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1. 心理发展:一般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段时间内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 个体心理发展特征。
连续性和阶段性 (自然过程)
定向性和顺序性。
不平衡性 (存在敏感期速度不一样)
个体差异 (人与人不同)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四个阶段与其主要特点)
认知发展论:感知阶段(0~2岁) -永恒性客体永久性的获得。
因果认识的产生
手段与目的的分化。
前运算阶段(2~7岁)--集中化倾向与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去集中化。
思维具有可逆性。
根据表象进行逻辑思维,离不开具体实物的支持。
较为刻板的理解规则。
形式运算阶段(11~**)--可以进行命体推理。
假设演绎推理命题推理综合推理
4.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最近发展区: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到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已有的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5. 两个心理学家理论(了解)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思想。
强调个体发展的主动性、强调社会文化背影的作用。
把个体的发展看作一系列的阶段,每阶段都面临一定的危机。
6. 青少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ab重点掌握)
a. 学生的智力差异与教育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智力结构的差异。
b. 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与教育。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
学习风格主要包括生理要素和心理要素(认知,情感和意志)
认知风格差异: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
沉思型与冲动型。
聚合型与发散性。
c. 学生的气质类型差异与教育。
d. 学生的性格差异与教育p40
第二章学习理论(学习是什么学习的分类重点掌握斯and班布and奥理论)
1. 学习: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or经验,在知识、态度(含情绪)、行为(含品行)或行为潜能上发生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 学习的分类:按内容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学习。
按结果语言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加涅)
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的试误-联结说(桑代克迷笼实验 --猫开笼子)
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狗摇铃进食)
现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箱---白鼠按杠杆实验)
1)学习的本质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理论。
2)强化物与强化:
1)强化物:如果某一结果性的刺激使这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那么这一刺激就是这一操作行为的强化物。
2)强化: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叫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3)正强化和负强化都可以促进行为的增加。
正强化:是指给予被试积极刺激而增加行为反应,如:父母在儿童劳动时都给予表扬,儿童劳动的次数增多。
负强化:是指撤消被试厌恶刺激而增加行为反应。如:老鼠处于受电击中,但是当按下按钮时,电击就停止,使得老鼠按按钮的次数增加。
注意:负强化与惩罚是不同的。
4)强化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行为塑造与行为矫正。
的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本质。
2)观察学习。
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应对外在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
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的学习。
3)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 保持过程(信息的存储)
生成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变) 动机过程(行为表现)
4)观察学习的条件。
1)外部因素:榜样的特征;榜样行为的效果;社会文化因素(**暴力)
2)内部因素:认知能力;预期。
4.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三四为重点)
一)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四)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标准)
1)新的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的联系,不是字面上的。
2)新旧知识的非人为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有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必须符合非人为和实质性的标准,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2)内部条件:学习者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将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和自己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3.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其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新的学习材料,并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及新的学习内容相关联。作用是在“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为新的学习内容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
引导;组织;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五)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认知加工过程(了解知识学习概念心理过程和类型)
第四章知识学习。
1. 知识学习的概念: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 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知识理解保持应用。
3. 知识学习的类型:
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知识本身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
1、符号学习(词汇):汉字、单词、图表。
例:狗/dog
2、概念学习(概念):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
例:鸟(“鸟”有“前肢为翼”和“无齿有喙”这样两个共同的关键特征 )
3、命题学习(句子): 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例: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和宽的乘积
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
1、下位学习:新知识概括水平低(类属关系)
例:先掌握“水果”,再学习“芒果”
2、上位学习:新知识概括水平高(总括关系)
例:先掌握“芒果”,再学习“水果”
3、并列结合学习:新旧知识是并列关系。
例: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需求与**。
4. 遗忘曲线。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 及时复习。
2) 合理安排复习次数和复习时间。
3) 恰当安排复习内容。
4) 适当进行过渡学习。
5) 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
5. 知识学习的作用:知识的学习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因素之一。
知识的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第五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力。
1. 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2. 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引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过程。
3.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影响问题解决的客观因素。
问题情境无关信息的干扰。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
知识经验心理表征。
思维定势功能固着。
4. 问题解决中的思维策略 :算法与启发法。
5.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简答)
1) 指导学生重视知识储备,形成有效的问题解决模式。
2) 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表征能力。
3) 教会学生学会反思,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4)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6. 创造力及其特征(心理能力)
创造力: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力的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洞察性和实践性(流畅变通独创)
7. 创造力培养策略。
1) 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注重创造的教育馆。
2) 变革教育手段与方法,是学生真正创造性学习。
3) 树立新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气氛。
4) 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人格。
第六章学习动机。
1. 学习动机:
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含义:推动、引导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2. 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1) 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
2)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3)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学习动机的一个最佳水平 ~ 倒u型曲线。
3. 学习动机的种类。
1)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 认知驱动、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
认知内驱力(内部动机)
a) 一种要求获取知识、技能的需要,是一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动机。
课堂学习中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外部动机)
b) 个体因自己能胜任某项工作或取得学业上的成绩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外部动机)
c) 个体为了获得或保持长者(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而表现出来的努力学习、做好工作的一种需要。
4. 学习动机的理论。
1) 成就动机理论---麦克利来&-阿特金森。
成就动机:个体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且在活动中能获得优异结果或能超过他人的心理倾向。
对教育实践有重要意义但未考虑外部生活条件。
主要观点:高成就动机与低成就动机。
2) 归因理论---维纳(归结行为的原因—归因)
归因:人们在完成一项工作后,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
三因素六方面:能力(评估能否胜任)
努力(反省是否尽力)
工作难度(凭经验判断工作的难度)
运气(成败是否与运气好坏相关)
身心状况(评价从事该工作时的心情及身体状况)
别人的反应(别人对自己工作表现的态度与评价)
因素**稳定性可控性。
理论价值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
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3) 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
主要观点:需要层次论七种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列,低级需要满足才产生高级需要。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填空或选择。1 我国心理学家 潘菽 在其1980年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 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2 前苏联的彼罗夫斯...
教育心理学总结
名词解释。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常处于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认知水平,这一水平就是实际发展区域。与之相比较,他认为有些时候,儿童在帮助下可以解决问题,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他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域。练习律 是指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随学习次数的多寡而有强弱之分 包括使用律和失用律。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因重复使...
教育心理学总结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知道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知道 学生 学生主要从两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即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教师。教学内容。教学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知道 评价与反思过程是一个独立的成分,始终贯穿在整个过程中。4.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