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
多项选择题。
1.心理学家需要回答的哲学问题包括(abc)p2
a灵魂b认识论c人性与伦理问题d思想2.对有计划行为理论的批评主要有(a,c)。a.人类的行为有时候自发的、无意识的。
b.人们不一定能清晰地知觉到控制感的大小。
c.习惯性行为不受理性因素影响d.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可能会发生变化e.主观规范是因人而异的3.zimbado认为与去个体化行为有关的因素有(a,d)。a.个体从群体中所获得的不败感。
b.群体引起的直接的生化刺激。
c.团体活动引起的个体行为的“去抑制”
d.个体在群体中具有匿名性e.群体极化现象。
4.影响助人行为的情境因素有(a,b,e)。
a.他人的存在b.责任分散c.求助者是否受他人喜欢。
d.环境条件因素,包括天气条件、社区大小以及环境中的噪声e.时间压力因素5.奥尔波特对人格的研究采用了哪些方法(b d)p49a观察法b整体法c测验法d个案研究法6.在归因的过程中,人们经常使用的原则是(ab c)p75、p79a共变原则b排除原则c折扣原则d自我知觉原则7.
对侵犯行为的界定要注意哪些方面(abcd)p122
a行为b意图c***行为d亲社会行为e侵犯情绪8.引起侵犯行为的因素有(abcd)。
a.受到他人攻击b.遭遇挫折c.归因方式d.极端温度e.宣泄9.关于“习得性无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e)。
a.将负性的事件解释为外部的因素所引发的悲观状态b.将负性的事件解释为内部的因素所引发的悲观状态c.将负性的事件解释为不稳定的因素所引发的悲观状态d.将负性的事件解释为稳定的因素所引发的悲观状态e.将负性的事件解释为整体性因素所引发的悲观状态10.态度的心理成分包含哪些(abc)p152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倾向成分d思想倾向成分11.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abcd)p226
a需要的满足b团体目标c团体活动d领导者名词解释。
1.自我意识:是个体参与自我知觉时的一种习惯性倾向,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甚至可以被看成一种人格特质。
2.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之上改变他人的态度或行为。
3.服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很多时候人们会服从地位高的他人或权威的命令。
4.零总和冲突:是指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交换双方完全是竞争性的。
5.亲社会行为:指任何自发性的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6.人际冲突:在心理学中,人际冲突是指两个或多个社会成员之间由于反应或期望的互不相容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7.敏感期假设:这一假设认为,从青少年时期到**早期,由于这一时期的经历对自我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处在这一阶段的人对他人的说服敏感,并且易接受他人的观点。简答题。
1.去个体化行为产生的原因时什么?
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匿名性(展开);自我意识降低(展开)2.什么是从众?asch研究人类从众行为的实验得出了哪些结论?从众是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
asch的实验证明了在情境明确的情况下,虽然人们的从众成度不同,但从众现象也会发生,从某种意义上证明了从众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倾向。规范性和信息性的社会影响是促使人们从众的团体压力。
3.moreno是如何测量团体凝聚力的?
moreno提出社会测量法来测量团体凝聚力。这种方法首先让某一团体的成员指出愿意一起完成某项任务的其他人的姓名,这些人当中有些人是该团体的成员,而有些人不是。凝聚力的指标是选择的他人中团体成员所占的比例,如果一个团体中大部分的成员选择了外人,该团体的凝聚力就低。
4.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有哪些?
1)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4)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5.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其关系?
包含三个成分:认知成分展开;情感成分展开;行为倾向成分;关系图。
6.简述有计划行为理论。
这是ajzen从理性行为理论中发展出来的理论,按照这一理论的思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取决于人们的态度、自身的主观规范以及人们所知觉到的控制感。指向行为的态度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二是对这些信念的评价。主观规范指一个人对来自他人的社会压力的知觉,也是由两个方面决定:
一是感受到的其他重要人的期望,二是遵从这些期望的动机。知觉到的控制感是指人们对完成行为是困难或容易的知觉。
7.用社会渗透理论说明自我展露在发展友谊等亲密关系上的作用?
altman用社会渗透理论来说明自我展露在发展友谊等亲密关系上的作用。按照这一理论,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的发展与人际交往中沟通的水平有关,随着话题由浅入深,人们之间的关系也由一般向亲密转化。
社会渗透理论还指出,与他人刚认识时,人们在自我展露的时候遵守相互性规范,即自己的揭露水平与他人的揭露水平相对应,他人揭露水平高时自己的也高,他人揭露水平低时自己的也低。六、论述题。
试述bem自我知觉理论。
bem的理论主要涉及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即自我知觉理论。在这个理论中,bem认为人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情绪、态度、特质和能力等,因此对自己的推论也是依赖于自己外显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试图使用本质上相同的资料,以及相同的归因过程对我们自己的行为进行因果关系的推论。
七、案例分析题。
中国人的团体决策。
1)为什么lindsay认为中国人的团体决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团体决策?
因为在决策过程中,大多数人只是参加讨论,而不是真正参与决策,当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与领导不同时,领导有权否决大家的意见,出现了“权力极化”的现象。正是基于这些原因,lindsay认为中国人的团体决策实际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团体决策。
2)少数人是怎样的人时才对决策有影响?
1)少数人必须是团体的领导。在团体决策中,领导者的地位往往比较突出,当决策中持有少数观点的人是领导时,领导有能力使自己支持的意见最终被团体采纳,正如案例中提到的那样。(2)少数人对自己的观点极为坚持。
在团体决策中,如果少数人极力坚持自己的意见,便可能引起决策团体的**,并最终改变多数人的意见。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理论包括什么?
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理论包括以下几项:1、人性本善论;2、需要层次理论;3、自我实现论。二、简述“大七”人格结构理论的主要贡献。
答:“大七”人格结构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它的数据**于中国本土,得出的结论适应于中国文化,反映了中国人的人格特征。同时还用实证研究证明了“大五”理论并非跨文化通用,各种文化中人们的人格特征存在多样性。
三、特质论的两个理论假设是什么?
答:(1)人格特质在时间上相对稳定。(2)人格特质在空间上相对稳定。四、什么是晕轮效应,它对我们认识他人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五、试述heider、weiner、kelly和bem的归因理论。
答:heider的归因理论:heider认为时间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
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绪等。海德还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两个原则:一是共变原则、二是排除原则。
weiner的归因理论:weiner理论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他认为归因包含两个维度,内因与外因的区分和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
kelly的归因理论:kelly提出了三维归因理论,也叫立方体理论。他认为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以。
及环境背景。在归因的时候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包括: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独特性信息。kelly吸收了heider的共变原则,并提出了归因过程中的另一个折扣原则。
bem的归因理论:bem的理论被称为自我知觉理论。bem认为人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情绪、态度、特质和能力等,因此对自己的推论也是依赖于自己外显的行为。
也就是说,我们试图使用本质上相同的资料,以及相同的归因过程对我们自己的行为进行因果关系的推论。一、简述有计划行为理论的观点?(第六章)
答:这一理论是解释态度**行为有效性的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这一理论是ajzen从理性行为理论中发展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人类有意识的行为取决于人们指向行为的态度、自身的主观规范以及人们所知觉到的控制感。
而**人们的行为最好的方法是考察人们的意向,即上述三个因素。
1)有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只有指向行为的态度才能**行为,即态度的特殊性水平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程度。(2)主观规范即一个人对来自他人的社会压力的知觉,即该不该做出这样行为的考虑。(3)知觉到的控制感是指人们对完成行为是困难或容易的知觉。
二、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有哪些?(第五章)
答:(1)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4)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三、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有哪些?(第五章)
答:情景因素:他人的存在;环境条件因素;时间压力因素。
助人者的特点:助人者的人格因素;助人者的心情;助人者的内疚感求助者的特点:是否受他人喜爱;是否值得他人帮助;性别的影响。四、什么是**效应?(第六章)
答:**效应是指人们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积极的一种现象。五、自我展露的概念?(第七章)
答:自我展露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给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六、中国人建立和维持关系的方法有哪些?(第七章)
答:中国人建立和维持关系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拉或套关系、认或联关系、钻关系、裘关系等。
一、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第八章)答:需要的满足;团体目标;团体活动和领导者。
二、fiedler的权变模型由哪四个部分构成?(第八章)
答:(1)与领导风格有关(2)领导与团体的关系,关系越好影响力越大(3)任务结构,指团体目标与任务的清楚程度,变化的范围很大,从模糊到清楚;(4)领导的职位权力,由自身职位提供的权力,可以从强到弱。三、团体思维的定义?
(第八章)
答:团体思维,也叫小集团意识。它是指在一个高凝聚力的团体内部,人们在决策及思考问题时由于过分追求团体的一致,而导致团体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做出客观及实际的评价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经常导致灾难性的事件发生。
四、自我效能的概念?(第九章)
答:自我效能是指个人认为自己有能力执行特定行为以达成期望目标的信念。五、简述增进健康行为的hapa模型。(第九章)
答:hapa模型是由schwarzer等人提出的健康行为过程理论,对如何促进并保持健康行为做了详细的说明。按照这一理论,社会认知因素在健康关联行为改变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改变健康行为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要有基于某种信念的改变意图,二是这些改变必须在一个有计划的框架之中进行。
在这个模型中可以看出,在改变不健康行为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社会认知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风险意识,二是行为信念,三是自我效能。
改变不健康行为习惯的过程包含着一些重要的步骤:第一是计划,在计划阶段需要把目标转化成为可以实施的行为。第二步是坚持。
在坚持阶段,需要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注意力,也要抵制各种**,以及寻求各种各样的支持。只有这两个阶段都实施了,我们的不良习惯才能消除,健康的行为模式才能建立起来。六、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时什么?
(第十章)
答:(1)文化对生理活动的影响(2)文化与信息加工机制(3)文化与符号表征(4)文化与社会化(5)文化多元性的影响(6)文化对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
组织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多项选择题。1.心理学家需要回答的哲学问题包括 abc p2 a灵魂b认识论c人性与伦理问题d思想2 对有计划行为理论的批评主要有 a,c a 人类的行为有时候自发的 无意识的。b 人们不一定能清晰地知觉到控制感的大小。c 习惯性行为不受理性因素影响d 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可能会发生变化...
组织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一 单项选择题。1 心理学中把对客观事物或他人的整体性的认识叫做 a 把对人们对事物个别特性的认识称为 a 知觉 感觉b 感觉 知觉c 感性认识 知觉d 知觉 感性认识。2 一个人知道另一个人的信息,但未发生任何直接接触。这两个人之间关系发展处于 b 阶段。a 零接触b 知晓c 表面接触...
组织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1 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种现象属于 d a自我表演b自证语言c体像d自我检控2 判断题。弗洛伊德的结构模型把人格划分为意识 前意识 无意识三部分。4 简答题。什么是社会促进,为什么会有社会促进现象发生。社会促进现象,是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