.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生于忧患。

而:而后作而死于安乐也

发:发于畎亩发于声

拂:行拂乱其所为拂士。

6.重点词语解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后作。

征于色而后喻。

国恒亡生于忧患。

7.重点语句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合作学习】1. 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4. 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5.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巩固延伸】1. 课后“思考与练习”一、三。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写出两句。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3. 默写课文。

附:答案。自主学习】

1. quǎn zēng bì fú gé yuè

2. ⑴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⑵衡于虑 “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⑶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弼,辅佐。

3. 劳:形使动,使……劳累饿:

形使动,使……受饿空乏:形使动,使……受穷困缺乏之苦动:动使动,使……惊动忍:

动使动,使……坚忍乱:形使动,使……混乱苦:形使动,使……受苦过:

名作动,犯错误入:动作名,指国内出:动作名,指国外。

4. 举:举用;今义:往上托士:狱官;今义:士兵。

5. 于:从;给;在;由于而:顺接;并列发:发迹,指被任用;表现出来拂:违反,阻挠;通“弼”,辅佐。

6. 担子,责任奋起征验,表现了解,知晓常常生存。

7. ⑴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们的意志受磨练,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的时候,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⑵内心困扰,思虑梗塞然后才能奋起;(一个人内心想法)表现在脸上并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⑶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样的国家通常会灭亡。 ⑷这样之后,就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

8.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合作学习】1. 见《教师用书》。

2.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

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3.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4. 这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

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5.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

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

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

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

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巩固延伸】1. 见《教师用书》

2. 相关的名句: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相关的事例: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3. 略。《教学相长》导学案。

礼记》学习任务】

1. 正确认读“肴、旨、强”,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能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知识储备】1.《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从来礼乐并称。

2.《学记》:《礼记》名篇。杂记秦汉以前的贵族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3.“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自主学习】1. 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嘉肴( )弗食( )自强教学相长( )

2. 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3. 理解重点词语。

虽有嘉肴弗食

不知其旨虽有至道。

是故困 自反自强。

教学相长。4. 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今义古义。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古文二则 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内的生字词,疏通课文字词句意,理解课文内容。2.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阐述的道理,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学习重难点 1.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阐述的道理 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2.理解 生于忧患,死...

语文版八年级四五单元导学案

荷山中学八年级 上 第。四 五单元导学案。13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师寄语 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学习目标 1 了解有关施耐庵及 水浒传 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 生词。2 明确记叙的顺序 理清故事情节 通过体会文中的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来分析鲁提辖的性格特点。3 学习和树立同情弱者 扶危...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5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教师寄语 谦虚使每一个人更美丽。学习目标 1 了解消息的一般结构。2 理解课文内容。3 体会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感情。4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导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把所有的矜持都抛掉,让热泪尽情地流淌。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用平稳的语调宣布北京成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