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发布 2022-11-23 13:50:28 阅读 1365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019.9

1.1《水到**去了》教学设计。

一、聚焦。教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

学生观察这个湿的字。

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并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二、探索。提问:水的变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师生小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是一种蒸发现象。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因此我们看不见水蒸发的过程。

教师引导:生活中有很多蒸发的现象,让我们用实验来进行**吧!

师生交流: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样的透明水杯,向两个杯子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

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当学生观察到盖有薄膜的杯子塑料薄膜上有水,水位下降较少,而没有薄膜覆盖的水杯里水位下降较多时,很容易想到水从杯子里“跑”到空气中去了。

提问: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用实验进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三、研讨。提问:在第一个实验中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没有盖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教师继续提问:在第二个实验中,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一部分学生回答是小水珠,而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水蒸气。

师生小结:确切地来说应该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提问: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

师生小结:水和水蒸气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没有固定的形状。水蒸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等。

1.2《水沸腾了》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聚焦。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家烧过开水吗?那你仔细观察过烧水的过程吗?

提问学生,引出给水加热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会有很多零散的、模糊的记忆,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没有仔细观察过烧水过程的同学也不要失望,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一个机会,请你们亲自在课堂上烧一次水,同学们要用心观察,在烧水的过程中会发现什么奇妙的现象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水的“沸腾”问题。

(板书)

二、探索。活动一 :**现象,实验记录。

出示一杯水。

师:如果我们要把这杯水烧开,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先想一想,在把水烧开的过程中,会有哪些现象发生?

学生猜测:会冒气泡、水会变少、冒热气等。

师:如果要检验我们的猜测对不对,你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对,做实验,只有自己亲自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为了节约时间,老师把实验器材组装好了,等会同学们点燃酒精灯就可以实验了。

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给水加热,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水的变化?(温度的变化,气泡的变化、水的多少、声音等)

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件中的温馨提示,让学生了解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出示水温变化记录表,简要讲解记录表的填写方法。

各组同学分工后开始实验,并做好记录。

活动二 : 交流信息,得出结论。

师:刚才同学们实验得非常认真,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实验结果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分组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沸腾的关键词及沸腾时的温度。

师:刚才各组同学都把杯子里的水烧开了,水烧开了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作沸腾(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水沸腾时的特点呢?

提醒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测量温度时温度计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烧杯壁;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很烫的,勿用手摸,谨防烫伤。

三、研讨。出示一组学生的水温变化记录表。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水温变化记录表,从记录表中可以发现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有什么规律?

师生小结:水温变化的规律是先快后慢,上升到一定温度时,即使继续加热,水温也不再上升。

液体沸腾后,如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板书:沸点)

观察黑板上各组记录的水的沸点数据。教师出具水温变化记录表。这是同学们刚才记录的水的沸点数据,大家知道水的沸点是多少吗?(板书100℃)

水烧开时的温度跟大气压有关,100℃是水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腾的温度,所以书上一般写水的沸点通常是100℃,而不是说水的沸点就是100℃。

1.3《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聚焦。

1. 出示情景**:冬天屋檐下的冰、水面的冰。

提问一:这个场景我们在什么时候能见到?

提问二:到了冬天,水容易结冰,原因是什么?

2. 出示一支试管(内有清水)。

提问:如果让试管里水的温度一直不断下降,会怎样?

3. 揭示课题:水结冰了。

2、探索。观察一:水结冰的过程。

1. 出示实验材料:一支试管(内有约四分之一的清水)、一个冰杯、食盐、温度计。

(幻灯片给出提示:冰融化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冰里面加盐,可以加快冰融化的速度,制造更低的温度。)

提问:你能利用这些材料使试管中水的温度越来越低吗?

2. 引导小组讨论:

1)水到了多少摄氏度的时候会变成冰?怎样才能知道?

2)**水在结冰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3. 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

1)浸入碎冰前,在试管的水面处做标记;

2)持续测量水温,直到结冰;

3)完全结冰后,标记冰柱的高度。

4. 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5. 引导学生汇报发现。

汇报句式:我们经过测量,发现水在___摄氏度时结冰了;经过观察,发现水结冰后发生了变化。

6. 小结:温度下降,液态的水凝固成固态的冰,体积变大。

观察二:水和冰的异同点。

1. 观察冰的特点。

引导:观察试管中的冰,简单说说冰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归纳。

提问: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3. 出示维恩图,指导记录方法。

4.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5.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三、研讨。全班进行交流研讨:

1. 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2. 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3. 冰还是水吗?

1.4《冰融化了》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聚焦。

1. 出示**:冰慢慢融化的场景。

提问:冰在什么条件下融化成水呢?

3. 出示一块冰。

提问:如果给这块冰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3. 揭示课题。

3、探索。观察一:冰块融化了。

1.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给冰块加热?

2.教师出示吸管并指导:用吸管对着冰块的某一部分不断吹热气。

3.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 引导学生说说发现:

冰块发生了什么变化?

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二:冰融化的过程。

1. 引导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1)**冰在融化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2)我们可以怎样用实验验证?

2. 出示实验材料:一杯热水和一支试管(内有冰)。

提问:你能利用这些材料使试管中的冰温度越来越高吗?

3. 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

1)在试管的冰面处做好标记。

2)将试管浸入水中,观察变化。

3)冰完全融化后,标记水面的高度。

4. 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5. 引导学生汇报发现。

冰在融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6. 小结:冰吸收热量,温度上升,固态的冰融化成液态的水,体积变小。

三、整理水的三态变化。

1. 呈现资料。

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

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2. 小组讨论。

1)水、水蒸气和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研讨。1. 水、水蒸气和冰是同一种物质吗?

2. 出示**(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水的三种状态是怎么样转化的?

四、拓展。1. 出示冰和冰激凌的**。

提问:在相同条件下,你觉得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成液体状态比较快?说说理由。

2. 课后去试一试吧!

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聚焦。

1. 出示**:红糖在水中慢慢溶解。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

2. 引出小苏打并简单介绍。

3. 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盐、小苏打。

提问:如果我们把它们不断地加入这杯水中,它们能一直溶解下去吗?

4、探索。活动一:设计对比实验。

1. 教师提问: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哪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我们可以怎样做这个实验?

2. 引入对比实验。

通过向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食盐和小苏打并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

3. 实验设计,小组讨论。

1)对比实验应该设置哪些实验条件?

2)怎样取同样多的水?

3)食盐和小苏打每次放多少?

4. 明确实验方法。

1)在两个相同的透明杯中分别倒入50毫升冷水;

2)分别往两个水杯中加入1份食盐和1份小苏打;

3)用搅拌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4)重复第二步,直到食盐、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

5.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在做实验时,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若某一份没有全部溶解,份数如何计算?

6. 出示实验记录单。

活动二:**溶解能力。

1. 出示实验材料。

2. 出示实验提示。

1)明确分工,相互合作。

2)轻轻搅拌,不要溢水。

3)没有溶解,不算一份。

3. 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4.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

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点和难点,可以为学生后续规范地进行对比实验打好基础。

三、拓展。1. 拓展资料。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在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同一物质的溶解能力也有变化。

2. 课后实验。

厨房中有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糖、味精、食盐、小苏打等。

哪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比较强?如果想在家里做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1.6《加快溶解》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科学。备课教案 学校 前进路小学。曾立华。课题一。我看到了什么。课后反思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学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察 自己的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问题,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及开展后续活动,不再是教师要求学生去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发展。课题一片完整的叶 两课时...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天气。1 我们关心天气。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会描述天气,能设计简单的符号记录天气状况。过程与方法 运用感官观察天气,讨论记录天气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自然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培养认真细致 有持久性等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描述天气,对天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描述天气,对天气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 上册

2 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 粗细和高矮。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3 观察 描述树的其他方法。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教师教学生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