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十六理论

发布 2022-10-17 20:13:28 阅读 1146

一.脑功能学说理论。

1.定位说。

开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说”。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症人的临床研究。2024年,波伊劳德提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控制是在左半球。

大脑行使的各具体功能自定位于大脑的某一区域。布洛卡和威尔尼克区的相继提出丰富了定位说。潘菲尔德用电刺激法证实了记忆定位于大脑颞叶。

2.整体说。

弗罗伦斯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发现,动物可以恢复功能。从而提出脑功能的整体说。拉什利的脑毁损实验发现脑损伤后对习惯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障碍,并且这种障碍于损伤的面积有密切的关系。

提出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即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并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3.机能系统说。

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

鲁利亚把脑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

其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其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对它们进行加工,并把它们保存下来。

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其主要作用是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应。

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

4. 机能模块说。

模块(module)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现的一种重要理论。这种学说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二.睡眠的功能理论:

1.功能恢复理论: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和恢复。

2. 生态理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要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

3. 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

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本能的反映。

4. 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这些活动是为了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

5. 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三.注意的认知理论。

1.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过滤器理论:代表,布罗得本特。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

衰减理论:代表,特瑞斯曼。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过滤器与衰减理论的共同之处:①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②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多阶段选择理论:人物:多伊奇,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

2.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认知资源理论:注意可以看作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对刺激的识别随刺激的复杂度占用相应的资源。当资源完全被占时,新刺激不能得到加工。

双加工理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并且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可能转变为自动加工。

四.视觉理论。

色觉:关于色觉有两种不同的理论。

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

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

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

发现了三种对立细胞:黑白、红绿、黄蓝。其中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

注:该理论能解释视觉后象。

五.听觉理论。

人耳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不同的音调感觉,科学家提出过如下四种不同听觉理论:

频率理论:也叫**理论。是2024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

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认为:

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

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但可以用位置理论解释)。

六.模式识别理论。

模式: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在任何感觉通道内,一个模式总要不同于其他的模式。

模式识别: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模式识别的匹配过程有以下三个理论假说:

模板说。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这些袖珍副本即称作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储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

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了。由于每个模板都与一定的意义及其他的信息相联系,受到识别的模式便得到解释或其他的加工。

原型说。在记忆中储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不是某一个特定模式的内部复本。

它被看作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这种原型反映一类客体具有的基本特征。

特征说。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构成的,这些元素或成分可成为特征。特征说认为,模式可分解为诸特征。

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其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也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七.错觉的理论。

1.眼动理论:周围轮廓改变了眼动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误差。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视网膜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两个彼此接近的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是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将知觉恒常性误用于错觉,并强调深度线索在错觉中的作用。

八.遗忘理论。

1.衰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至最后消退。

2.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过程的干扰。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过程的干扰。

3.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结束,记忆能恢复。

4.提取失败——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九.概念的形成理论。

1. 假设检验说:人物:布鲁纳,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

2 ..内隐学说:人物:里伯,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

十.关于三段论推理出现不正确的结论的解释理论:

1武德沃斯认为前提出现形式所造成的气氛是造成推理错误的原因,这就是气氛效应;

2查普曼认为人们错误的解释了前提才造成推理错误;

3约翰逊·莱尔德认为推理错误是由于人们倾向于在前提的基础上,创建一个心理模型,而忽略创建其他可能的心理模型造成。

十一。表象理论。

1.基本表象理论。

人们对信息的储存是将视觉和言语材料转化为表象储存在记忆中的,表象是信息编码最基本的形式,人们可以对表象进行操作,而这种操作类似于对具体事物的操作。

2.双重编码理论。

同时存在表象和言语符号两种信息编码和储存系统。表象码更适合加工具体的信息,语言码更适合加工抽象信息;言语码加工信息是有序加工,表象码则似乎是空间加工;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两种系统可能是重叠的,也可能是其中一种占优势。表象系统用表象材料进行信息加工;言语符号系统有言语听觉、抽象概念或命题的形式进行信息加工。

在一定条件下,表象编码和言语编码可以互译,言语编码可以通过译码以感性形象再现,表象编码也可以用言语形式储存起来。

十二。情绪理论。

1.情绪维度的理论。

三维理论:冯特:情绪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每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的不同位置上。

施洛伯格:情绪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维度,并据此建立了三维模式图。

普拉切克: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维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维度的关系。

普通心理学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generalpsychology 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心理学有许多分支,除普通心理学外,还有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医学心学理等。每一分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心理现象。但是任何一个分支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心理和生理现象的总的看法,如心理学的...

心理学考研如何复习普通心理学

大家知道普通心理学或者说心理学导论,无论是在学硕312统考,还是自主命题专硕的考试中始终占据了很大分值。统考中甚至占了近100分,这么大的分值我们必然要引起重视。普通心理学的考查在难度方面几乎只能说是中等难度,然而题目考查点是非常细,面非常广,市面上的所有教材没有一本是涵盖所有考点的,这对于跨专业的...

心理学考研之如何复习普通心理学

今年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下面我把我的心理学考研的复习经验和师弟师妹们分享一下。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考研的基础课,也是占分最多的课,所以要尽早开始,认真复习。首先说一下参考书的选择。过去考纲上这门课叫普通心理学,当时我报博仁心理学考研培训班的时候老师向我推荐了彭聃龄老师的 普通心理学 老师说彭老师的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