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酸和碱酸碱中和反应

发布 2022-08-12 15:03:28 阅读 4495

1.盐的概念。

由___和___构成的化合物,称为盐。

2.中和反应。

1)定义:酸和碱作用生成___和___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ca(oh)2+2hcl

2naoh+h2so4

2)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利用中和反应调节土壤___工业上处理酸性或碱性污水;医疗上服用某些含碱性物质的药物,中和过多的___被蚊虫叮咬后,蚊虫在人的**内分泌出蚁酸,可以涂一些含有___物质的药物,减轻痛痒。

3.酸碱度。

1)定义:溶液的酸碱性___程度,叫做溶液的酸碱度。一般用___表示,范围通常为___测定酸碱度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___

2)ph试纸的使用: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___蘸取溶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___比较,读出该溶液的ph。

3)溶液ph:酸性溶液的ph___7,酸性越强ph越___中性溶液的ph___7;碱性溶液的ph___7,碱性越强ph越___

4.某中学学生到野外郊游,若不小心被蚊虫叮咬(蚊虫能分泌出蚁酸),下列物质可用于涂抹以减轻疼痛的是___填字母)。

a.食醋(ph<7)

b.食盐水(ph=7)

c.肥皂水(ph>7)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实验**】1.实验方案。

2.实验结论:酸和碱之间能够发生反应,该反应叫做。

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例] 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co2+2naoh===na2co3+h2o

b.cuo+h2so4===cuso4+h2o

c.fe+2hcl===fecl2+h2↑

d.koh+hno3===kno3+h2o

解析:中和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答案为d。

重要提示】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金属氧化物与酸、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都能生成盐和水,但它们都不是中和反应。

触类旁通】1.在a+b―→盐+水的反应中,下列选项中a、b符合的是( )

a.硫酸和熟石灰b.纯碱和熟石灰。

c.小苏打和盐酸d.熟石灰和氯化铵。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重要提示】1.ph试纸测出的数值是整数,带有小数的ph数值不能由ph试纸测出。

2.在测定ph,使用ph试纸时,不能在测定之前湿润试纸。如果将ph试纸先湿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①若是酸性溶液,则ph偏大;②若是碱性溶液,则ph偏小;③若是中性溶液,ph无影响。

触类旁通】2.如下图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其中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是( )

a.厕所清洁剂b.橘子汁。

c.食盐水d.炉具清洁剂。

3.把用稀盐酸和酚酞的混合液浸过的滤纸,晾干后再浸入下列溶液中,不能使滤纸变红的是( )

a.石灰水b.食盐水。

c.氢氧化钡溶液d.石蕊溶液。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做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有时需借助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或完成。向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烧杯中,不断滴入稀盐酸。此过程烧杯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

a.由红色变为蓝色b.由蓝色变为红色。

c.由红色变为无色d.由无色变为红色。

2.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 .cuo+h2so4=cuso4+h2o

b .na2co3+2hcl=2nacl+h2o+co2

c .nahco3+hcl=nacl+h2o+co2

d .cu(oh)2+2hcl=cucl2+2h2o

3.将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后,所得溶液的ph可能是( )

a.6b.8c.11d.13

4.下列有关溶液的ph说法正确的是( )

a.用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4.5

b.测定某酸性溶液的ph时,先将ph试纸用蒸馏水湿润。

c.某酸性溶液的ph为5,加水稀释后ph可能为4

d.碱性溶液的ph越大,碱性越强。

5.某些食物的近似ph为:牛奶6.3~6.

6、鸡蛋清7.6~8.0、玉米粥6.

8~8.0、苹果2.9~3.

3,从医学的角度来讲,患胃酸过多的病人应少食下列哪种食物( )

a.鸡蛋清b.牛奶c.苹果d.玉米粥。

6.实验测得某些食物的近似ph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牛奶和玉米粥均属于碱性食物。

b.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食泡菜。

c.番茄的酸性比苹果强。

d.用湿润的ph试纸蘸取葡萄汁测其ph

7.图1中甲、乙、丙、丁表示相邻两物质相互混合过程中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其中可能如图2所示变化关系的是( )

图1 图2a.甲b.乙 c.丙 d.丁。

二、填空题。

8.下图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过程。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盐酸中含有的离子有___填离子符号)。

2)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因为该溶液中含有___

3)从粒子角度具体分析该反应发生的原因是。

三、实验**题。

9.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做酸碱中和反应实验。

试回答:1)用胶头滴管吸取盐酸逐滴加入烧杯中,当溶液刚好由___色变成___色时,停止加入盐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①中,某同学不小心又多加了几滴盐酸,这时溶液的ph___7(“>或“=”

3)若要除去实验②中过量的盐酸可选用的试剂是___填化学式)。

4)中和反应在实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请举出一个实例。

10.已知m、n分别是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一定量的m中不断滴加n,并测定所得溶液的ph如下图所示:

1)m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反应过程中,老师取a、b、c三处反应后的溶液,打乱顺序后,请同学们不测定溶液ph,用其他实验方法对三种溶液进行**。

小明和小红分别取其中一种溶液进行实验:

小明向所取溶液中加入___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

结论:是a处溶液。

提示:cu(oh)2为蓝色粉末,难溶于水。]

小红向少量另一种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

结论:是b处或c处溶液。

为进一步确定溶液成分,小红又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

剩余一种为b处溶液。

通过实验,同学们知道了酸碱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和用不同方法确定溶液成分。

四、计算题。

11.某工厂化验室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一定量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1)配制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50g,需要固体氢氧化钠___g和水ml。

2)洗涤一定量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共消耗该氢氧化钠溶液40g,洗涤后溶液呈中性。求在这一定量的石油产品里h2so4的质量。

题型1 对酸或碱的通性的考查。

1.硫酸、盐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浓硫酸在实验室常用作干燥剂,因为浓硫酸有___性。

2)写出稀硫酸与下列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与铁粉反应。

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与氯化钡溶液反应。

上述反应中,属于酸的共同性质的是填编号)。

3)盐酸的下列用途中,不能用硫酸代替盐酸的是填编号)。

金属表面除锈 ②制造药物氯化锌 ③除去nacl中的少量naoh

题型2 与中和反应有关的计算。

2.同学们做甲、乙两个中和反应实验的**(见下图)。

1)甲实验恰好中和,则该溶液中的溶质是___填化学式)。

2)乙组的中和反应实验设计存在的不足是。

3)取乙反应后的溶液60.0g,滴加质量分数26.5%的na2co3溶液(见丙图),溶液ph的变化如丁图所示。

则与cacl2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___g;请计算该溶液中hcl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精确到0.1%)。

热点一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

例1] 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na2co3+2hcl===2nacl+h2o+co2↑

b.2naoh+h2so4===na2so4+2h2o

c.co2+2naoh===na2co3+h2o

d.fe+cuso4===cu+feso4

解析:a项反应的反应物是盐和酸,生成物是盐、水和二氧化碳,不属于中和反应;b项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c项反应是非金属氧化物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不属于中和反应;d项属于置换反应。答案为b。

热点二酸、碱、中和反应的综合应用。

例2] a~e是五种不同类别的常见物质:铁、二氧化碳、氢氧化钙、氯化铜、硫酸中的某种,b常用于中和酸性土壤,e属于酸类。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实线表示物质间可以相互反应,虚线表示物质间不能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的化学式为___b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的类型是___反应。

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酸和碱常见的酸和碱

1 酸碱指示剂。1 能跟酸或碱的溶液作用而显示 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2 显色情况。2.常见的酸。1 盐酸 无色液体,重要化工产品,用于金属表面等。浓盐酸具有 性,打开瓶盖有白雾出现,并闻到 气味。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有助于 2 硫酸 无色 黏稠油状液体,具有 性,实验室常用浓硫酸做干...

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智能点拨。例1 用三种化学方法鉴别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硫酸,完成下列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包括酸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显示不同的颜色 能与多种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碱的化学性质包括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显示不同的颜色...

九年级化学下《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 碱 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同时还为高中学习中和滴定做准备。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重新构建。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知识上已经了解了酸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