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7《杨修之死》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

发布 2022-08-12 04:51:28 阅读 2747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课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解罗贯中及《三国演义》的有关文学常识。

2、查字典,识记、积累字词。、

3、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4、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3、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实现人生价值。

3、感受中国古典**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教学难点:**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学方法】

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索、质疑问难等方法进行学习,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用具】多**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杨修之死》,作者罗贯中。课文节选自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的后半部分。原回目是“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古”,编者把题目改为“杨修之死”说明编者希望我们关注杨修的死因。

二、资料助读。

1、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历史**巨著《三国演义》。2、背景简介:

曹操立太子的经过: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夏五月,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过了一年又五个月,到二十二年冬十月才立曹丕为魏太子。为什么会拖了这么久呢?

《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里如下一段话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每进见难问,植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菑侯。

太祖(曹操)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位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文帝(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3、关于杨修。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人,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才华过人,思维敏捷,又是袁术外甥。4、关于曹操。

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

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龟虽寿》、《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曹操集》。三、整体感知1、注音。

佯惊问(yáng)拈弓搭箭(niān)伺察(sì)恃才放旷(shì)高阜(fù)鸡肋(lèi)沉吟(yín)庖启(páo)夏侯惇(dūn)主簿(bù)褒贬(bāo)(biǎn)酥(sū)簏(lù)伺(sì)谮(zèn)曹丕(pī)邺城(yè)麾军(huī)高阜(fù)绰刀(chāo)2、解释词义。

主簿:文书之类的官。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谮害:诬陷,中伤。.

佯装:假装。绰刀:抓取。.

适庖官进鸡汤:正好。.数犯曹操之忌:多次;忌讳。..人皆不晓其意:意图。.丕如其言:遵照。.

植然其言:认为对。.但嘉有问,植即依条答之:只要;代词,指曹操。..3、重点句翻译。

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译文:于是军营中的各个将领,没有一个不准备回去。②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

译文:你怎么敢编造假话,惑乱我军心。③人皆不晓其意。

译文:大家都不知道他的意思。④操跃起拔剑斩之,复**睡。

译文:曹操跳起来拔出剑杀了他,又**睡着了。⑤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

译文:经常邀请杨修谈古论今,一夜也不停。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译文: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⑦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译文:丞相并不在梦里,你们才真是在梦里啊!⑧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译文: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条文来回答。

注意,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课堂上此教学内容放在小组竞赛中以问题的形式呈现。)

4、“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阅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怎样的心理反应?事件曹操的反应。

鸡肋事件杨修被杀。

园门改阔虽称美,心甚忌之众人分酥虽喜笑,而心恶之梦中杀人闻而愈恶之。

吴质事件愈恶之计出邺城大怒为植答教大怒,有杀修之心失利葬修5、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至3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4至9段)插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第三部分(10至12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6、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倒叙、补叙)找出插叙部分并思考插叙的作用。明确:

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四、合作**。

1、了解人物性格。

师: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曹操杀杨修。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其渊源的,杨修之死也是这样。

这是情节发展的必然,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下面请同学们以“杨修之死是否完全归因于曹操”展开辩论。

男生为正方,观点为:杨修之死归因于曹操。女生为反方,观点为:杨修之死不归因于曹操。

辩论要求:要有理有椐(你的观点要有事实依据)。在辩论中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明确:曹操——阴险狡诈;杨修——恃才放旷。

总结归纳: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2、把握杨修、曹操的形象。

杨修曹操。两个人物都独具个性,请同学们看一看他们的**(打出二人图象)但是同学们看这都是《三国》中他们的形象,那么在历史上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吗?请大家回家搜集材料,经过研讨写个小报告。

3、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杨修之死》,了解到曹操性格阴险狡诈的一面,但是我们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同学们心中的曹操是个什麽样的呢?

学生讲有关肯定曹操的故事:如他知人善用,他爱惜老百姓的麦田,他胸有大志等。(可背诵已经学过的《龟虽寿》《观沧海》等。)

教师总结:曹操阴险狡诈,奸诈狡猾,被称为“天下第一奸雄”,但这只是他性格中的一个方面,他还是个任人唯贤,善于招纳贤才,又有雄才大略的人。所以,他的性格是多面的,复杂的,我们要辨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

4、那么,假如让你给曹操和杨修各进一言,你会和他们说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今天,有心理学家总结,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有关,只是当时的人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罢了。

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不羁、孤傲自负。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五、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

关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它因,你持哪种观点呢?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杨修之死,过在自己。因为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观点二:杨修之死,罪在曹操。因为曹操阴险虚伪、狡猾奸诈、狠毒、嫉贤妒能...观点三:

陷入曹丕曹植争夺**之争,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杨修必然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必须为后任者扫清障碍。《三国志魏书曹植》“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于是以罪诛修。

”就**解读而言,以上三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从历史上说,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曹操以爱才著称:

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在曹操那里谋得一官半职。比如贾诩,以前是张绣一方的,后来随张绣一起投靠曹操,成了曹操前期的五大谋士之一;再比如文武双全的张辽,以前是吕布手下的一员猛将,后来也被曹操吸收进自己阵营里,成为曹操手下“五虎良将”之一;而不得不说的就是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而曹操知道他有才,所以在打败袁绍以后也没有杀他,六、归纳写作特色:

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揭示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课文篇幅不长,但人物的性格却异常的鲜明突出,这是因为作家通过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性格。同一件事表现出两个人的不同态度、不同性格,从日常生活小事直到军国大事,矛盾冲突愈来愈激烈,人物的性格也愈来愈鲜明。

在记叙顺序上,本文采纳了插叙。

而是收为己用。二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他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七、作业。

八、教学反思。

在这篇课文的讲授中,在教学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于杨修这个人仅仅知道但并不了解,更不用说能经叔本人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性格等。因此在上课之前我采取了给学生讲授《三国演义》的方法,把三国演义的故事人物之间的关系给学生梳理一下,使学生对于本部作品有所了解。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2、这篇课文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曹操,曹操在三国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此要让学生了解曹操,以致使他们能够对于双方的矛盾有一个深入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

⑴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强调了在阅读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研读课文。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课题。

合作**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⑶语文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教材上,宜拓展延伸。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

”这篇课文是名著中的名篇,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和感悟,这包括做人和作文上的。比如做人方面的。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学生从曹操、杨修身上发现了很多不足,那么给他们提提忠告也就不难了。

在这一环节学生答案异彩纷呈。这是学生情感价值上的一大收获。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

1、学生课前预习不够,这在课堂上不得不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懂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2、是复述课文的七个小故事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重点不明确。要在学生的这些方面进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是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复述故事花了过多的时间。“前松后紧”,致使后面的教学环节很紧张。

4、学生讨论时很热烈,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可大都数却不愿主动举手发言。这是在课堂上常遇到的问题,却一直没想出很好的办法解决。

人教版教材九年级语文上《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反思

精选公文范文。人教版教材九年级。语文上 杨修之死 教学设计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 谢谢。教材分析。1 杨修之死 是现行人教版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古代白话 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 名著,意在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髓的能力。本单元...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 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字词。2 了解罗贯中和 三国演义 的文学常识。3 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4 杨修之死的原因,初步体验插叙的作用。方法与过程目标。1 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2 通过 杨修死因,培...

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杨修之死》教案鲁教版

2019 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 杨修之死 教案鲁教版。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词语。2.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能简单地复述课文。3.培养学生能在了解文中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归纳人物性格的能力。4.在 杨修之死的原因过程中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学重难点 1.分析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