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现象:⑴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⑵个性心理: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
1.大脑左右半球的优势:左半球 :言语功能占优势,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算。
右半球 :空间知觉和想象思维活动占优势,**、美术能力,情绪的表达和识别能力。
两半球即分工又联合活动,完成复杂的活动。
3.无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共同具有、不学而能、遗传获得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后天学习和训练建立巴甫洛夫实验。
第三章感觉、直觉与教学。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直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应。
2. 感觉的种类:依据刺激的**和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特点:
外部感觉:视觉(80%)、听觉(20%)、嗅觉、味觉、肤觉(冷、温、痛、压、触)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3. 错觉: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状态。(物体知觉的错觉,社会知觉的误区)
第四章记忆与教学。
1. 记忆:就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 记忆的基本环节:记忆包括了识记、保持、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3.记忆种类:⑴按内容分:
形象记忆、词语—逻辑记忆、情感记忆、运动记忆 ⑵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有意记忆、无意记忆 ⑶与特殊时空:情节记忆、语词记忆 ⑷时间: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4.记忆表象的意义:头脑里产生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做记忆表象,又称为表象。
5.记忆表象的特征:形象性(不够鲜明、不完整、不稳定) 概括性(大体轮廓、主要特征)
6. 识记: 指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7.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目的和任务识记材料的数量识记材料的性质识记的方法。
8. 保持和遗忘: 保持: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贮存和巩固的过程。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回忆再认错误。
9. 保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保持于记忆中的信息,其数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日呈减少的趋势。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10. 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
11.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时间:
保持于记忆中的信息,其数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日呈减少的趋势。下降的趋势是不均衡的,是先快后慢的。(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1、直观形象记忆法2、歌诀记忆法3、特征记忆法4、谐音记忆法5、比较记忆法6、重点记忆法7、提纲记忆法8、图表记忆法(3)学习的程度(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干扰)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5)识记者的心理状态。
12. 再认与回忆:再认:过去经验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识别回忆:过去经验的重现——较高水平的回忆。
13. 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组织复习:规律:
1、时间(遗忘进程)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3、学习的程度150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干扰)5、识记者的心理状态应用: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先密后疏2、恰当安排复习内容3、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
第五章思维、想象与教学。
1.思维:人脑借助于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
2. 思维的两个基本特性:概括性、间接性。
3.思维的种类:(一)思维的凭借物或者思维形态:
动作思维(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思维活动。特点:思维和动作不可分离。
)、形象思维(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岁的幼儿期表现最为明显。)、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思维。10岁左右(小学。
三、四年级)抽象思维发展进入加速期。)(二)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辐合思维(根据已知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或最佳解决方案的思维。
功能:求同)、发散式思维(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功能:
求异。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三)思维的独特性: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4. 思维过程(一)分析与综合(二)比较和分类(三)抽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与概括(把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四)具体化(把抽象和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应用到具体事物中去。)与系统化(把一类事物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组成统一系统。
)5.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一)动机强度:
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二)知觉情境:指被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空间组织形式产生的情境,对解决问题产生重要影响。
(三)定势: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表现为一个人按照某种比较固定的习惯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
(四)功能固着: 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事物通常的功能,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五)原型启发:
任何事物或者现象都可以作为原型。(六)个性特征:积极的个性品质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消极的个性品质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7.想象:人脑通过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的新的形象。
8. 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第六章; 注意与教学。
1.注意:心理活动指向、集中一定对象。
2. 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3. 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不仅指向乐意做的事情,而且指向应当做的事情。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由第二信号系统支配。
5. 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特别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基础上发展起来。:条件:对活动浓厚的兴趣。(直接兴趣)活动的自动化。
6. 注意的广度: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觉察到的客体的数量。影响注意广度的要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2、活动的任务3、个体的知识经验。
7. 注意的稳定性: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上时间的长短。
狭义、广义之分。注意的起伏和分散性。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对象本身特点、主体的身心状态、态度与意志力水平。
8. 注意的分配: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对象的能力。影响注意的分配的条件:对活动的熟练程度、同时进行的活动间的关系、有效的培养和训练。
9. 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及时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活动的性质、主体的神经活动类型、个体形成的已有习惯、自控能力。
第七章情绪、情感与教育。
1. 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情绪与情感的基本功能:⑴信号功能:
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息传递功能,能将以往经历作为记忆映象储存起来,并构成情绪与经验。⑵感染功能:人类的情绪和情感可以互相传递和感受,共鸣引起他人相同或相似的情绪与情感,移情则是个人将自己的内心感受赋予他人或物。
⑶调节功能:在人们的行为活动中,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指引、维持方向的作用。情绪与情感内部的自我调节功能。
3.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心境(一种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状态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激情伴随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具有激动性、冲动性和短时性。) 应激(出人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机体的防御性反应。人们在应激情况下的表现不同。)
4. 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由人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观点是否得到满足或实现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个体以自己的社会道德准则去评价他人的道德行为,来形成道德认识和观念。道德感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的道德感不是一成不变的。
)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理智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动力。理智感随着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而深入发展。
) 美感(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客观和主观的因素都能影响美感的产生。美感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八章意志与教育。
1. 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心理过程。
2. 冲突的类型及其解决: 接近-接近冲突、回避-回避冲突、接近-回避冲突、多重接近-回避冲突。
3. 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4. 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一)加强目的性教育,培养科学的观念(二)组织实践活动,磨练学生意志(三)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作用,特别对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更喜欢模仿心目中的榜样,此外,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来感化学生,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四)督促学生加强自我锻炼,不断严格要求自己,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教育的结果。(五)针对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第九章个性心理与教育(一)
1.个性:一个人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 个性的基本特征:整体性(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独特性(共同性与差异性统一)社会性(本质特点)
3.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先天素质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社会生活条件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教育在个性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个体社会实践活动和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内因。
4.需要:生理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活动的源泉。
5.需要的种类:⑴需要的起源划分:
生理需要(人脑对生理要求的反应。这种需要与个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延续种族有关。生理性需要是人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需要,是任何动物所共有的。
但是人的生理需要与动物的有本质的不同)、社会需要(人脑对社会需求的反映。在生理性需要的基础上)⑵按需要的对象划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6.需要层次理论: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接着是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处在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其实我们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从研究学生的需要来分析学生的行为。激发学生的高层次需要。但有局限性,绝对化为一种本能,过于强调个人的内在价值,过分强调个人的自由意识,缺乏实验依据和客观测量指标。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心理学
学习目标。识记 1 教育学的概念 2 在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理解教育和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学现象。核心考点。教育的基本要素。六艺。四书 五经 学校的教育制度。历史上教育学思想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 人们在家庭中 学...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一 识记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答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总称。2 心理学的产生。答 美国心理学史家加德纳 墨菲说过 世界第一个心理学故乡在中国。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 论灵魂 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关于心理现象的...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14 我国第一本 教育心理学 教科书是1924年 编写的。三 问答题。简答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 选择题1 4 dbbd 二 填空题。1 学校,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 教师 教学 教学环境3 桑代克。4 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情境5 学生,教学 6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 性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