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

发布 2022-10-15 11:44:28 阅读 8110

第一章绪论。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学派认为*是意识经验,并且主张采用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

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主义学派认为*是意识和潜意识,其中潜意识活动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0世纪50年代之后,各学派认为*是一种具有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动力系统;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过程与个性之间的关系。

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所处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认识过程,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阶段;第二是情感过程,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第三是意志过程,是指在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下,人能够有意识地克服内心的障碍与外部的困难,坚持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包括:

个性倾向性,个体对活动稳定的趋向与选择,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内容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经常表现出的、本质的、稳定的特点。内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几个方面。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发展性、系统性。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档案研究法等。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描述、解释、**、控制。

心理的实质:

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脑之外的,不依赖于脑而独立存在的一种东西;

唯物主义认为,心理起源于物质,是物质活动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实质观: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1.心理的器官在脑不在心 2.脑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2)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1.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

依存性 3.心理的主观性 4.心理的能动性。

第二章注意。

注意:是意识的选择性活动,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

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是指对心理活动对象与范围的选定。

集中,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范围对象的反映强度。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参与的注意。

它是在某种刺激的直接影响下,自然而然地将感受器官指向特定刺激。

物的定向**反射。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自觉而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是服从于人的活动任务与目的,受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支配的。

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是指高度自觉、目的性强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

意。它同时具有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某些性质和特征,也是有意。

注意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注意形式。

注意具有选择、保持和调节与监督三个功能。

注意的外部表现:

适应性动作出现、无关动作停止、生理和情绪反应。

注意的理论模型:

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能量分配模型。

注意的品质:

注意范围的含义、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

注意的起伏性: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在间歇性地加强。

或减弱。这种不能直接控制的感受性所发生的周期性变化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

个对象上去的特性。

注意的分散:是由于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使自己的注意离开了需要注意的对象,而不自觉地转移到无关活动上。

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积极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3)重视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4)有效处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问题行为。

5)加强教学中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强化学生对学习目的和任务的理解(二)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间接兴趣。

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以防止学生分心。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随刺激物的作用。

而产生,随刺激物的消失而消失。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人脑对感。

觉信息的组织过程。

晕轮效应:是指当对一个人某些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就倾向于据此。

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某一个客观对象时,总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和说明。

联觉: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

感觉阈限:用于衡量感受性。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感觉阈限。

社会知觉中的心理现象:

1)第一印象,也叫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刻板印象(4)近因效应。

感觉的一般规律:(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二)感觉的适应(三)感觉对比。

四)联觉(五)阈下刺激的感觉效应。

知觉的基本特征:(一)知觉的选择性(二)知觉的整体性(三)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第四章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识记、保持和重现(再认和回忆)。

遗忘:既不能再认又不能回忆的现象。

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进行分类。

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不同进行分类。

陈述性记忆:又叫事实记忆,是指个体对有关事件和事实性信息的记忆,(主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之类的问题)。

程序性记忆:又叫技能记忆,是指个体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记忆,(主要回答“如何做”之类的问题)。

3)根据再认或回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进行分类。

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情况下,个体过去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作业产生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的记忆。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4)根据记忆对信息的编码方式及信息保持时间进行分类。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是指记忆信息保。

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回忆。

影响识记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 2.学习态度 3.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4.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5.识记方法。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

遗忘比较快、比较多,以后保持量渐趋稳定下降,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

影响遗忘的因素:

1.材料的意义与作用 2.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3.学习程度 4.材料的序列位置。

遗忘的原因: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

中学生记忆的特点:

1)有意识记占据主导地位(二)意义识记能力逐渐提高(三)抽象记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四)情绪记忆水平提高 (五)记忆广大度增大。

中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1)加强目的性教育(二)注重对识记材料的理解(三)活动有助于记忆。

4)掌握记忆的规律——及时复习(五)学会科学的记忆方法——记忆术。

第五章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根。

本属性。思维的间接性:以过去获得的知识、经验为中介进行推理、判断,来理解和把握。

那些没有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感知的事物的本质。

思维的概括性:指在分析、研究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有的本质特征。

抽取出来加以提炼,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认识。

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作为支柱的思维,也称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

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

聚合思维:又叫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会聚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

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

点是求同。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

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

象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方式。

分析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它严格遵循规律、定理、原则等,做出判断分析与推。

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或做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

常规思维:也称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

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

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逻辑性、目的性、问题性、层次性、生产性。

思维的过程:

1.分析: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2.综合: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

过程;3.比较: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

程;4.分类: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

思维过程;5.抽象: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

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6.概括: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

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7.具体化:在头脑里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原理与理论同具体事物联系。

基础心理学 意识心理学

名词 官能心理学 faculty psychology 解释 冯特在创建心理学的前后,曾就心理问题提出过两种不同的体系。第一种体系是冯特在海德堡大学期间提出的,在这一体系中,他把心理学定义为 研究意识并探索控制心灵的独特规律。他的构想是,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自然科学。为此,他仿效穆勒的观点,认为心理能...

基础心理学 机械心理学

名词 机械心理学 mechanical psychology 解释 在心理学史上,无意识的概念是与s.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关于无意识心理状态的假说并不是由弗洛伊德最先提出的。g.莱布尼茨阐释过 次要知觉 指的就是无意识 j.赫尔巴特曾将心理分为意识领域和无意识领域,并把心理生活看...

心理学书籍《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 内容 涵盖大学心理学论述的基本原理,共分四篇。第一篇论述心理学的性质以及生理基础 学习 记忆 感觉与知觉 意识 情绪 动机等基本心理历程。第二篇是关于个别差异的课题,内容有语言和思维 成长与发展 智力 人格 心理测量方法等。第三篇讲述行为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认知和社会互动。第四篇是与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