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课题稻谷的观察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提问:大家天天都在吃米饭,你们知道米饭是从**来的?
生:是农民伯伯种的大米。
生:是稻田里长出来的。
生:是稻谷加工成的米。
生:是妈妈用电饭锅做的。
2、谈话:看来,同学们对米饭的来历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米饭是大米做成的,大米是哪来的呢?请看(出示稻谷),你们想不想研究稻谷?你打算研究稻谷的哪些事?
生:我想研究稻谷是什么样的。
生:我想研究稻谷是怎样变成米的。
生:我想研究稻谷有多少种。
二)引导**,解决问题:
1、分组观察,教师指导。
1)谈话:各小组都有几十粒稻谷,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工具,大家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看哪个小组发现最多。
2)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各小组认真观察稻谷的外形、颜色;用手摸、用尖尖扎脸;把稻谷粘在毛衣上;用舌头尝稻谷的味道;用鼻子闻稻谷的气味;用镊子或指甲剥开稻谷……
2、讨论汇报,交流评价。
1)谈话:各小组交流观察结果,把你们认为最有价值的发现记下来在全班交流。各小组选一人发布本组的发现,其他小组认真听,可以提出不同看法。
2)全班交流:
a组:我们发现稻谷是淡黄色,上面有很多细小的毛毛,一头尖,一头圆一些。
b组:稻谷壳上有一些小毛毛,可以粘在毛衣上,摸起来有些粗糙的感觉,谷壳上还有一些横的条纹。
c组:稻谷闻起来有股淡淡的米味,尝一尝没有味道,把稻谷壳剥开就是米。
d组:稻谷尝一尝有些甜味,把稻谷皮剥开,里面的颜色黄一些,外面的颜色浅一些。
e组:稻谷的皮和里面的米粒刚好一样大,剥开的米粒是浅黄色,上面有一层小皮皮,米上一些小的横条纹,米的一头有一个小黄点,咬开有一点甜。
3、深入**,比较糙米和精米的区别。
1)谈话:刚才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发现了稻谷的很多事情,各小组不仅用到眼、耳、口、鼻、手这些感官,还用了放大镜、镊子等一些工具。a组发现了稻谷上的小毛毛,b组发现了稻谷壳上的细小横条壳,c组用鼻子、嘴巴这些感官去观察稻谷,d组还发现谷壳里外颜色不同,e组把谷壳剥开,仔细观察了里面的米。
如果要把我们手中的稻谷变成米,你有什么办法。
2)学生讨论汇报。
3)提问:稻谷剥开的米我们叫它“糙米” ,出示一小塑料袋米)这是我们从米店里买来的米,也叫精米,各小组都拿一小袋,看一看糙米和精米有什么不同。
4)学生分组观察、比较。
5)交流汇报。
a组:精米颜色白,糙米是淡黄色的。
b组:精米有一个小口口,糙米没有小口口。
c组:糙米有小条纹,精米没有。
d组:精米有一些小的白印印,糙米没有。
e组:糙米有一个小黄点,精米缺了一个小口口,可能是加工稻谷的时候打掉的。
6)谈话:糙米上有一个小黄点,谁知道这个小黄点是什么?
生:是长秧苗的。
7)讲解:(出示稻谷构造图)剥开谷壳,里面带有一个小黄点的米粒,我们把它叫糙米,这个小黄点叫“胚芽”,它能长成小芽,再长成秧苗。
三)延伸应用。
1、谈话:这节课同学们观察了稻谷,还想办法把稻谷变成我们吃的大米,谁还知道有关稻谷的事情?
2、提问:袁隆平是谁?他是做什么的?
3、谁能说一说米饭是怎么来的?
4、小结:(放米饭来历的录相、袁隆平获奖录相)我们吃的米饭每一粒都是来之不易的。我国科学家袁隆平潜心研究杂交稻,被联合国农业**会誉为“杂交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事迹对你有什么启发?
稻谷根据品种分类,也有多种稻谷,课余大家可以搜集不同品种的稻谷,研究一下它们之间的不同。
不同的稻谷适合不同的地区生长,你可以调查一下我国南北各地生产的稻谷的品种。
同一个品种的稻子在不同的地区生长得不一样,你可以调查同一品种的稻子在不同地区生长品质、产量有什么不同。
小学科学三年级《纸的观察》教案设计
5.1课题纸的观察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观察描述一张白纸的特点 1 出示纸玩具或工艺品 这是老师带给同学们的礼物,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纸 出示白纸 这是一张十分普通的,我们经常使用的白纸,这张纸除了颜色是白的特点外,它还有什么特点呢?有个小朋友说 我可以一口气说出10点 拿起教材,用手指图...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观察》获奖教案
观察 教案。教学目标 知道人体的观察器官。教学重点 知道人体的观察器官。教学准备 显微镜 放大镜 听诊器 四种茶叶。教学时数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用感官观察事物 1 你对观察有哪些认识和了解?2 人们一般通过哪些哪些器官认识周围的事物?3 如果缺少了这些观察器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4 观...
小学科学三年级《观察手》教案设计
观察手 教学设计。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学目标 1 用各种方式获取有关手的知识,设计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会合作学习,注重与同学的交流以及分享成果。2 在观察与实验中,知道手的一些基本构造,认识手的灵巧与关节 褶皱 大拇指等构造密不可分,认识手具有感觉功能。3 关注体验活动后的感受,激发学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