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 三

发布 2022-10-16 17:56:28 阅读 7037

第三章行为动力。

考点纲要。一、考试内容。

需要的含义;需要的功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的含义;动机的基本功能;动机的分类;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问的关系;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含义;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习得无助感的含义及其表现;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识记:(1)需要的含义及其基本功能;(2)习得无助感的含义及其表现。

2.理解:(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动机的分类;(3)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并举例说明;(4)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5)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含义;(6)强化动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7)奥苏伯尔对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决定成分的论述;(8)学习动机及其赫本结构。

3.应用:(1)了解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并能运用这一理论解释学习现象;(2)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知识点讲解。

一、需要。1.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需要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

需要按照起源不同可分为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按照所指向的对象不同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有两方面的涵义,即完整而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征的实现。

马斯洛说,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这就是自我实现。他还概括地提出了自我实现者的l5项优良的人格特征,认为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自我实现者。

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问的关系是:首先,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只有较低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较高一层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其次,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自我实现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最后,七个层次可以概括为两个水平即基本需要(前四种需要)和成长需要(后三种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是迄今为止心理学界最为推崇的需要理沦.其积极意义表现为: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沦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③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当然,马斯洛需要层次沦的缺陷电是显丽易见的,主要表现为:①马斯洛脱离现实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发展去看待人性,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中的作用;②马斯洛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③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二、动机。1.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个基本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人的动机是复杂的、多样的,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动机起源的角度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从动机对象的性质可分为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从动机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问可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从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可分为无意识机和有意识动机;从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小可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

2.动机冲突与目标确立。

动机冲突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不可能同时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动机冲突的种类:

1)双趋式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而又必须选择一种目标时,则会产生双趋式冲突。例如,孟子说:“鱼,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

”在实际生活中,当两种目标的吸引力相差较大时,解决冲突比较容易;而当两种目标的吸引力比较接近时,解决冲突则比较困难。

2)双避式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又只能回避一个时,则产生双避式冲突。例如,某人感冒时,既不想吃药打针,也不想忍受感冒带来的发烧鼻塞的痛苦。

像这种“两所恶必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就是双避式冲突。

3)趋避式冲突。当同一目标或物体对人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即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又恶而避之时,就产生趋避式冲突。例如.有些学生想当班干部又怕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想参加文艺晚会又怕自己表演节目,想选修一些新课又怕考试不及格等种种矛盾心理。

心理冲突,从内容上看,分为原则性动机冲突和非原则性动机冲突。凡是涉及个人期望与社会道德标准、法规相矛盾的冲突,属于原则性冲突。凡是不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仅属个人兴趣爱好方面的冲突,则属于非原则性冲突。

一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对于原则性冲突,能坚定不移地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道德标准,而对于非原则性冲突能根据当时的需要毅然决定取舍。否则,则是一个人意志薄弱的表现。

动机冲突与目标确立是同步进行的。动机冲突就是为选择日标而产生的,动机冲突的过程就是目标确立的过程。

3.动机与行为效果。

动机对人的行为效果或工作效率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呢?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

一是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另一是取决于个体行为的质量。

首先,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一般来说,当动机过弱时行为者对活动持冷漠态度,行为的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当然在动机强度过大时,有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其注意和知觉的范围变得过于狭窄,也会限制正常活动,从而使行为的效率降低。只有动机处于最佳状态时,在其他因素恒定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行为效果或效率。

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学习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果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面临比较困难的任务时,行为效率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在中等水平的动机强度下效率最高。这一规律早在2024年就被耶基斯一多德森通过实验证实了,因此被称为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

其次,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因为动机必须以行为为中介对行为效果产生影响,所以行为质量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而行为又要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教师指导、智力水平、个性特点等。

只有把动机、行为、效果三者联系起来,才能看出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问的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也是很重要的。

三、动机理论。

1.强化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把动机看做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同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因此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励、评分、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

强化可以分为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还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外部强化是指由外界施与学生身上的强化手段,内部强化即自我强化,指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获得成功的满足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的动机。而无论外部或内部强化都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正强化指增加刺激物使行为反应的概率增加,负强化是指排除情境中的不利刺激从而使行为反应的概率增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生行为予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这三种强化的结合运用,能激发、形成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强化理论是联结派的学习理论,它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理论,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学习行、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而这一学习动机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

2.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理论即成就动机理论。早在20 世纪30年代末.默瑞即提出了成就动机这一概念.并把成就动机定义为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可能又快又好地完成某书的愿望和趋势。后经麦克l皇德和阿特金森等人的研究.逐渐形成为一种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它激励着个体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中乐意去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不同的因素或相反倾向组成:一种称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这两种动机或倾向可视为人们的个性特征。

阿特金森还把追求成功的动机或倾向假定为三个因素的乘积,即追求成功动机的强度、成功的主观性概率即期望、成功的激励值。

3.归因理论。

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奥地利心理学家海德,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样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人。他人的影响、运气、工作难易等都是环境原因。

如果把人的行为原因归于环境.那么人对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都是个人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人对其行为的结果应当承担责任。

此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认为是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到无法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为外界压力或运气等外部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是归因理论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从i个维度把人的归因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凶,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四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等。

以后他又提出六因素,后来还有人分解为八因素(增加的因素有自控水平、身心状况、方法优劣、他助多少等)。

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它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主要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此外,归因训练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

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为能力不足,将成功归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习得无助感。

心理学复习 三

第三章行为动力。考点纲要。一 考试内容。需要的含义 需要的功能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动机的含义 动机的基本功能 动机的分类 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 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问的关系 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含义 强化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归因理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习得无助感的含义及其表现 自我效能感的...

心理学复习

发展心理学 复习大纲。题型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1.埃里克森的8个心理发展阶段 p38 第一阶段 婴儿期,出生到2岁阶段。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 儿童期,2 4岁。本阶段主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 学...

心理学复习

企业进行工作分析的目的 我们总是认为企业应该有一个组织结构图,因为它可以告诉员工什么是他的工作,以及工作和工作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图虽然作用很大,但它不可能告诉我们有关组织的一切事情。许多企业没有组织结构图,仍然经营的相当成功,而一些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十分完善,但在经营上却是失败的。因此作为管理者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