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3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发布 2022-08-16 07:10:28 阅读 6058

3 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1.认识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3.把握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4.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学会面对困难与挫折,乐观向上,奋发有为。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3.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多****莫扎特充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描述月亮星空的情景。(学生回答)的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也使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产生了共鸣,“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的导火索,由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板书文题、作者)

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舒婷、顾城等许多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2024年生,北京人。2024年在《上海文学》发表**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

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谈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3.学生合作**: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

使**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四、课文精读。

1.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境界。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人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

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3.学生听读全诗,深入领悟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

我们在领略诗歌美的同时,还要学会创作,下面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仿照“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喜欢……”的句式说一句或一小段。

学生思考练习并交流,老师适当地表扬总结。

作诗不一定要求语言很深,如:英国诗人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使人读一遍顿觉眼前一亮,继而浑身为之一振,随即就永远地记住了这句意蕴深刻而又朗朗上口的诗。

另外,诗歌的创作要注意:把“文”和“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文”就是指凝练的语言,“义”就是指文章的主题思想及运用凝练的语言借助一定的物象所营造的一种意境。

再就是,诗歌讲究“诗情画意”,在下笔之前,你脑海中已经有一幅图画在浮现了。当然这只是老师的一点心得,给同学们做一下参考。不知不觉45分钟的时间过去了,课堂上不能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我们就把它留在课后,大家说好不好?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是真正地对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在轻松中感受心灵的震动。

虽然迷茫失落却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教学反思:一、新诗,尤其是朦胧诗的学习,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对困难,因此教师要恰当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透过诗歌外在意象理解内在意蕴。问题的设计要偏重对整体感知的引导,比如从诗歌的题目、主旨、语言和结构入手,避免细节的简单描述和重复分析。

二、揣摩语言依然是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有了小组合作揣摩语言和分类积累语言两个环节,还应该再加入一个语言写作训练的设计。课堂上的说话训练,其实仍然是为理解感悟诗歌主旨而服务的。

可以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本诗的语言,完成一首诗的创作。

九年级语文上册《3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3星星变奏曲。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教学2 理解 变奏曲 的含义目标3 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 珍惜美好生活重点。1 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板书设计。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 顾城 北岛等为 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

九年级语文上册《3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3星星变奏曲。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教学2 理解 变奏曲 的含义目标3 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 珍惜美好生活。重点1 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难点。难点是 星星 的象征意义。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板书设计。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 顾城 北岛等为 先...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 星星变奏曲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感知诗中 星星 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2 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3 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教学重点 1 通过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主题思想。2 理清诗歌结构特色,赏析诗中精妙的修辞。教学难点 1 用意象方法,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