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验算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

发布 2022-12-04 11:40:28 阅读 4650

《加法的验算》教学设计。

大朗镇黄草朗小学李沛华。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7页。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验算的意义,能够熟练地进行多样加法验算。

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基本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的基础上分别学习,学生在以往学习加、减法计算中已经初步感受到加、减法的关系,教材利于学生通过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来突出加法的验算方法,体现加法验算方法的多样化。教材中加强计算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使学生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2.教材的编写意图。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习加法的验算方法。教材创设买东西的生活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验算的意义和作用。学生在以往学习加、减法计算中已经初步感受到加、减法的关系,以往加、减法的验算是放在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中分别学习的,现在采用加、减法验算集中编排,加法和减法的几种验算方法集**现,以利于学生通过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

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强调要从这些已有认识出发,去探索加法的验算方法,要注意体现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要求。

设计理念】1.根据《标准》提出的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教学有机结合,本课教学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和生活问题引出加法的验算,以达到加强计算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使学生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2.“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迁移,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基本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本课教学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的内容,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能力, 又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适时地运用这些学习方式。教材中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设计了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在进行这些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地探索、讨论和交流。

在交流中,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绝不能包办代替。同时应注意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的基础上。

教学过程】一、算式导入,感知关系:

1.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加数 + 加数 = 和。

根据第一个算式填出下面算式的得数。

67+55= (122)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122-55=(67)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122-67=(55)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的教学做下铺垫。】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师:小明要参加学校运动会,妈妈带他去商店买运动服和运动鞋。

出示p27第一幅)

设计意图:用买东西的生活实例引出验算问题,目的是创设实际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作用,体验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请学生说一说:这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提问:这个买东西的过程中包含了什么问题?

同桌讨论汇报,课件显示)

1) 妈妈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

2) 妈妈付了200元,售货员应该找给妈妈多少元?

请同学们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

135+48=183(元) (竖式) (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数学问题,并把教材情景图上的问题抛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教师:你们都很棒,很快地算出结果,但是怎样确定你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呢,万一你算错了怎么办?

师: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法的验算”(板书)。

怎样验算加法的结果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让学生起来分享交流验算的方法。

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预设)

可以把加数135和48交换一下位置,看得数是不是还是183.

可以把得数183减去其中一个加数。

183-135=48或183-48=135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27页,看看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验算方法?哪此是我们想到的?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教师: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加法验算的方法。

学生发言,教师课件演示)

1) 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

2) 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

3) 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归纳:从以上**中,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一般用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把加数的位置交换后再加一遍,看结果是不是相同。

第二和第第三种都是用和减一个加数,看得数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要做到计算的正确,我们要掌握验算的方法,并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设计意图:教学中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设计了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在进行这些内容的学习时,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地探索、讨论和交流。在交流中,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理解利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对加法进行验算,方法集**现,以利于学生通过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和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反馈练习:p2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通过验算看出你的计算结果正确吗?

设计意图:学习新课内容后让学生及时进行巩固练习,以达到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2、填上合适的数,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应用加法各部分的关系进行计算和填空】

3、检验下面各题,把做错的改过来。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用验算的方法找出错题,再改正。既巩固了验算,又巩固了计算。】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整理知识脉络,内化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和加法验算方法的多样化。】

附:板书设计:

加法的验算。

加数 + 加数 = 和。

和 - 一个加数= 另一个加数。

和 - 一个加数= 另一个加数。

135+48=183(元。

1 3 5 验算1: 4 8 验算2: 1 8 3 验算3: 1 8 3

设计意图:为了突现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我精心设计了简明扼要、规范合理的板书,便于学生观察,明规范学生书写格式,让学生通过板书明白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加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在学校组织的公开教学中,我上了一节三年级数学上册的 加法的验算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 经过实践探索认识到加法验算方法的多样性并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重点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对加法进行验算。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养成验算的好习惯。本节课我抓住重点让学生通过...

小学三年级数学加法的验算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p24例3和练习十六3 5题。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2 引导学生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3 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4 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 难点 掌握三位数减法 中间有0 的计算方法,能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加法的验算》说课稿

加法的验算 说课稿。说课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 加法的验算 一 教材分析。教材创设了生活中的实际情景,从解决问题入手,这也是体现了数学计算的实用价值。透过加 减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主 如何进行验算,并掌握正确的验算方法,感受验算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