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

发布 2022-10-18 04:07:28 阅读 8132

第六章。行为主义学派的基本特点:

第一,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动物和人的行为。

第二,行为学习论着重从后天学习的角度**人格的形成机制。

第三,行为主义学习论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客观性和科学性,一般采用严谨的实验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学习论的兴起。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二、桑代克的工具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试误说)

桑代克的工具性条件反射指出了动物如何学会一种适宜于环境的自主行为,并借此为工具来改变环境。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桑代克的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与研究,为行为学习论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三、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华生等人关于恐惧症情绪形成与消退的研究以科学的、实证的方式有力地支持了行为学习观。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斯金纳对学习的定义:学习即行为反应概率的变化。

斯金纳把有机体的反应分为:应答性反应和操作性反应。

如果某一结果性的刺激使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那么这一刺激就是这一操作行为的强化物(或称强化刺激),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就叫强化。

强化是针对行为反应而言,而不是针对机体而言的。

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则。

1、任何反应若有强化刺激随后呈现,都会具有重复出现的倾向。

2、强化刺激可以是增强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任何刺激物。

二)强化的类型。

按照强化的性质可分为:正强化、负强化。

区别负强化与惩罚的概念。负强化会导致反应概率的增高;惩罚会导致反应概率的降低。

一般而言,尽管惩罚在矫正不良行为方面可能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它在塑造行为中的效果不如强化好,而且可能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因此,应该有条件地使用。

按照强化物的**,可以分为: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

强化的安排:

按间隔时间和频率特征分为:连续强化(每一次正确反应后都给予一次强化)

间歇强化又分根据反应次数决定的比例强化和根据反应时间间隔决定的时间间隔强化。

1、行为的消退。

行为的消退和行为的建立是相反的过程。受到强化的行为得到建立和保持,没有得到强化的行为自行消失。

2、行为的自然恢复。

一个已经消退的行为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可能会在没有经过任何再依次强化学习之后重新出现,这就是自然恢复现象。

3、行为的类化。

类化又称为概括化、泛化,指的是一种条件反射建立之后,个体可能不仅对条件刺激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而且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4、行为的分化。

分化又称为辨别化,是一种与类化相反的现象,指的是个体能对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

代币制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寻找有重大刺激意义的强化物。第二步:寻找布分点(代币点)

第三步:估算总分第四步:讲解、实施。

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论。

学习的四个要素。

1、内驱力。

内驱力是指迫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分为先天的和习得的。

2、线索。线素是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方向的刺激,也就是斯金纳所说的诱因。

3、反应。反应是内驱力和线素诱发出来的,用以降低或消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反应既可能是外显的动作或行为,也可能是内部的心理活动,如思维、计划和推理等。

4、强化。强化就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都是一种强化物。

内部精神现象与学习。

一)恐惧——一种获得性的内驱力。

二)语言和二级泛化习得的行为反应会发生泛化和分化。

三)冲突。1、冲突的种类:接近-接近冲突;回避-回避冲突;接近-回避冲突;双重接近-回避冲突。

2、移置作用:当某一内驱力的降低受到挫折时,它不会自行消失,而是被压抑,或者是以伪装的形式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

3、挫折和攻击。

童年时代的四个关键训练期:喂食情境、排泄训练、早期性教育、激怒—焦虑冲突。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4)强化和动机过程。

替代强化:榜样的行为是否受到强化,受到什么样的强化,并不一定影响模仿者的行为学习,这种强化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就是替代强化。

榜样行为的呈现方式:身教和言传。

自我效能:当人们实现了追求的目标时,就会觉得有能力,就会感到自豪、骄傲;如果无法达到标准时,就会感到焦虑、羞愧和没有能力。这种从成功的经验中衍生出来的能力信念。

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自我效能影响人们对任务的选择、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及努力的程度。

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1、实际工作成就 2、替代性经验

3、社会说服(social persuasion),也叫言语劝说 4、情绪唤起

自我效能的功能:1、决定对活动的选择和对活动选择的坚持性 2、影响活动的情绪。

3、影响对困难的态度 4、影响对新行为的习得。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的相关研究:(一)性别角色行为的个别差异。

二)攻击性的观察学习 (三)习得性无助。

一)行为测量。

1、情境测验 2、人格的行为评定。

二)行为**。

1、系统脱敏法 2、满灌** 3、厌恶** 4、模仿学***

5、强化**或称为奖励法(渐次养成法)(应用小步子原则,当期望行为出现时,及时给予强化、奖励6、放松** 7、思维阻断**。

评价:一)贡献。

1、行为主义人格理论是建立在其坚实的实验研究基础之上。

2、它创建了一些很实用的心理**程序和心理**方法,而且因其疗程短、方法易掌握并行之有效而闻名于世。

二)批判。1、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对人格的描述范围狭窄。

2、用动物的实验研究来解释人类复杂的行为显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3、用行为**尽管可以成功地解决很多问题行为,但对于一些患者复杂的心理问题则很难得到真正的**(如有些患者抱怨生活没有意义)。

第八章。人本主义心理学两个基本的理论观点: 1. 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宗旨。

2.整体人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1、对象:人的内在的意识经验。

2、人性观:人性是自主的,能进行自我选择的。

人性的显著特点是“持续不断地成长。

五个中心观点:

1、强调人的主观体验,对人主观世界的心理内容有强烈的兴趣,且超越了当代心理学家的逻辑实证主义倾向。

2、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人类本性的统一于完善。

3、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承认人发展限制的同时,认为人类有一种不可缺少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倾向,人能够努力克服自身条件的限制。

4、主张按照意识的本来面貌来看待意识经验。

5、人本主义心理学相信不可能对人性进行穷尽的解释,人格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有实现自己潜能、不断超越自我的努力。

马斯洛的需要论与自我实现论。

需要可以分为由低到高排列的七个不同层次,它们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从总体上说,自我实现的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二是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自我实现的障碍:自我概念的缩减(对自己的潜能看得比较保守);固执于现有的自我概念;不愿意离开安全的地方;对成功的恐惧。

高峰体验是一种同一性的体验。人在高峰体验时有他们最高度的同一性,最接近他们真正的自我。

对马斯洛的评价。

贡献:1、马斯洛的心理学体系是以人性论为特征的。 2、马斯洛的心理学体系是一种开放的体系。

3、马斯洛敢于研究被前人所忽视或排斥的心理学对象 。

缺陷:1、缺少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2、概念上还有一定的模糊性。3、还有一些“乌托邦”的味道。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现象学的主要观点:回到事物本身,现象即回到事物本身。现象既是显现的场所又是显现的过程,还是显现的对象。

罗杰斯现象学观点的基本假设:1、个人的行为多半决定于个人对事件的知觉和了解的方式。

2、行为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人对事件的知觉。

3、所有的行为都决定于现象场。

现象场:个人在特定的时刻所经验的一切。

自我概念:在个体现象场中关于自我的感知和认识。

自我概念的内容包括:

1、个体对自己的知觉及其与之相关的评价。 2、个体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与评价。

3、个体对环境各方面的知觉及其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评价。

现实自我或真实的我是指此时此刻真实存在的自我,我现在是什么样的人,我目前的真实状态等。

理想自我象征着个体最喜欢拥有的自我概念,包括与自我有潜在关联的、被个体赋予很**值的感知和含义。

人格发展的基础——自我实现倾向与积极看待。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建立在两个重要理论假设基础上:

第一,人的行为由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着;第二,所有人都需要积极的看待。

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的唯一动机。自我实现的倾向引导一个人朝向普遍积极和健康的行为。

无条件积极看待意味着对一个人做的所有事情都一样积极看待,即使是客观上消极的行为也要接受,因为它是这个人的一部分。

机能完善者的特征:(1)经验开放。(2)自我与经验协调。(3)机体估价过程 。

4)无条件的积极自我看待 。 5)与人和睦相处。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机能完善的人呢?

1、罗杰斯认为关键在于自我结构与经验的协调一致。这就要求有一个无条件积极看待的成长环境。

2、罗杰斯觉得父母和教师等如果想要成为儿童人格发展的“促进者”,必须具备四种特质:a、信任儿童的潜能;b、诚实;c、尊重、重视儿童的经验、情感和意见;d、同情心——洞察儿童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儿童着想,给儿童以无条件的积极看待。

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1.如何让理解人格的概念?其基本特性是什么?一是只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言行,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人格所具有的 外壳 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要求所戴的面具,表现出一个人外在的人格品质。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展现的内隐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是人格的内在...

人格心理学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人格心理学 课程重考复习大纲。一 单项选择题。1 如果从信息加工的视角研究人的攻击性,这属于 的观点。a.认知流派 b.行为主义流派 c.人本主义流派 d.特质流派 2.是个人生来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a.个性 b.人格 c.气质 d.性格。3.对来自理论的 有逻辑联系的两...

人格心理学

人格的定义 1.罗列式定义 在这类定义中,人格就是一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2.综合性定义 这类定义强调人格是个人各方面属性所组成的整体。3.层次性定义 这类人格各方面的特质分为若干层次,而最高层次的特质具有统合的作用。4.适应性定义 这类定义强调人格适应环境的功能。5.区别性定义 这类定义强调人格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