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 远程研修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的教学体会

发布 2022-11-02 11:29:28 阅读 9484

1、对教材地位的认识。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在本节内容中三圈环流的相关知识是学习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即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学生在前面两节课中学习了大气的运动,这些大气运动比较单一,为这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大气的运动这一知识也比较抽象,同学们虽然在物理上已经学过了分力和合力的计算,但是很难应用起来。所以这一节课,如何清晰地展示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给学生一条清晰的思路是很重要的。

2、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这是因为它不仅是课标明确要求的内容,更是下一节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前提,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环境中活跃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教学难点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它的推导过程比较严谨,牵扯的相关知识较多。

3、对授课对象的了解。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上学期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感性认识到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对其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等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这种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4、教学的点滴体会。

1)要教给学生读图识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以文解图,以图忆文,培养学生读图理解识记能力。

如理想状态(地球不自转下的全球大气环流)的教学。

假设地球不自转,且地面平坦、均匀,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只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与大气热力环流相似,那么地球的大气运动状况如何?在地球简图上绘制地球大气运动状况,并描述其形成过程。(学生在地球简图上绘制地球上大气的运动状况。

描述地球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演示赤道与极地间的闭合环流示意。

由于地球表面冷热不均,在两极附近形成了高压带,而在赤道附近形成了低压带,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即由高纬指向低纬且垂直于纬线。

2)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在知识呈现和处理方式上,符合最新的认知理论模式。它能够分解复杂的教学信息,使学生认知过程由难变易。

如地球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很难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但是运用多**在3ds平台上制作动画,首先显示:假定地球处于静止状态下的大气运动情况,再显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三圈环流及其形成、分布和季节移动。

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地球上流动物体在地球自转影响下运动方向的改变,理解了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关系,以及气压带、风带的位置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这样,可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产生符合学习需求的外部刺激,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气压带风带》家庭作业

气压带风带练习题。右图所示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回答3 4题。3 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a 赤道低气压带。b 副热带高气压带。c 副极地低气压带。d 极地高气压带。4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右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读图,回答5 6题。5 甲图所示季节各...

2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一课时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 1 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学习目标 1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原理。2 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使用说明 学法指导 1.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 课本的基础知识。一 教材相关知识。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1 能量 1 地球大气最重要...

2 2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预习导学案。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及插图,使用双色笔把课本上的重难点勾画出来并进行记忆。2.通过认真预习,独立完成导学案。3.标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并找出疑问。学习目标 1.了解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