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思维的广阔性:是指一个人在思维的过程中,能够全面地看问题,着眼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并能从多方面去分析研究找出问题的本质。
2.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个体能够清楚的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3.绝对感受性:是指幼儿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指幼儿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4.自变量: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的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比如在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惩罚方式、学习次数、活动方式等方面研究者采取的变革措施。
5.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
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6.最近发展区: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 幼儿判断的发展有何特点?
答:① 判断的形式由直接判断向间接判断发展。
幼儿的判断以直接判断为主。3—4岁幼儿基本倾向于根据知觉特征进行判断。因为这个年龄的幼儿常常受到知觉线索的影响,如形状、大小、颜色等。
幼儿把直接观察到的这些表面现象或事物间偶然的外部联系作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规律性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5—6岁时幼儿的间接判断开始形成并有所发展。
判断的依据逐渐客观化。
幼儿初期对事物的判断常常依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生活经验,而不考虑事物本身的客观逻辑。例如,幼儿认为给布娃娃穿上衣服它也不会冷,太阳落山了是因为它想睡觉了。幼儿计算中有时出现以主观体验或情绪作为判断依据现象,从而干扰了计算的过程。
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丰富,逐渐能够按照一些正确的或接近正确的客观逻辑来进行判断,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关系中寻找判断的依据。
判断的论据逐渐明确化。
年龄小的幼儿,虽然能作出某种判断,却不能说出依据,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依据什么来判断的意识。当对幼儿回答的问题继续追问时,小班幼儿有的感到很奇怪:“不为什么,就是这样”,有的沉默不语,有的以别人的话为依据。
较大些的幼儿,做出的判断常常依据主观猜测或直观感性。幼儿晚期,在正确的引导下,不断修正自己的论据。判断论据的逐渐明确化,说明幼儿思维的自觉性、意识性和逻辑性开始发展。
2.举例说明幼儿后期抽象思维萌芽的表现?
答: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使用概括,通过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它是高级的思维方式。
严格地讲,幼儿还没有这种思维方式,只是有了这种思维方式的萌芽。幼儿遇到什么事情都喜欢追根究底,问个“为什么”,表明幼儿正在努力探索事物内在的奥秘和事物的因果关系,这正是幼儿抽象逻辑思维活动的表现。
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始获得“守恒”观念,开始理解事物的相对性。抽象逻辑思维是成年人思维的典型方式。这种思维能力在个体身上很晚才能完全获得,但它决不是在某个时刻为个体所立刻获得的。
幼儿期,儿童还不能形成这种思维方式。但在幼儿期,特别是5岁以后,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它具体地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的发展等方面。
3.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答:(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4.如何理解活动是幼儿认知的主要手段?
答:(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2)思维依赖于活动。
3)活动是幼儿认识事物的手段,也是幼儿表达自己想法和见解的方式。
5.简述父母抚养方式的四种类型。
答:权威型、**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答:想象是个体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幼儿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儿童2岁左右时开始出现想象的萌芽,不过这时还处于初级阶段。幼儿期是想象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想象在认知方面的作用。
想象是认知活动的高级部分,是在感知觉、记忆等认识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感知觉、记忆等与想象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感知觉、记忆等作为想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与原材料,反过来想象又促进前者的发展、完善。
一)想象与表象的关系。
想象依靠表象而存在,表象为想象提供活动材料和信息。想象的过程是通过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最后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所以想象离不开表象的支撑。
幼儿进行想象的基础——表象材料又是从哪来的呢?幼儿头脑中的表象材料就是在以前的活动过程中,通过感知觉、注意、记忆等心理活动积累起来的各种知识、经验、感受。离开这些事先储存在头脑中的原材料,想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种关系的概括。幼儿在公园里看见假山上的石头会说那是大老虎,这就是一种想象。那么幼儿为什么会做出这种反应呢?
因为幼儿头脑中已经存储了关于老虎的有关材料,可能是在故事书中看到的,也可能是在动物园中看见过真的老虎,或者是在动画片中见到过老虎的形象。这些知识储备为幼儿在把石头想象成老虎的过程提供了材料。在将石头与头脑中的老虎之间建立了联系时,幼儿就完成了想象的活动。
如果幼儿头脑中没有老虎的知识储备,是不可能把石头想象成老虎的。
二)想象与记忆的关系。
想象与记忆关系密切。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想象依赖于原有的记忆。我们前面提到想象是通过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实现的,而表象则是个体通过感官获得并储存在头脑中的信息,这些信息又是依靠记忆保持的。因此,想象是离不开记忆的。
如果没有了记忆,个体头脑中就是一片空白,不存在任何材料的想象也就无从谈起。幼儿可能曾经获得过关于老虎的信息,可是如果没记住,信息丢失了,那么还是无法把某一事物想象成老虎的。所以,要发展幼儿的想象就必须丰富幼儿头脑中的信息,增加各种体验和感受,并努力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展。
其次,想象与记忆的密切联系还表现在想象的发展有利于记忆活动的顺利进行。想象对记忆有着重要的影响。无论是识记、再认还是再现都离不开想象。
通过想象,可以促进幼儿将记忆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材料相融合,建立联系,巩固记忆成果,达到减少遗忘、促进识记的效果。
三) 想象与思维的关系。
想象与思维的关系最为密切。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从而间接的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活动。想象过程的加工、改造,有的符合规律,反映事物的本质;有的则没有逻辑,较为肤浅。
符合规律、反映本质的想象是思维的一种表现,成为创造性思维。这说明想象与思维是同源而出的。
想象一端连接记忆,另一端连接思维,起着桥梁作用。想象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以记忆材料为基础,但是又不同于记忆,对记忆的材料进行了加工改造。但想象只是对事物进行了粗浅的认识和改造,还无法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思维是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与思维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想象为基础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事物的规律。
通过想象,高级神经活动思维得以进行;同时思维又可以促进想象的发展,具备思维后可以更加精确、现实的想象,并通过想象解决问题。
二、想象在情绪发展中的作用。
一) 想象可以引发情绪。
幼儿的情绪不稳定,易受外界影响。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往往为想象所影响。皮亚杰的一个典型事例里有一个小女孩,她在厨房里看见了一只拔了毛的鸭子,情绪深受影响。
整个晚上她都不说话,别人很奇怪。后来她大声说:“我是那只鸭子。
”小女孩的情绪受想象的影响很深,它可能会想象鸭子被拔毛时的惨景,所以整个晚上闷闷不乐。还有幼儿在听老师讲故事时,听到大灰狼要吃小白兔时,通过想象紧急的场景,会很紧张,并且非常憎恨大灰狼;当听到小白兔成功跑掉时,则显得非常高兴。这些都是幼儿情绪受想象的影响事例。
二)情绪可以影响想象。
幼儿的想象也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如幼儿画了一只小白兔,非常希望老师能过来欣赏一下,就喊老师过看看,可是老师走不开,让他等一会,幼儿就会不满意的说:“再等一会,兔子就跑了。
”等老师过来看时,小白兔果真被涂掉了。幼儿还会说:“兔子跑到大森林里了。
”由于思维发展尚不完善,因此,幼儿的行为和心理活动都会受情绪的影响,并且对违反逻辑或现实也无所谓。幼儿满足的是想象的过程。如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幼儿受到老师的斥责后,想讨老师的欢喜,让老师对自己更好一些,就告诉老师说:
妈妈要给老师送一条大鱼,让老师去公园门口取。结果老师等了一个中午也没见到妈妈的影子。回去一问,幼儿承认是自己想出来的。
幼儿受情绪的影响,会进行多种想象满足自己情绪的需要,对于想象是否合理并不是十分关心。
三、想象在游戏中的作用。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贯穿于整个幼儿期。想象是进行游戏的心理基础,如果没有想象,游戏就无法进行了。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想象,赋予活动对象各种功能和意义,从而保证这些对象满足自己在游戏中的需要。
一根木棍在需要时可以是快马,也可以是长剑,还可以是毒蛇;一个纸箱子可以根据需要变成大楼,也可以是山洞,还可以是机器人。幼儿的游戏本来就有想象的成分,正因如此,想象在游戏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想象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学习的过程和目的不仅仅是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运用。想象是幼儿学习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没有想象就没有理解,也就无法学习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想象是幼儿理解的重要工具。如幼儿在学习《悯农》这首古诗时,如果想象不出老农在烈日底下辛勤劳动的情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也就不能理解这首古诗想要表达的含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答:伴随着幼儿的身体、运动能力、语言及智力的各方面进步,幼儿的注意在**的教育影响下也会逐步发展起来。我们应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针对幼儿注意发展的不同水平给予培养和指导。
一、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
直接兴趣是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有明显的动机作用和阻碍作用。因此,幼儿注意在一定程度上受直接兴趣和情绪状态的制约。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和活动,幼儿的注意很容易集中,而且能维持较长时间。
相反,如果幼儿对某事不感兴趣,要强迫其集中注意力是很难维持的。
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08师范高职王嘉敏 人的心理是怎么产生的呢?他有哪些基本特性?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 分析 综合 贮存和发布各种信息。客观现实是指在人的心理之外独立存在的一切事物,它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通常把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物质环境和...
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 心理现象与心理。1 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或与他人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属于主观精神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 动机。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这种推动人的活动 并使活动...
幼儿心理学
一 幼儿普通心理学。1.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被划分为 和 两大部分。2.心理是 的机能,心理是对 的反应,心理具有 心理在 不断发展。3.年,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出版了 一书,标志着4.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1.2.3.5.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