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 重叠问题

发布 2022-11-28 05:10:28 阅读 4031

课题:重叠问题 (三年级)

潭竹小学孔庆全。

教学内容:教材108页例1

教学目标:1、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集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课前交流: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很高兴能给大家上一节课。

我先来做个自我介绍,我姓孔,大家可以叫我什么???孔老师)。老师听说我们班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班级,我想认识一下班长,学习委员。

(举手示意)。(嗯,很能干的孩子!)同学们有信心和孔老师一起上好这节课吗?

(有!,嗯,很好!你们响亮的声音也给了孔老师很大的信心。

下面我们可以上课了。“上课,同学们好!”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都喜欢看什么动画片?老师年纪都这么大了,也喜欢看《熊出没》,现在,大家一起用热烈的掌声把熊大和熊二请出来,好不好?

2、 课件展示:《熊出没》**。

3、 同学们, 你们喜欢憨厚老实的熊二还是喜欢足智多谋的熊大呢?

4、 我在我上的班级做了一个统计,发现喜欢熊大的有8人,喜欢熊二的有10人,同学们算一算喜欢熊大、熊二的一共有多少人?(18人)可我们班的人数不是18人?这是为什么呢?

数学的奥秘就在里面,接下来,你只要认真学习,专心听课,这个问题就会很容易解决。

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重叠问题

板书:重叠问题

二、学习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展示例1,2、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表中你发现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几人?(8人)

参加数学小组的有几人?(9人)

3、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两个小组有没有17人?为什么?

指名回答:因为有( 3 )人既参加语文小组又参加数学小组。

3、在统计表中找这三个数据很麻烦,现在老师把它转化成另外一种方式,你们就会一目了然。

4、出示集合图,简单讲解:也叫韦恩图,由两个椭圆组成,中间部分包含两个椭圆共有的内容。

5、请大家拿出老师刚发给你们的那张统计表,仔细观察,用铅笔勾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同学的名字,勾好的请举手。

6、提问:这三个同学的名字写在哪?(中间)全班动笔写。

7、剩下的只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几人?(5人),写在哪?

剩下的只参加数学小组的有几人?(6人),写在哪?

8、现在,我们来算一算相加这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9、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6+3=14(人)

[, 教师指引黑板上的算式,学生看着算式用文字表述)。

10、同学们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11、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回答:参加语文小组的8人加上参加数学小组的9人,再减去重复加的3人,结果还是14人。

12,课件演示完后在黑板上板演:8+9—3=14(人)

13、强调: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三、巩固运用。

1、 现在我们又回到熊大熊二的问题上来,看看我们班到底有多少人呢?

2、课件展示相应的统计数据。先让学生完成,再集体订正。

(把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8+10-3=15(人)或者5+7+3=15(人)

3、展示课件习题:让学生直接列式,5+5—3=7(种)或 2+2+3=7(种)

(时间充足,可让学生再读算式的意义,或做书上的练习的第一题,没有时间直接进入总结)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指示课题暗示学生)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重叠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实例,初步渗透集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韦恩图表示两个集合及它们的交集。2.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会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

三年级数学《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重叠问题 教学反思。总体这一节课,感觉比较成功,学生们思考问题都很积极,捕捉信息的能力比较强,但也有不足。总体有这么几点体会 一 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用统计学生使用电脑的问题导入新课,并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冲突。让学生不自觉的体会到了新的知识。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

三年级数学《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重叠问题的教学反思总之这一课,感觉更成功,学生们都是非常积极的思考问题,捕捉信息的能力比较强,但也有缺陷。总体上有这么少的经验 n第一,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使用统计学来使用计算机来介绍一个新的课,并在过程中发现冲突。使学生不会有意识地欣赏新知识。学习任何知识的最好方法是自己找出。因为发现了最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