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学

发布 2022-10-08 18:43:28 阅读 7176

最近我读了由彭绍东教授撰写的《信息技术教育学》,该书共十三章,读后让我了解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论、发展论、课程与目标论、过程与原则论、方法与模式论、人本论、技能论、资源论、病理论、实践论、未来论等理论,让我受益匪浅。

一.该书具有五个特点 :1,体系较完整。2,原创性比较好。

3,理论价值较大。4,实用性较强。5,拓展面较宽。

读完本书,具备了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让我付诸于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游刃有余。

二、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新思考。

信息技术课程该教学生些什么呢?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虽也有教学目标的笼统描述,但呈现出来的内容却是一个个的技术模块,而且详细到了“图形的着色、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的具体程度,完全变成了学习技术操作的“标准”。虽然技术操作的掌握是基础,但掌握它的目的却不是技术操作本身。

信息技术课程必须还技术学习以真面目。

基于此,我对我的教学思路进行了调整:

1、超越工具本身,让学生创造出新型的数字校园文化。

信息技术是工具,但只有超越工具本身,信息技术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超越这个工具,把学习重点放到利用这个工具去创造新型数字文化上来,这不仅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程目标,而且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实施办法,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契机。

2、突出网络应用,让学生卓有成效的学习和生活。

而近5年来,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着,网络就是计算机、网络就是数据库、网络就是图书馆、网络就是社会、网络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就是学校——学生通过网络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负面的儿童网络沉迷中可见一般。但问题是,由于负面的影响,反对儿童使用网络的声音不绝于耳,而网络对儿童正面的影响却淹没其中;信息技术课程要负起历史的责任与重担,把儿童的网络生活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使儿童学会在网络上进行方向正确的、卓有成效的学习和生活。

三、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若干想法。

1、教学设计前,先要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教学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出来。教学内容必须体现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结合当地教学设施硬件和软件的条件等方面来确定。

2、教学设计中,可以兼容各学科特色。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并不是指在教学科目中增添一门信息技术课,也不是为了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而把信息技术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而是结合学科教学的实际,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特性,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赋予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以新的涵义,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3、教学设计落实后,应做到以评促学。

评价是修改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通过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教学设计工作将不断得以检验、修正和完善。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思考的过程等。

教学评价要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并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着,其普及面越来越广、越来越快,可能现在我们农村还觉得难以做到,在不久一定会的。信息技术课程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快速应变,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担负起社会责任,为培养适应未来数字化生活的一代新人服务。

信息技术教育学

信息技术教育学 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为中心,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律及其实施的学科。重点 信息技术教育学的理论基础。1.首先来自于信息科学和教育科学。2.其次信息技术教育学的另一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和认知科学。3.第三,逻辑学 哲学和社会科学为信...

信息技术教育学感想

信息技术教育学 是一本将教育学理论与计算机教材教法相结合的教材,其主要观点是把教学改革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中小学各科的课程中去,强调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两张皮的现象,使信息技术渗透到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资源 课程结构 课程实施方法 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同时...

信息技术教育学教案

信息技术教育学 微格教学教案。5.3电子邮件概述。班级 09计师学号 20091201108姓名 邹伟军。一 教材分析 本教材采用的是教育部苏教版初一学信息技术教材,它采用模块化的结构设计,能更好的适应全国各个地区的需要,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本节采用的是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二 学情分析 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