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

发布 2022-10-19 07:50:28 阅读 6561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

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著作《教育心理学》的出版确立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新的独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为我国教育实现“三个面向服务”。

教育心理学研究双重任务是为实践服务和进行理论研究。

3、教育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客观性、教育性、整体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方法有五种: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问卷法、个案研究法。

4、新课改下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1)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2)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践行师德的最基本要求;师德核心是师爱);

3)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

4)具有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能力包括设计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的总和)

5)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形成经历四个阶段:模仿阶段、探索阶段、创造性阶段、独特风格阶段)

第二章中学生认知发展及教育。

1、观察力: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观察目的性增强;(2)观察更具有持久性。

3)观察的精确性提高;(4)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3、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内容: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根据记忆有无意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4、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1)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 (2)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

3)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 (4)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

5)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

5、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6、思维的特点是:概括性和间接性。

7、思维的品质:是个体思维活动智力特征的表现,他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等方面。

8、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1)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2)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发展;(3)对问题情景的思维有质的飞跃;(4)思维品质的矛盾性(a.思维的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b.

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

9、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0、想象的种类:(1)根据是否具有目的性分为无意想象与有意想象;(2)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水平的不同可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11、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1)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2)想象趋于抽象化,现实化;(3)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

第三章中学生的情感发展及教育。

1、情感和情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或者说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适合或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和行为反应与认识活动的自我体验。

2、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感丰富多彩、富有朝气;(2)情感两极性明显;(3)情感不断深刻;(4)情感逐渐稳定;(5)情绪的外露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

3、中学生的早恋原因及教育。

中学生早恋的原因:(1)性生理发育的提前;(2)性信息的广泛传播;(3)性教育的忽视;(4)学生的个人原因。

中学生早恋的教育:(1)早恋弊多余利;(2)引导男女生间正常交往;(3)加强性教育(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法律教育)。

第四章中学生的意志发展及教育。

1、意志: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1)意志行动的目的性不断提高;(2)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3)喜欢模仿,善于模仿;(4)意志行动的动机水平不断提高;(5)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

3、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2)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吸收营养;(3)改造学生不良的气质特征;(4)严格管理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5)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第五章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及教育。

1、个性:指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

2、高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2)高中生的自我概念相对稳定;(3)高中生自我评价的深化。

3、自我意识:指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它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4、自我意识的结构:(1)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知、情、意三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2)从内容上看,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5、自我意识的特点: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独特性。

6、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a、**感;b、自我评价能力;c、重视对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

2)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a、不平衡性;b动荡性;c,自主性;d、前瞻性;e、闭锁性;f、社会性。

7、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持的内容尺度。

8、价值观的特点:(1)稳定性和发展性;(2)独特性和社会历史性;(3)主观性和选择性;(4)系统性;(5)导向性。

9、怎样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1)增强爱国意识,提高振兴民族的责任感。

2)正确认识“金钱、地位和价值”,“学历、知识和价值”的关系;

3)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潜在创造力;

10、创造力: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11、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

1)教育思想现代化,转变观念,打破常规,培养创造力;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

3)创设合适的环境;(4)让学生在学习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5)创设有助于提高创造性的问题情境;(6)设计发散思维教学类型;

7)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8)开展“第二渠道”教学。

9)教会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10)考试模式综合化。

11)评价激励标准科学化。

12、智能:指个体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及有目的地行动和有效地处理周围环境事宜的综合能力。

13、中学生智能发展的一般特征:

1)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2)思维有了预计性;(3)思维的形式化倾向;(4)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增强。(5)思维能够跳出旧的模式。

14、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1)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智能的培养;(2)学校教育对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15、品德: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16、品德的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构成。

17、中学生不良品德品德的矫正。

1)不良品德的含义(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2)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不健康的个人需要;消极的情绪体验;人际关系的不正常;不良行为习惯;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意志薄弱;心理发展的特点)

3)对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

a、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b、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c、引起内心震动,转化思想认识;d、运用集体力量,改善人际关系;e、考虑学生的差异,运用教育机制;f、及时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来强化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矫正期间的行为,建立新的品德行为。

第六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1、影响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与教师的指导。

2、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即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

3、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兴趣、成就动机、归因、“交往”动机。

4、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1)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利用学习结果反馈作用;(4)正确运用竞赛、考试与评比;

5)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6)注意个别差异。

5、中学生学习迁移的培养。

1)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2)优化教学程序促进迁移;

3)教授有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6、促进中学生知识理解的教学途径有哪些?

1)有效运用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合理运用变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

3)充分利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强化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

4)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5)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区别指导。

7、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的外显行为和内隐的心智活动。

8、如何让中学生获得学习策略。

1)教给学生大量可供提取或选用的学习方法和技能;

2)训练学生知道如何确定学习目标,知道需要学什么目标;

3)帮助学生储存有关学习及学习方法或策略的信息。

9、考试焦虑: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考试焦虑包括两种成分:一是焦虑性;二是情绪性。

10、影响考试焦虑的因素: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

第七章中学生班集体心理。

1、班集体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1)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2)对中学生自我评价有比照作用;(3)能深化中学生的自我体验;(4)可以监督中学生的自我控制。(5)可以诱导中学生自我内省。

2、建立良好中学生班集体的心理学要素。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3)培养健康的集体**;(4)树立良好的班风。

5)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第八章中学生课堂教学心理。

1、课堂心理气氛:是属于群体和集体中心理现象的情绪评价与社会评价性质的心理学概念,是群体和集体中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

中学教育心理学

汉中市中学 职高 教师资格认证培训课程。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王晓成。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任务与方法。1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它与学校教育是什么关系?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的体系包括哪些内容?3 为什么说教育心理学具有科学性质?4 教育心理学具有什么样的学科性质?它的研究范式是什么...

中学教育心理学

第1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任务与方法 1 第2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4 第3章学习理论。第4章知识学习。第5章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学习。第6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培养。第7章品德心理。第8章学习动机。第9章心理健康。第10章教学设计。第11章教学评价。第12章教师心理。章节重点。第1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

中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心理学是一门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联系的多分支科学。它已日益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学教育心理学是中学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它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探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