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写作指导。
—改写《曹刿论战》
写作文题】大胆想象,将《曹刿论战》改写成一篇故事,字数不限。
要求:把握曹刿等人物的特点;可以改写整个故事,也可以改写其中的一个片段;注意运用学过的写作手法刻画人物;有合理的细节描写。
写作导航】改写是改变原文表现形式的一种写法。相对于其他表现形式(扩写、缩写、续写)来说,在写法和表现形式上是比较自由的。可以对作品的体裁、结构、人称、描述方法、语言等方面进行改写。
改写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忠于原文,掌握内容。
要先读懂原文,理解内容,把握要点。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改写,不改变原文的体裁、人称、主题,主要情节与原文保持一致,改写的内容紧紧围绕主题,紧扣人物特点、思想感情、写作重点。或改写句子,或改片段,或改整个故事。
二、合理想象,适当扩展。
扩展补充细节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也可以增加一些议论、抒情,增加必要的资料或补充论据(议**)。
三、详略得当,结构完整。
扩写的语言同样要求简练、明确,详略得当。对照原文,在内容或形式上要有所创新。认真构思,讲究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前后的照应,保持结构的完整性。
佳作欣赏】曹刿论战》改写。
兵民是胜利之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一些有关战争的名言警句在此碰撞的时候,那耀眼的火花中呈现出了历史苍穹下的战争成败的壮阔场面!——题记。
庆功宴上的箴言。
锣鼓喧天,马嘶阵阵!人们载歌载舞,祝贺王者之师凯旋!葡萄美酒夜光杯,庆功宴渐入佳境!鲁庄公看着眼前醉人的景象,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各位王公大臣,各位将军勇士们,下面有请曹刿先生为我们解密本次战争的奥妙!”如雷的欢呼声中,曹刿彬彬有礼地站起来,人们的眼光齐刷刷地射向了他。“此次战争胜利的秘诀,可用两个字概括——‘勇气’!
”啊,勇气?”台下传来一片疑惑声。“对,各位一定清楚彼消我长的道理,敌人三鼓之后,我军才一鼓出击,正是很好地利用了它!
”“妙哉,妙哉!”连庄公也在一旁大声喝彩!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飘到了几天前的那场战争。
激战前的唇剑。
大王,齐军进犯,来势凶猛,您肯定准备得相当充分了!”曹刿试探着问。
哈哈,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各位王公大臣,黎民百姓的饮食起居,哪一样不是我的情系所在?我与他们分享美味佳肴,赏赐贵重财物,这些也都分明彰显着我的圣贤之举!”
您的这种赏赐都发放得非常妥当吗?他们一定会服从您吗?”曹刿进一步追问。
我经常祈求神灵的庇护,向神灵忏悔,到时苍天定会睁开法眼!”庄公毫不示弱地反驳道。
您这只是欲盖弥彰!”曹刿一针见血地说道。
那……那……那我就心系百姓冷暖,和各位大臣忠于职守,为百姓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园!”庄公最后无奈地说道。
好!善哉!大王胜券在握了!”曹刿激动地叫道。
沙场上的决断。
双方阵势如强龙对恶虎!
双方将士都摩拳擦掌!
咚咚咚,敌军率先擂响战鼓,声震蓝天。敌军将士跃跃欲试,敌军战马前蹄腾空而起,尘土飞扬!庄公正要挥剑击鼓,曹刿及时阻拦。
咚咚咚,敌军战鼓已过三遍。敌军将士这时都精疲力竭,兵器也纷纷倒下。“大王,时机已到,击鼓进军!
”咚咚咚,鲁军擂响战鼓,声震蓝天。鲁军将士手握兵刃,鲁军战马前蹄腾空而起,尘土飞扬!强敌在瞬间灰飞烟灭!
名师点评】本文改写得非常成功,不仅紧紧抓住了原文的中心,而且形式新颖。主要体现在:一是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让人眼前一亮。
三个小标题“庆功宴上的箴言”“激战前的唇剑”“沙场上的决断”结构整齐,概括精炼,理清了文章的思绪。二是倒叙手法的成功运用。将庆功的场面放在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然后写出战争的准备和经过,让人心情释然。
另外,本文的语言富有特色。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非常富有个性化,战争场面的描写语言简洁,但扣人心弦。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古文二则 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内的生字词,疏通课文字词句意,理解课文内容。2.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阐述的道理,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学习重难点 1.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阐述的道理 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2.理解 生于忧患,死...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导学案
第七单元导学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导学案。孟子 学习任务 1.掌握 举 动 忍 曾益 空乏 拂 所以 恒 过 作 征 喻 入 出 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了解关于孟子及 孟子 的文学常识。3.通过诵读,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4.结合现实,理解课文第二段所讲的道理。知识储备 1.孟子是继...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复习
第七单元。桃花源记。一 文学常识及整体感知。1 桃花源记 的作者 名 字著名诗人。2 桃花源记 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虚构了一个寄托了作者的反映了。3 课文以渔人为线索,以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最后寻找桃花源。4 出自本课的成语。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