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

发布 2022-10-18 03:43:28 阅读 1763

人格的六个流派:精神分析学派;特质学派生物学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认知流派。

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称,人的无意识心理对他们行为方式的差异起很大作用。

特质流派的心理学家确信,人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的。

生物学家流派的心理学家用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

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格差异的主要因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的心理学家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

认知流派则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来解释行为的差异。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一个本质的不同就是他们对人类的动机的描述。弗洛伊德个人那句性和攻击来描述人的动机而阿德勒认为只有一种动机推动人们,他们称之为寻求优越感,其他的所有动机都可以归入其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寻求优越感始于自卑感。阿德勒认为每个人从出生就有着深刻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被认为源于虚弱和无助的儿童需要依赖更年长,更强壮的人承认才能生存。

从儿童意识到他们很弱小这一刻起,就开始用一生的努力去战胜他们的自卑感。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最初把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他把这样划分称为解剖模型。意识指的是人们正觉察的想法。

但意识处理的信息只占很小的比例。如果你愿意你可以轻而易举的调集无数想法到意识中。例如,你早餐吃了什么?

你三年级的老师是谁?你上周六晚上做了什么?这些大量的可现信息构成前意识。

但意识和前意识的内容只是构成思维的冰山一角。我们内心主体位于无意识当中。这里的内容无法直接接触(除非在某种极端情况下)然而无意识的内容决定了人的日常行为。

无意识对**行为的影响很大。

他发现解剖模型在描述人格上有局限。

于是有创立了结构模型,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组**格的各部分经常发生冲突。

人出生时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这是人的自私部分,只与满足个人欲望有关。本我采取的行为遵循快乐原则。

即,本我只关心如何立即满足个人需要,而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例如婴儿会去拿任何他能拿的东西)本我冲动永远存在,它们必须受控于健康**人格的其它部分。本我仅存在于无意识当中。

生命的头两年里。随着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人格结构的第二个部分逐渐发展起来。自我的活动遵循现实原则。

即自我的主要工作是满足本我冲动但以考虑情境现实性的方式进行。由于本我的冲动倾向于不为社会所接受,因而会对自我构成威胁。自我工作是将这些冲动控制在无意识当中。

与本我不同的是,自我能在意识和无意识各部分之间自由活动。

儿童到了大约5岁的时候,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超我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超我对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有更多的限制。

举例:你在朋友家的桌子上看见一张5元钞票,本我冲动也许会想占为己有。自我意识到这样做可能导致的问题,于是企图寻找拿走钱且不为人知的办法。

但即使有办法拿走而且不被人发现,超我也将禁止这一行为。因为即便不被抓住,偷钱也违反道德准则。超我对付这种情境的**是罪恶感,也有人直接说成是良心。

但超我不只是对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进行惩罚,它还可以自我提供榜样,用以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并因此而受到赞扬。但有些人的超我过于强大或过于遵循道德,使自我面临难以实现的完美标准。这种人不断的体验到道德焦虑,这是一种不断出现的羞愧感和罪恶感,因为达不到对人类来说不可能的标准。

好似作用于三个角上的拉力形成三角形一样,本我,自我,超我相互补充,相互对立。在一个健康的人身上,强大的自我不允许本我或超我过分的掌管人格。三者的斗争永不停止。

最后我们每个人意识之下的某个地方,永远存在自我放纵,考虑现实性和强制执行严格道德准则三者之间的紧张状态。

弗洛伊德关于幽默的理论。

他承认“纯粹的”笑话,如双关和聪明的想法。但他更关心的是有“倾向性”的,使人能洞察到说瞎话的人和听了笑话大笑的人的无意识层面的笑话。弗洛伊德特别提出笑话的两种倾向性,一种是敌意性的,一种是和性有关的。

攻击性的笑话可使平时被压抑的冲动表达出来,尽管我们有攻击某人或某些人的无意识冲动,但我们的自我和超我通常会有效地阻止外在的暴力行为。但是一个好的侮辱性笑话使我们能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表达同样的攻击欲望。

弗洛伊德指出:通过使我们的敌人变得渺小,孱弱,可鄙和可笑,我们以一种迂回的方式获得可战胜他的乐趣。

同样,通过社会认可的性幽默方式,我们能够谈论忌讳的性话题。公开谈论性在许多社会中都是不适当的,关于性的笑话不仅常常被容忍,而且是受到认可和鼓励的。

弗洛伊德还发现,听了攻击性的或性的笑话后发笑的人,他们并不认为笑话的内容是幽默的。如果你下次听到这类笑话时。仔细想一想,或许你会注意到其实它们包含的幽默成分不多,那我们为什么会笑?

弗洛伊德把这种反应解释为我们的紧张感得到减缓,或可称之为精神宣泄。笑话中那些说到攻击和性行为的话先使人感到紧张,最后的包袱又使这种紧张得到缓解。使我们感到愉快的许多笑话,不是因为它们聪明或者机智,而是因为它们能减轻紧张和焦虑。

另附2个有争议的观点。1.用不友善的幽默降低攻击性。2.紧张和好笑的水平。

集体无意识中“选择爱情”的解释。

卡尔·荣格关于集体无意识的理论。

卡尔认为我们头脑中有一个特殊的部分,是弗洛伊德没有谈到过的。他把这部分叫做集体无意识,以表明它与个体无意识的区别。每个人的无意识素材都基本相同,正像我们从祖先那继承了生理特征一样,我们也继承了无意识的心理特征。

集体无意识由原始意象组成。荣格把这些意象描述为以特定方式对外界进行反应的潜在可能性。新生儿很快能对他的妈妈做出反应,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集体无意识中都保留着妈妈的形象,同样,我们对黑暗和神的反应,也是因为有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无意识意象。

这些意象统称为原型。包括母亲,父亲,智慧老人,太阳,月亮,英雄,神,和死亡,它们的数量几乎无穷无尽。荣格认为:

有多少生活情境,就有多少原型。有几个原型是特别重要的,其中最有趣的是女性原始意象,男性原始意象,阴影和自我。

女性原始意象,指男性具有女性的一面,男性原始意象,指女性具有男性的一面。根据荣格的说法,每一个男性化的男人内心深处都是一个女性化的对应物。每一个女性化的妇女在内心深处都是男性化的自我。

这一原始意象的本功能就是引导人们去选择一个爱情伙伴并建立一定的关系。根据荣格的理论,我们在寻找爱情伙伴的过程中是把我们的女性原始意象或男性原始意象投射到潜在的对象身上,用他的话说就是“一个男人在对爱情的选择上,受到与他本身无意识的女性原始意象的影响。最吻合的女性,即一个能立即接受他的灵魂投射的女性强烈的**。

”更现实地说,荣格认为,每个人对正在寻找的男人或女人都有一种无意识的意象,某人越是与他投射的标准相匹配,他就越愿意与这个人发展个人之间的关系。恋爱中的人,可能会“情人眼里出西施”,但荣格相信,被吸引的真正原因在我们头脑中被隐藏的部分,它总是从我们祖先那里一代一代继承下来的。

同一性的问题与整个周期中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把自我看作是本我冲动和超我命令之间的调停人,而埃里克森则认为,自我执行着许多建设性功能。他认为,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对强大的,独立的部分,其作用是建立人的同一性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并保持同一感。他把同一性描述为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它包括人关于自己的个体性,唯一性,完整性以及从过去到未来的连续性的感觉。

常被人滥用或错用的术语同一性危机就来自埃里克森的著作,这个术语指的是人在缺乏同一性时所感到的混乱和失望。我们很多人在一生中都有一段时期不能确定自己是谁,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或自己生活的方向。埃里克森所说的同一性危机通常出现在青少年期,但又不限于年轻人。

许多中年人还体验着相似的探索时期。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在6岁左右起超我出现的时候基本形成了。

与此不同,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的发展。他提出8个阶段,认为每一个人都在经历这8个阶段,每一阶段对人格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婴儿期信任对不信任。

学步期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

儿童早期主动性对内疚。

小学期勤奋对自卑。

青少年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

成年期繁衍对停滞。

老年期自我意识对失望。

具体内容不再详细阐明)

精神分析理论与宗教。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宗教行为是一种神经症(在霍妮的理论中,神经症的主要特点是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陷入了自我攻击的风格。也就是说,这些人与他人互动的方式阻碍他们出无意中渴望进行良好的社会交往。)的反映,它始于婴儿的无助感和对有力量的保护着——也许是父亲——的渴望,弗洛伊德把宗教称作一种集体愿望的实现,为了使自己免受可怕而难以**的世界的伤害,我们把头脑中解决这种处境的救世主向外投射到上帝身上。

因此,对弗洛伊德来说,上帝不过是以幼稚方式造出来为我们提供安全感的无意识的父亲式人物。

卡尔·荣格多次提到,上帝是否存在,这不是一个科学问题,他不想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他的兴趣在于研究人类为什么表现出对宗教的永恒需要。为什么宗教出现在所有文化中?

为什么在各种文化中都有与**教徒信奉的上帝相似的东西?荣格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每一个人在其集体无意识中都继承了上帝的原始意象,这个原始意象在世界各地人们的梦,民间传说,艺术作品和生活经历中浮现出来。我们很容易接受上帝,找到它存在的证据,并体验到深刻的宗教感情,这是因为这种无意识理念是与生俱来的。

弗洛伊德的三种焦虑类型。

一种是现实焦虑或客观焦虑,它是在觉察到真是世界中的危险是做出的反映。如果你发现你正被一个陌生人跟踪,或者你从一场交通事故中死里逃生时,你就会体验到这种焦虑。

当不受欢迎的本我冲动快要侵入意识的时候,我们体验到神经质焦虑。它是导致自我启用防御机制的那种焦虑。本我冲动违背了超我严格道德规范时,超我的反应是产生道德焦虑,一般来说,这是一种内疚体验。

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学。

性的臣服。人们想全部占有一个女人的愿望,实乃一夫一妻制造成的一种习惯观念,也是这种制度的本质所致。所以我们总是要求女孩子婚前不得与其他男性发生关系,以免在他们心中留下不灭的回忆,这实际上只不过是将这种垄断女人的行为延伸到过去的时间罢了。

按照上述观点来推论女人爱情生活的某些特征,就会发现,有些看上去好像是奇怪的现象,实则很正常。人们普遍看重**,这种态度是不无道理的。环境与教育强迫女子不去与男子发生关系,这使得她们对爱欲的渴望受到阻止。

所以一旦她冲破阻力,选择一个男人来满足她爱欲时,她使终身委付于他,不再与其他男人有如此深情了。所以,由婚前的长期孤寂造成的女人的这种“臣服”的态度,十分有利于男人放纵地永远占有她,使她在婚后能抵抗外来的新印象和新**!

由克拉夫特·伊宾在一**二年首先创立的“性之臣服”一词,意思是指某些人一旦与别人发生了性关系,便对这个人产生了高度依赖与顺服的心理。这种“性之臣服”态度究竟是怎么样造成?克拉夫特·伊宾认为这是由于“一个是跟脆弱和多情善感的个性”爱上一个十足地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的必然结果。

但我们运用精神分析法研究的结果与此不符,很明显,这里的决定因素不是别的,而是克服性阻力所需要的力量,换句话说,取决于这种阻力的突破是否靠一次冲击而达到。假如经过那“致命的一跃”之后,便完全改变了自己受阻的状态,“臣服”态度便形成了。(这里我实在是看不懂,不知道是翻译的水平问题还是我的理解问题)

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1.如何让理解人格的概念?其基本特性是什么?一是只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言行,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人格所具有的 外壳 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要求所戴的面具,表现出一个人外在的人格品质。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展现的内隐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是人格的内在...

人格心理学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人格心理学 课程重考复习大纲。一 单项选择题。1 如果从信息加工的视角研究人的攻击性,这属于 的观点。a.认知流派 b.行为主义流派 c.人本主义流派 d.特质流派 2.是个人生来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a.个性 b.人格 c.气质 d.性格。3.对来自理论的 有逻辑联系的两...

人格心理学

人格的定义 1.罗列式定义 在这类定义中,人格就是一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2.综合性定义 这类定义强调人格是个人各方面属性所组成的整体。3.层次性定义 这类人格各方面的特质分为若干层次,而最高层次的特质具有统合的作用。4.适应性定义 这类定义强调人格适应环境的功能。5.区别性定义 这类定义强调人格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