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心理学笔记

发布 2022-10-15 23:15:28 阅读 5634

第一章良好的教师心理特征及其培养。

1、识记。1.学生期望的教师社会角色。

知识传授者。

团体领导者。

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

家长的**人。

2.有效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1) 教师的认知特征。

a) 一般智慧能力。

b) 知识准备。

c) 特殊智慧能力。

2) 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3) 教师的期望。

4)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5) 教师的职业倦怠。

3.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预言效应自我应验。

4.教学效能感。

理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

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是解释教师内在动机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由重大影响。

1) 一般教学效能感: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判断。

2) 个人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水平及其效果的认识和评价。

5.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

1) 专业知识: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御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

2) 问题解决的效率:专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

3) 洞察力:专家比新手有更大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具体表现:1) 课时计划的差异(课前)

a) 突出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突出细节。

b) 根据先前知识安排灵活性——不随情境变化。

c) 预见性——不能**计划。

2) 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课中)

a) 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b)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c) 教材的呈现。

d) 课堂练习。

e) 家庭作业的检查。

f) 教学策略的运用。

3) 课后教学评价的差异(课后)

关注焦点不同。

2、理解与应用。

1.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期望效应:教师通过直接观察、查阅档案材料和听取其他师生的反映等途径而获得学生各方面的信息,结合过去的经验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料和预想,形成一定期望,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反映:

制造心理气氛。

提供反馈。

向学生输出信息。

输入信息。

教师传来的不同期望信息,被学生获得后便归因产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从而对教师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进一步强化了教师原先形成的期望。

长此以往,循环往复,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被寄予高期望的更好,被寄予低期望的更差。

教师要准确把握每位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这样便会产生良好的应验的预言效应。

2.缩小新教师和专家教师之间的差距。

1) 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的训练。

2)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波斯纳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3) 认知学徒制(文化适应与获得特定的实践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过程)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提出,让学生以社会互动的方式参与真实的实践活动。

基本成分:内容、方法、序列、社会性。

基本程序: 专家与学徒一起工作。

在教师示范和提供脚手架的时候,学徒尽其所能跟着做。

让学徒描述自己正在做的事,确保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专家把学徒逐步带到更复杂的作业之中。

4) 外部支持: 合作教师大学教师指导。

3.教师的职业怠倦与教学。

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三个维度:人格解体(非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情绪耗竭。

不利影响: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

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教学水平的发挥。

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章学生素质及其心理发展。

1、识记。1.心理结构分类及其理论:

从发展的观点看:可分为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

从过程来看,人的心理发展一般要经理许多性质不同的阶段。

从结果来看,长期心理发展的结果便形成了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

从学习的观点看:人的发展一部分是由外部环境影响造成的,一部分是由个体内部基因造成的。前者的影响通过学习实现,后者通过自然成熟造成结果。

学习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分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学习结果导致人的知识、技能的变化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

2.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p28)

1) 学生的先天素质:遗传决定。

信息输入。内部加工。

信息提取。2) 学生后天习得素质: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动作技能。

3) 学生发展中形成的素质:能力、人格特质。

3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

1) 感知运动(0-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 前运算(2-7岁)

单维思维、思维不可逆、自我中心、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不合逻辑的推理。

3) 具体运算(7-11岁)

具有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守恒观念的形成。

多维、可逆、去自我中心、动态性、具体化。

4) 形式运算(11-15岁):形成推理逻辑能力。

4.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1) 信任对不信任(0-1岁):

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

2) 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

培养自主性,开始于父母分离,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

3) 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3-6岁)

培养主动性;明辨是非道德感;意识性别角色;游戏。

4) 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岁-青年期)

培养勤奋感,影响因素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社会机构。

5) 自我统合对角色混乱(青年期)

培养自我同一性: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形成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同一性成功、同一性排斥、同一性混乱、同一性延迟。

6) 友爱亲密对孤僻疏离(成年去)

7) 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中年期)

8) 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老年期)

5.影响社会化的三个主要因素。

1) 家庭教养模式:**型、放纵型、民主型。

2) 学校教育: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

3) 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

同辈群体为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

2、理解与应用。

1.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的教育含义。

1) 教学应该避免“避免超越人类潜能”

2) 教育应该适应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和习得的素质的个体差异。

教育要考虑学生智力水平的个体差异。

教育要考虑学生人格特质的个体差异。

教育要考虑学生习得素质的个体差异。

3) 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素质的教育。

根据习得素质的形成规律教学。

智慧技能的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点:(结构化、自动化、策略化、条件化)

2.心理因素与学习原理的分析:

1) 认知与元认知因素。

2) 动机与情感因素。

3) 发展性与社会性因素。

4) 个体差异因素。

3.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儿童两种发展水平:现有水平、即将到达的水平,两者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之间的过度阶段。

教育含义: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该只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4.自我意识发展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自我概念:人们对自己的认识、感受、和态度的整合。是自己向自己解释自己,以此来构建一个关于自己的印象、感情、和态度的图式,这种图式随着情境的改变和生活阶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自我概念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格各个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自尊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评价的情感反应;与之对应的是自卑。

自我概念的特征:

a) 是一种多维、多层次的组织或结构。

b) 个体对自身的知觉由基础等级逐渐发展到特定领域。

c) 位于结构顶层的一般的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

d) 随着个体成熟,自我概念越来越复杂,维度侧面越来越多。

自我意识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

(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

(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4.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略)

第三章学生的个别差异。

1、识记。1.学生认知方式差异的四种主要表现。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前者利用内部参照判断客观事物,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干扰,其认知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加工,独立对事物做判断。

后者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到周围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2)沉思型与冲动型。

前者能够根据事物之间共同的关键特征进行分类。

后者迅速根据整体特征对事物进行分类。

3)整体型与序列型。

前者学习材料时,通过使用说明性例子和类比的方式达到对学习材料的整体把握。

后者通过连续或相继注意材料的谢姐,达到对材料的各个部分的把握。

4)辅合型与发散型。

前者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为搜索和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指向一个方向,逐步缩小解答范围,直到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答案。

后者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总是使自己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发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的方面,最终产生多种答案。

2.特殊儿童的四种主要类型。

1) 天才儿童。

2) 能力缺失儿童:

感觉障碍、智力障碍、言语障碍、学习困难、注意力缺失

3.学习困难(学习乏能)

在理解和使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方面有一种或几种基于心理过程障碍的儿童。

条件: 个体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一般在80以上。

无法在正常的教学条件下从事有效地学习,学习结果未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只能接受特殊教育的服务。

他们的学习困难不是感官障碍、情绪困扰或缺乏学习动机等因素造成。

2、理解与应用。

1.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1) 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 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3) 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1) 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2) 性格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生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3) 性格差异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因此,学校应该。

开展选修课,供不同性格、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学生选择。

提倡非指导性教学。

3.特殊儿童特殊性的教育含义。

1)在理解特殊儿童的基础上热爱特殊儿童。

2)特殊教育要从医学模式向社会生态学模式转变。

3)坚持因材施教,提供合适的教育。

4)坚持正常化,推行融合教育。

4.多元智力理论的教育意义:

加德纳提出,认为智力是由八个相对独立的因素构成的,每个因素都有独立的功能系统,但各个系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整体的智力活动。

八因素: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智力、肢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自然智力。

学前教育心理学

1 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自我应验的语言效应称作皮革马利翁效应。2 专家型教师 一般指教龄五年以上,教学表现突出的教师。界定方法 1 学生成绩 2 学校领导认定 3 通过观察教师教学的方法 3 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新手水平 高级新手水平 胜任水...

学前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发展适宜性教育 dap 最近发展区 是维果斯基提出的,介于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幅度就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活动设计 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预先进行策划,创设教学情境,以期达成预计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区域活动 是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情境,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

学前教育心理学

一 不定向选择题 30分 1 幼儿教育心理学对幼儿教育实践具有 的作用。a 描述 b 解释 c d 控制。2 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的主要学习定律有 a 准备律 b 因果律 c 练习律 d 效果律。3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在加里培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心智技能是由 几个阶段组成。a 原型定向 b 原型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