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学习的本质

发布 2022-10-18 17:36:28 阅读 3655

学习即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的实验印证了条件反射的存在,说明它可以替代无条件反射引起个体。

同样的反应。这当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伴出现是作用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巴甫洛夫还进行了拓展研究,如变换中性刺激,采用香草气味或旋转物体等,发现条件反射都能建立。

此外,他还变换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出现的时间:两者同时出现;条件刺激先于无条件刺激出现,同时停止;条件刺激后于无条件刺激出现,同时停止;条件刺激结束后无条件刺激再出现。结果发现,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条件刺激先于无条件刺激出现的效果最佳,同时出现的效果次之,而其他两种结合方式则很难建立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及后续研究者还发现,当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其他与条件刺激性质类似的刺激也能够引起同样的条件反射,而无需重新经历条件作用的历程,这一现象被称为泛化。另外,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一直不再使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伴出现,那么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不再出现,这一现象被称为消退。

实验应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以科学实验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行为的学习途。

径。巴甫洛夫认为,人类的学习就是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而记忆则是对条件反射的巩固,我们的许多行为或感觉都是通过条件反射来塑造的。如司机驾车行驶在马路上,看到交警,就会不自觉地紧张起来;带孩子去医院看病,还没走进大门,孩子就开始哭了;甚至还有人通过条件反射来训练自己家的狗做四则运算,可见其力量的强大。

经典条件反射在性质上属于联结式学习,即将两个本没有关联的食物联系在一起,学习便产生了。巴甫洛夫同时也是一位实验生理学家,他并不满足于得到条件反射的结果,而是试图在此基础上揭示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从而提出了暂时联系说。他认识,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会使大脑皮层内产生的两个兴奋灶之间建立暂时性的神经联系——神经接通,这是条件反射形成的脑内神经机制。

它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大脑活动方式,是高等动物和人类对环境刺激的适应。为找到动物与人类神经活动的区别,巴甫洛夫提出了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直接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如声音、光线等;第二信号系统指的是语言和文字,它能够作为刺激条件建立条件反射系统,就如前面提到的“谈虎色变”。

只有人类才具有语言文字,因此也只有人类才有第。

一、第二两种信号系统,而动物只有第一信号系统。人类的高级神经系统是两个信号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基础。

巴甫洛夫把比较精确而又客观的方法引入对动物学习的研究,把心理与生理统一起来,对高级心理活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从而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巴甫洛夫的研究有助于心理学摆脱心灵主义和内省法的束缚,因而为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所关注,条件反射成了行为主义的一个主要部分,几乎成了20世纪上半叶学习理论的基础。

学习是通过尝试错误建立的联结——桑代克的动物迷箱实验。

桑代克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相信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一样,只是复杂程度不同而已。因此,他以动物的学习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探索人类的学习心理。他提出了学习即联结的观点,认为这些后天获得的行为都是情景(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而这些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规律养成的。

这些规律主要是练习律、准备率和效果律。桑代克一生做过大量的动物学习实验,其中以“饿猫逃离迷笼实验”最为出名。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看到,饿猫在无数次的尝试中,其错误行为不断减少,最终找到。

了正确的逃脱方法。据此,桑代克认为,猫是在经过多次尝试错误之后,在刺激环境和正确行为之间形成了联结,从而掌握了开门的方法。饿猫被关在箱内,箱外的食物就是刺激。猫。

按动踏板逃出迷箱就是它所要学习的行为或反应。在刺激环境下,如何作出反应达到逃脱目的,就是“刺激—反应”的联结,而联结的形成就是学习。桑代克认为,学习的本质就在于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人类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是联结更多更复杂而已。

每个联结的形成都经历了最初的错误反应和正确反应并存,而后发现正确反应的过程。桑代克把整个过程称为“试误学习”。

根据多次动物实验的研究,桑代克提出了一系列学习律,其中最主要的有三条:(1)练习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增强。

(2)准备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随个体身心的准备状态而异。个体在准备状态(即需求)下作出反应,如果反应得到满足,以后在相同情况下,就会作出相同的反应。

(3)效果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根据反应能否得到满意的效果而定。对预先设定的结果进行反应,若反应得到奖励,那么刺激—反应间的联结就会增强;若反应受到惩罚,那么刺激—反应间的联结就会减弱。

实验应用:桑代克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以动物为对象,系统研究人类学习的人,创立了学。

习心理联结主义学说。他曾明确指出:“学习即联结,心理即一个人的联结系统。”

桑代克的观点在当时是全新的,推翻了传统研究所认为的人的学习是一个理智的过程,而动物的学习是本能的行为,他的行为模式是固定的这样一种观点。在桑代克看来,动物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也能够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最终习得新的行为。学习不是突然间完成的,而是通过一系列小的步骤逐渐完成的。

学习的目的在于形成各种联结,而教学就是创造、设置各种刺激环境来促进预期联结的形成。人的学习之所以复杂,就在于存在大量的联结,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刺激来形成。

作为教育心理学的先驱,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给教育带来多方面的启示。首先,作为教育者,需要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机会,要多鼓励孩子。雏鹰在一次次跌落中学会飞翔,幼儿在一次次摔倒中学会走路,科学家更是在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后创造了今天的科技文明。

因此,教育者应鼓励孩子勇于尝试,敢于犯错,并为孩子提供尝试的机会。不要因为害怕孩子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不敢放手让他们去做,甚至任何事情都一手包办。遭遇挫折、尝试失败是孩子成长必经的过程,只要适当引导,使其纠正错误,孩子便能够在错误中成长。

其次,为孩子提供及时的反馈,巩固正确的行为。正如效果律所提到的那样,当孩子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行为时,家长和老师应给予及时奖励,以增强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巩固学习效果。其他心理学实验也曾证明教师是否及时给予学习反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此外,反馈还需考虑方法和策略,家长和老师应多给予孩子正向积极的反馈,让孩子明白什么才是正确的反应。在很多情况下,“三个勾”和“七把叉”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再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多做有意义的练习。猫在饥饿的状态下才会拼命挣脱迷箱,寻找食物。若它吃饱了,还会如此坚持,如此努力吗?

可能连踏板都发现不了。在学习中,同样也需要不断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如此孩子才会有探索的动力,才会勇于尝试。桑代克在后期的研究中发现,无意义、重复的练习并不能增强刺激—反应间的联结,只有进行了练习并获得奖励时才能增强联结,也即练习要有意义。

有意义的练习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学习动力。这也意味着,传统的重复练习、题海战术对孩子学习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过多的练习只会让孩子疲于应付、无暇思考,让老师批改不及,更不用说及时反馈了,反而容易滋长学生的厌学情绪。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提倡有意义的练习,做少而精并能及时得到反馈的作业。

当然,人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相比要精妙而复杂得多,动物在实验室中对简单动作的学习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学校学生的知识学习,有关动物学习的理论也不能直接应用于学校教学改革。所以,我们在了解和掌握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时,还需认识到它的局限性,以便。

在实践中作出适当的调整。

学习就是s—r的建立——华生的恐惧情绪习得实验。

华生是美国心理学家,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行为主义又被称为“s—r”心理学,即刺激—反应心理学。在他看来,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而且必须成为一门纯生物学或纯生理学的自然科学。对此,华生采用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概念,用实验来证明诸如恐惧情绪这样的所谓内在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的。

实验结论:恐惧是人先天的情绪,人会因恐惧而采取逃避行为。但是什么该怕,什么不该。

怕,却是后天环境所决定的,是人依据生活中复杂的条件反射而习得的。从实验结果可知,像恐惧这样复杂的内在情绪可以通过条件作用逐渐形成,并且这种情绪还会迁移和泛化到相似的物品上去。情绪反应是人对环境中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射。

实验应用:在华生的心理学中彻底取消了任何主观性的术语,取而代之的是刺激、反应、

习惯形成等术语。他将刺激(s)和反应(r)的联结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一切复杂的行为都有这些基本单位联合组成。人类的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交互作用的过程,而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刺激与反应间的规律性关系,从而**和控制行为。

恐惧情绪习得实验是华生证明其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切入口,他试图用它来证明人类行为的形成都是依据刺激—反应来建立的。人出生后,除了几个反射(如吮吸、伸手、抓取等)和情绪反应外,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新的刺激—反应来建立的。他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作为其学习理论的基础,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许多人常常会把华生的理论与巴甫洛夫的学说等同起来。需要指出的是,两者之间并不相同。巴甫洛夫是一位实验生理学家,他研究的是高级神经活动,通过条件反射来**动物和人的行为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条件反射的形成是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的中枢神经过程,而不是华生刺激—反应模型的外围神经过程。而且,巴甫洛夫并不否认意识,认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是存在本质区别的,只有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而华生则根本否认意识和主观世界的存在,只注意肌肉和腺体的生理学,忽视大脑皮层的生理学,更混淆了人和动物之间的界限,否认人类思维的特点。

可以说,华生只是借用了条件反射概念来作为他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依托。

行为主义学说为我们消除不良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有个年幼的孩子,他非常害怕毛茸茸的东西,只要身边出现带毛的东西就会哭。研究者试图利用行为的改变即新的条件反射的建立来消除他的这种恐惧感。

开始时,可以安排孩子在一个房间里玩,在远处放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白兔。因为距离很远,孩子看到后没有很大的反应。可以将白兔慢慢靠近被试,观察孩子的反应,若他没有惊恐或害怕就继续靠近,如此重复。

一段时间之后,当将白兔放到孩子身边时,他已不再害怕了,甚至还能用手去除触碰它,这说明孩子的行为已改变。孩子对毛茸茸的东西的害怕是一种条件反射,研究者让孩子通过训练,建立新的条件反射,让他觉得毛茸茸的东西是安全的,以此来替代原有的条件反射,从而实现行为的改变。这一方法也被称为“系统脱敏法”。

在现实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来建立条件反射,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或消除某种不良嗜好。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判定,华生是位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他相信只要有合适的后天环境,就能培养出所要培养的人。这无疑给我们人类的教育打了一剂强心针。

华生的观点无疑是极端的,先天因素、主观条件等都是教育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但他确实将教育环境提到了一个可观的高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教育环境的价值所在,也为学习环境的创设指明了方向。

学习即强化——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实验。

狗熊骑自行车”、“小狗做算术题”、“小猴看红绿灯”等杂技节目其实都是通过强化的方式逐渐习得的,是一种操作条件反射。

斯金纳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属于新行为主义论者。受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及效果律的影响,斯金纳于2023年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有两个原则:

其一,任一反应若有强化刺激物尾随其后,则有重复出现的倾向;其二,强化刺激可以是增强条件反应速率的任务事件。斯金纳还认为,在操作行为中,消退时强化的停止而导致的。在基本原理方面,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与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颇为接近,不同的是,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在实验方法上更为精进,且以强化原理取代了桑代克的效果律。

斯金纳于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著名的操作条件反射实验。

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古人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针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回顾我们的教学实践,很多教学现象与课题的理论竟然不谋而合,课题的内容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已经不再是枯燥的定义 概念和原则,是对我们教育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习得无助 是我从课题中学到的 新 名词,我常常会埋怨现在的孩子上课不认真,学习成绩不理想,原来...

教育心理学学习心得

强化理论。本堂课学习了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是在桑代克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他认为学习是指有机体的某种自发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景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用这种反映应付该情境以寻求强化的行为经验。从斯金纳的身上,我们不仅学习到了他那种遵循科...

教育心理学学习框架总结

第二部分。学生与教师心理。第二章学生心理。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观。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一 建构主义发展观。图式 不平衡 不断达到平衡。图式 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适应 同化。顺应。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 0 2岁 获得客体永恒性。2.前运算阶段 2 7岁 泛灵论 认为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