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发布 2022-10-16 19:14:28 阅读 1169

1、研究对象: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教学环境。

3、学习过程:八阶段:动机、选择、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

4、教学要素---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5、提出源于:19世纪初,赫尔巴特。

6、里程碑: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之父。

7、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

8、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3、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9、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增加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解2、是教师教学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

10、研究原则:客观性、发展性、理论联系实际、教育性。

11、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12、心理发展:出生、成熟、衰老、死亡。

13、心理发展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高峰期)、差异性。

14、认知发展阶段论:图式、同化和顺应、平衡。

15、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6)

16、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最近发展区。

17、信任感、怀疑感、内疚、自卑、自我同。

一、亲密。18、场依存型、场独立型。

19、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

20、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华与分化、

21、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基本规律:效果率、练习率、准备率。

22、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基本规律: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消除正强化)

23、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顿悟说,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

24、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 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教学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机构。

提倡发现学习。教学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

25、奥苏泊尔,有意义接受学习:意义学习: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材料本身必须有意义。学习者有主动学习的心向。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26、现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人物本身所呈现的一种引导性的材料。它的抽象概括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2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应用:支架式教学、**学习、合作学习、情境教学。

28、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激活、指向、强化。

29、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30、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31、强化理论:正强化负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32、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缺失需要,生长需要。

33、成就动机理论: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励个体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阿特金森。力求成功,避免失败型。

34、成败归因理论:维纳。内部外部、可控不可控、稳定不稳定。

35、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因素: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36、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自身需要、成熟与年龄特点、性格、抱负水准、焦虑程度。家庭社会、教师的榜样作用。

37、学习动机的培养:榜样、奖励、满足缺失需要、成就、提高自信增加自我效能感,归因引导。

38、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惩奖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9、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40、性质:正迁移,负迁移。方向:水平迁移,垂直迁移。内容:一般迁移,具体迁移。学习情境:远迁移,近迁移。

41、学习迁移的作用:1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2对毕业后适应社会生活有间接促进作用。

42、形式训练说:官能心理学,官能训练。 相同要素说:方法的改善,训练观念方法

贾德,概括说:经验知识影响迁移成功与否的条件之一。 关系转换理论:顿悟。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泊尔,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1、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三个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和清晰性。

43、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44、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1、改进教材内容,促进迁移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3、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45、知识:对信息的表征。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46、陈述性知识:对概念的表征方式。组块。图式。程序性知识: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产生式。产生式系统。

47、知识学习: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48、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49、知识学习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是学生各种技能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各种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前提。

50、记忆系统:感觉登记、工作(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51、感觉登记的教育意义:足够材料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注重重要信息,通过板书等。每次呈现的信息不能太多。

52、工作记忆的教育意义:1一次不能呈现的信息太多,,如复述和形成组块。5鼓励学生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识。

53、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知觉,注意,编码,组织,精细加工,形成图式。

54、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1明确学习目的,。

55、技能:通过学习、有意识的反复练习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56、操作技能: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合乎法则的动作方式。 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57、心智技能: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 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

58、操作技能的学习: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59、操作定向:学习者了解操作活动结果和动作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过程。 定向映像。程序性知识。学会观察,掌握操作原理。

60、操作模仿:将定向映像以外显的动作表现出来。动觉映像。是操作技能掌握的开端也是必要条件。

61、操作整合:形成定型的一体化动作。

62、操作熟练:形成稳定的动作系统。

63、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1准确的讲解与示范。2必要的适当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运动感知。

64、高原现象:进步停顿期。练习到一定程度时,尽管练习很用心,但成绩提高不大,动作技能出现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

1、感觉机能对动作的调节作用减弱。2练习方法不当,一时无法突破困难。3意志品质差,缺乏继续提高的勇气和信心。

4可能正在进行前在学习,成绩提高未显现出来。

65、心智技能:外部实践动作的反应。

66、安德森心智技能学习三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67、心智技能的学习过程: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68、心智技能培养要求: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2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4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5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69、学习策略: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意识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70、认知策略:复述,精加工,组织。

71、元认知策略:计划,监视,调节。

72、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学习工具利用,人力资源利用。

73、精加工,新旧知识的联系。 组织策略,新新知识的联系。

74、元认知:对自身认知的认知。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记过的意识与控制。

75、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76、元认知的培养途径:1提高元认知学习的意识。2丰富元认知知识和体验。3加强元认知操作的指导4创设反馈的条件与机会。

77、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些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的状态的过程。

78、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79、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呈现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反应定势。4功能固着5智力水平6动机强度。

80、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81、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82、品德: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83、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道德两难故事。道德发展阶段。社会学习理论。

84、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过程。

85、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86、道德和品德:社会和个体。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道德风气影响品德的形成。品德对道德有反作用。

87、皮亚杰,他律到自律,道德两难故事。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好孩子)。可逆性阶段(同伴的共同约定)。公正阶段(道德观念上发展起来的)

88、科尔博格,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习俗,后习俗。

89、良好品德的培养: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1、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2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知情结合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真情感化促进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

3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的训练。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1、使学生了解相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2、创设良好的行为情景,避免不良行为3提供道德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

4让学生学会道德反思和评价5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90、群体的特征:目标与规范。组织与沟通。群体心理与凝聚力。

91、群体心理:归属功能,认同功能,支持功能,塑造功能。

92、群体规范:维系群体,评价标准,行为导向,惰性功能。

93、群体凝聚力: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94、人际沟通的要素:发送信息者、信息通道、接受信息者。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填空或选择。1 我国心理学家 潘菽 在其1980年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 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2 前苏联的彼罗夫斯...

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心理学 3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3 第二章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5 第一节注意 5 第二节感知觉 8 第三节记忆 12 第四节思维 17 第五节表象与想象 20 第三章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22 第一节情绪 22 第二节情感 24 第三节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25 第四章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 25 ...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 判断题。1.形成技能 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2.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学科内容。4.英国人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5.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确定,标志着教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