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数学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发布 2022-11-30 06:13:28 阅读 2140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数学广角重叠问题人教新课标。

一、设疑引入。1、出示通知。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到一所小学听课,发现学校给每个班发了一份通知,请同学们看一下:(出示通知,一生读)

通知。为迎接2023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学校定于5月21日、22日下午分别举行书法、绘画比赛。要求:

每班选5名同学参加书法比赛,6名同学参加绘画比赛。实验小学教导处2023年4月21日。

师:根据学校的通知要求,每个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生:

(齐)11人!师:怎么算的?

生:5+6=11(人)。师:

你们同意这种做法吗?生:同意。

师(稍顿):真同意?生:同意!

2、查看原始数据,引出重复。

师:果真是这样吗?(在算式后打问号)请看我从三(1)班记录的参加比赛的学生名单(课件出示两组学生名单),左边这几个同学就是参加书法比赛的那5个人,右边这几个同学就是参加绘画比赛的那6个人。

书法比赛绘画比赛。

师:请仔细观察这份参赛的学生名单,你觉得我们刚才的答案怎么样?生:错了。

师:怎么会错了呢?再仔细看看,谁来说说?生:有重复的。

师:你这里的“重复”是什么意思?生1:有的同学参加了两项比赛。

生2:有的同学既参加了书法比赛又参加了绘画比赛。师:谁重复了?有几个人重复了?生:杨明和李芳两个人重复了。

师:因为有重复的,如果还是直接用5+6怎么样?生:不行了,那样的话杨明和李芳就算了2次了。3、揭示课题。

师:生活中像这样有重复现象的问题,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重叠问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评析:北宋张载曾说:“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启迪我们,激起学生内心的疑问是引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动力源泉。当教师问学生“每个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

”的问题时,学生异口同声地作出了回答,声音响亮、语气肯定。“果真是这样吗?”,随着。

教师轻轻的一句反问,加上“学生名单”的适时呈现,学生的头脑里跃出一个大大的问号——过去求总数就是直接把各部分的数量加起来的呀,怎么在这里行不通了呢?新情况出现了,遇到新问题了,于是研究“重叠问题”变成了学生源自内心的学习需求。】

二、**新知。

1、激发**欲望,明确**要求。

师:刚才,我们通过仔细地查看三(1)班参赛的学生名单,发现有2个同学重复了,但是从这份名单中你能一下子就看出是哪2个人重复了吗?(生流露出困难的神情)有难度是吧?

师:看来我这样记录不够清楚,大家想想办法,怎样重新设计一下这份名单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一些?(课件出示要求:

既要能让人很清楚地看出参加书法比赛的是哪5个人,参加绘画比赛的是哪6个人,又要能让人很明显地看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是哪两个人。)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约10秒钟后),大家现在有办法了吗?先不急着说,请把你想到的方法在练习纸上表示出来,行吗?你可以自己画,如果感觉有些困难也可以和你小组内的同学合作完成。

2、学生**画法,师巡视,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准备交流。3、展示交流。

师:我发现咱们班同学的画法很有创意,我从中选了几份,咱们共同来分享一下。我们不让画图的同学自己介绍,只把他们画的图让大家看,我觉得,不用自己介绍就能让别人看懂的方法那才是好方法。

评析:这个过程中,我们被教师的语言魅力所感染。没有声嘶力竭的叫喊,没有故作惊人的造作,没有无病装病的呻吟,教师说得随意,学生听得轻松,教师问得精彩,学生答得从容。

如“刚才,我们通过仔细地查看三(1)班参赛的学生名单,发现有2个同学重复了,但是从这份名单中你能一下子就看出是哪2个人重复了吗?”“你可以自己画,如果感觉有些困难也可以和你小组内的同学合作完成。”“我们不让画图的同学自己介绍,只把他们画的图让大家看,我觉得,不用自己介绍就能让别人看懂的方法那才是好方法。

”随处可见教师语言功底,如清风徐来,波澜不惊。】

师(出示作品1如下图):我们来看这位同学的方法,他这样画的意思谁看懂了?

书法比赛绘画比赛。

生:他把李芳和杨明都放在前面了,我们就能看出是他们俩重复了。师:那你觉得这种画法比刚才我的画法怎么样?生:这样能更清楚地看出谁重复了。

师(出示作品2如下图):我们再来看这位同学的方法,他这样表示你们觉得怎么样?

书法比赛绘画比赛。

生:他把重复的同学圈出来了,比刚才的方法更清楚。

师(出示作品3如下图):我们再来看这位同学的表示方法,大家觉得怎么样?

书法比赛绘画比赛。

生1:我觉得这种方法很好。能一下子就看出重复参加两项比赛的同学是杨明和李芳。

生2:而且重复的两个同学他只写了一次。

师:他把参加两项比赛的同学单独放到一个圈里,更清楚了。而且重复的两个同学他只写了一遍,比刚才两边都要写的方法更简便了。可是参加书法比赛的是几个人?

生:5个人。

师:那为什么圈中只有3个人呀?

生:下面那个圈内还有两个同学是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所以他们也是参加书法小组的,加起来就是5个了。

师:把参加书法比赛和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都分到了两个圈里,你觉得这样表示怎么样?清楚吗?

生:我觉得还是放在一个圈里比较清楚。师:大家觉得呢?

生齐:放在一个圈里更清楚。

师:那我们能不能把这种方法改进一下?让参加书法比;师请作品3的作者把参加书法比赛的那5个同学用一个;书法比赛绘画比赛;丁刚张伟王强周晓;陈东朱雨于丽;杨明李芳;师:

你们觉得这样表示怎么样?生1:这样表示很清楚;生2:

我觉得这种方法很好,能一下子就看出参加书法;4、揭示韦恩图;师:同学们的表现这么精彩,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个人,;5、整理画法,完成板书;师:下面我。

师:那我们能不能把这种方法改进一下?让参加书法比赛和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还在一个圈里呢?(学生思考)

师请作品3的作者把参加书法比赛的那5个同学用一个圈圈出来,再把参加绘画比赛的那6个同学圈出来,此时出现了不规则的韦恩图“雏形”。

书法比赛绘画比赛丁刚张伟王强周晓陈东朱雨于丽杨明李芳。

师:你们觉得这样表示怎么样?生1:这样表示很清楚。

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很好,能一下子就看出参加书法比赛和参加绘画比赛的各是哪些人,还能很清楚地看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是哪两个人。

4、揭示韦恩图。

师:同学们的表现这么精彩,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个人,他就是英国的逻辑学家韦恩,在100多年以前,他第一个想到了这样的图,因此这种图就叫韦恩图(板书:韦恩图),也叫集合图。

我们同学真了不起,都和韦恩想到一块去了。

5、整理画法,完成板书。

师:下面我们把同学们创造出来的韦恩图搬到黑板上来。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书法比赛的同学,再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师边说边用红笔和蓝笔画了两个交叉的椭圆),还是两个圈,不同的是这两个圈不是分开的,而是。

有一部分重叠在一块的,利用两个圈重叠的这一部分我们恰好可以用来表示什么?

生:既参加书法比赛又参加绘画比赛的。师:有几个人?是谁?生:杨明和李芳。

师画两个小长方形表示人名)。

评析:教师没有板书学生的姓名,而是用小长方形代替,向学生渗透了符号思想,也为日后进一步优化韦恩图(直接用数字表示)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师:我们只把参加两项比赛的同学写了一遍,但是参加书法比赛的圈里有了吗?参加绘画比赛的圈里有了吗?这可真是一举——(生答)两得!

师:参加书法比赛的除了杨明和李芳还有几个人?(生:3个人。)应该写在**?

生:左边。师:(在左边月牙形里画3个小长方形)同是参加书法比赛的5个同学,这3个人与这2个人有什么不同?

生:这3个同学是只参加书法比赛的。这两个人不但参加了书法比赛,还参加了绘画比赛。

师:那右边月牙形的这一部分表示什么?生:只参加绘画比赛的。师:有几个人?生:4个。

师:(在右边月牙形里画4个小长方形)同学们请看,我们只用了简单的两个圈,就清楚地表示出了这么多的信息,韦恩图好不好?韦恩的发明简单不简单?

原来发明创造就这么简单!你们可以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创造!

评析:寥寥数语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简单之美!创造之美!数学之美!使学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创造!”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创造意识!】

6、深化对韦恩图的认识。

师:对于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你都明白吗?请同位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学生同伴互说)

7、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师:现在,你能不能根据韦恩图列算式来解决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项比赛?

整理算法:生1:5+6-2=9(人)生2:3+2+4=9(人)生3:5-2+6=9(人)生4:6-2+5=9(人)

师:现在我们能用这么多的方法算出三(1)班参加比赛的一共是9个人,是谁帮了我们的大忙啊?

生:韦恩图。

师:韦恩图确实好吧?想不想用韦恩图来解决几个生活中的问题?

评析: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此话虽有“矫枉过正”之嫌(把“再创造”视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但他所推崇的“再创造”学习法确实有独特的教育价值。课堂上,教师先明确提出了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创造一种新的记录两组学生名单的方法,使其充分体现出重叠问题中信息的特殊性。尽管学生无法在一节课内“创造”出与前辈数学家同样的韦恩图,但他们对“重叠问题”的理解会因为自己的“创造”而变得更加深刻、丰富、灵动。

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稍加点拨,“韦恩图”便浮出了水面!其后学生对韦恩图所表示信息的到位分析和流畅表达,解决课始问题时展现出的多样方法,与经历再创造过程所蓄积的学习智慧是息息相关的。】

三、综合应用。1、动物的问题。

师出示一组动物**:这些动物有会游泳的,有会飞的?如果让你选一种合适的集合圈,把这些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你会选哪一种?a b

生:选b,因为这些动物中有既会飞的也会游的。师:是什么动物?生:天鹅。

师:你是分析了这些动物的特点之后决定选b的,如果没有重叠的情况选哪个合适?

生:选a。师:左边这个圈表示会游泳的,右边这个圈表示会飞的,那中间的这一部分表示什么?

生:既会飞又会游泳的。

师:左边月牙形这部分表示什么?右边月牙形这一部分表示什么?生:只会游泳的和只会飞的。

师生按照顺序共同把每种动物填在合适的位置。

师:这里还有一种动物,我把它填在了这个位置(两圈外围),你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吗?

生:既不会游泳也不会飞的动物。师:这样的动物有哪些?生1:兔子生2:老虎生3:??

师:太多了,我们不一一去说了。原来韦恩图的外面也可以表示一种信息!

【评析:借助现有的练习题中的图,增设一个巧妙的问题“这里还有一种动物,我把它填在了这个位臵(两圈外围),你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吗?”便把集合图由“圈内”引向了“圈外”,毫不费力地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开来。

】2、文具店的问题。出示下题:

师:看到这个问题,你首先注意的是什么?你们在观察什么?生:看有没有重复的。

师:你真棒,思考问题更全面了!师:可以怎么计算?(生答略)

师:有很多的方法,其中的一种可以这样做(课件出示):5+5-3=7(种)【评析:教师出示众多方法中的一种,暗含了算法的优化。】3、拓展练习,回扣课始的问题。

师:课上到这里,同学们还这么有精神,真棒!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份学校的通知和我们已经解决的那个问题:

每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我们一开始脱口而出的答案是5+6=11人,后来看到三(1)的参赛名单,发现有2人重复了,实际只有9个人。

我们现在再来思考这个问题,三(1)班是9人,其它班级呢?每个班一定是9人吗?

生:不一定。

师:还可以是多少人?生1:8人生2:11人生3:6至11人。师:什么情况下是11人?生:没有重复的情况下。

师:也就是说我们一开始的做法有没有考虑重复的情况?(板书:无重复)师:至少是多少人?

生:6人。师:什么情况下是6人?

生:有5人重复了,参加书法比赛的同学全部参加绘画比赛。

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圈):如果用这个小圈来表示参加书法比赛的同学,用这个大圈来表示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我这样放表示的是哪种情况?(分开的)

生:没有重复的。

师:这样呢?(两圈有重叠部分)生:有重复的。

师:这样呢?(小圈放入大圈);生:

参加书法比赛的同学全部参加了绘画比赛;师:同学们,这样一个我们本来觉得很简单的问题,经;【评析:教师设计的应用练习从简单到复杂,从收敛到;四、总结延伸;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关于韦恩图;(学生沉思,似乎对所学的知识已全然领悟了,这时老;师:老师这里有个问题,请看(课件出示下表),这是;三(1)班参加课外小组的。

师:这样呢?(小圈放入大圈)

生:参加书法比赛的同学全部参加了绘画比赛。

师:同学们,这样一个我们本来觉得很简单的问题,经过我们深入地思考,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评析:教师设计的应用练习从简单到复杂,从收敛到开放,从正向到逆向,既链接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又实现了对数学思维的层层拓展。前两道题的素材**于课本习题,但教师对此都进行了“二度加工”,使学生不只掌握了知识,而且受到了思想方法的熏陶。

第三道题目是在课始问题基础上做出的横向(素材上)

和纵向(思维上)的自然延伸,学生对“重叠问题”完成了结构化水平的自主建构。如此广度与深度兼具的数学课堂,实属难得!】

四、总结延伸。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关于韦恩图和重叠问题,你还有新的问题吗?老师更喜欢那些在解决了问题之后还能提出新问题的同学!

学生沉思,似乎对所学的知识已全然领悟了,这时老师抛出一个新的问题。)

师:老师这里有个问题,请看(课件出示下表),这是三年级一班参加课外小组的学生名单,为了研究的方便,我用他们的学号来表示。从这份名单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1)班参加课外小组的学生名单语文数学1 1 12 2 33 7 74 8 115 9 126 10 13英语。

生:我发现1号同学三个小组都参加了;2号同学参加了语文和数学小组;3号同学参加了语文和英语小组;7号同学参加了数学和英语小组。

师:重叠现象更复杂了是吧?怎么用韦恩图来表示这三个小组的重叠问题呢?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研究,有兴趣吗?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数学广角重叠问题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的成功与遗憾总是相依相伴,反思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几个地方处理得比较理想 一 选取生活素材,设置认知冲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的学习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 具有挑战性的。因此,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调查学生喜欢的学科这一情境,学生产生了浓厚的...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数学广角重叠问题人教新课标

数学广角 重叠问题 教学反思。1.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进行有效 在教学设计上,我力求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困惑点以及认知冲突的矛盾之处,恰到好处地寻找出符合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途径。如 在导入环节寻找出新知生长的结点,既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让他们感知新知的生长点就在此而生。在 环节,更是充分展现学生...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重叠问题》课例分析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数学广角 重叠问题 课例分析。重叠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里的内容。主要知识点就是运用直观 决重叠问题,涉及到数学中的两个重要思想 集合思想以及数形结合思想。它是以分类思想为基础,对以后数学学习具有重大帮助的一节课。一 对于教学内容的反思 本节课介绍了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