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 上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发布 2022-08-12 04:07:28 阅读 8593

第三单元。

9、成功。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中经典的文化言论和作者诚恳平实的语言。

2.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在勤奋中走向成功。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

2、能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

3、能联系生活,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拓展。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

我们羡慕奥运冠军们登上了最高领奖台;我们羡慕科学家们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羡慕作家们写出优秀的作品……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是如何成功的呢?他们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他们成功背后有哪些故事呢?

我们除了羡慕之外还应做些什么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这些问题将得到解答。

二、整体感知,了解观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划出作者对成功所持的观点、对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师生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师生共同明确,具体内容略)

三、深入理解、运用观点:

请大家运用作者关于构成成功条件的基本观点**下列材料,看看有哪些发现?

**练习一:

材料一:电视剧《我的太阳》中有位女舞蹈演员,为了艺术上有所成就,不仅天天苦练,而且到35岁还不愿生孩子,搞得婆媳关系很紧张,宁肯离婚也不让步。可是她专业成绩平平,一共也没当过几回主角,这位演员作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最后却不得不忍痛离开舞台。

材料二:有人说杨丽萍就是专门为舞蹈而生的,她的好多作品都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学生各抒己见,参考:勤奋固然重要,但成功路上有时天资也不容忽视)

学生补充材料三:……

**练习二:

材料一: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为解决“哥德**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馆。有3天中午,管理员临走时曾大声喊问里面是否有人,但全神贯注的陈没有听见,被反锁在里面,后来他毫不在意的微笑一下,又重回书堆中。

最终他成为数学大师。

材料二:贝多芬小时候弹钢琴专注时,手指在键盘上磨得滚烫。为长期弹下去,他在琴旁放一盆凉水,把手指浸在水中泡凉后接着弹,水撩在地板上积少成多,漏到楼下房东家里却浑然不知。

材料三:一只蜜蜂要酿造1公斤蜂蜜,必须在100万朵花上采原材料,假如花丛同蜂房的距离平均是1公里,那么蜜蜂要酿造1公斤蜜,就得飞行45万公里,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行11圈。

各抒己见,参考:生物界、人类做成功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勤奋这一起码的法则。)

学生补充材料四:……

**练习三:

材料一:王安石《伤仲永》一文中的方仲永,5岁时就认识书写工具,7岁就能指物作诗。邻居家有事常喊他去作诗并给他报酬。

其父觉得有利可图,便拉着他到处赚钱,不让其学习,结果到20岁时“泯然众人”。

材料二:据《青年博览》刊载,少年大学生钱某,12岁时就会微积分,被认为是神童,进入合肥科技大学学习。平时,学生们上课,他却在校园里野逛,成绩一落千丈。

老师多次劝说仍无进步,后来退学当了油漆工,从此告别神童生涯。

材料三:南北朝时的江淹,少时笃志好学,其诗幽丽精工,《恨赋》、《别赋》脍炙人口,晚年满足安逸生活,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人称“江郎才尽”。

各抒己见,参考: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学生补充材料四:……

**练习四:

材料一:比尔·盖茨19岁时看到了电脑软件行业的巨大商机从哈拂辍学,后来成了世界首富。盖茨成了盖茨,我们依旧“微软”。

材料二:2024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使人类在认识生命奥秘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当时有很多人提名牛胰岛素的研制者应当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可由于作出此贡献的人多,国内因为报名争议得很厉害,送给评审委员会的名单多达14人,而诺贝尔奖只奖给有突出贡献的一两个人,这样他们与此奖擦肩而过。

材料三:秦末,刘邦、项羽先后进入咸阳,当时项羽力量明显强于刘邦,消灭他易如反掌,在“鸿门宴”上项羽不听谋士范增之言杀掉刘邦,沽名钓誉,听信项伯仁义之说放走刘邦,最后天下被刘邦所夺。

各抒己见,参考:机遇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

学生补充材料四:……

四、小结本课,布置作业:收集关于成功的观点及论据(事实和名言)

第二课时。一、 简单复习:

作者对成功所持的观点、对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

二、交流名人关于成功的观点。

1、如果你想要获得成功,就要以持之以恒为朋友,以经验为顾问,以耐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守望者爱默生。

2、爱因斯坦的成功公式:w(成功)=x(艰苦劳动+y(正确方法+z(少说空话)

3、李嘉成认为成功靠3q,iq(理性智商)eq(情绪智商)sq(心灵智商)。

三、拓展延伸,补充观点:

对于成功所需条件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观点未必相同,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纷纷谈自己的看法,老师给予适当评价)

四、教师总结:

1、课文特点: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直接引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

撇开与中心关系不大的话题,直入中心。

简单明了的公式,说出成功需具备的条件。

注意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品位“天资”、“天才”之间的区别。

反语,对这些人的观点加以讽刺和否定。

列举事例,用事实来证明观点。

列举事例简洁明了,决不拖泥带水。

自身经历为例,有较强的说服力。

逐项分析,提出中心论点。

引用名言做论据。

引用《人间词话》,对自己的观点再度加以分析和总结。

照应开头。这也是作者对读者的谆谆教导。

2、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关于成功的观点,构成成功的条件一定有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能在以后的学习当中确定好目标,勤奋努力、抓住机遇获取成功。

五、布置作业:

1、摘录文中证明观点的论据在积累本上。

2、选择文中感受最深的语句加以赏析。

板书设计。成功:天资+勤奋+机遇预期的结果。

羡慕某些人自我感觉良好”囊萤、映雪举自身经历事实论证。

悬梁、刺股。

韩文公的话。

事实论证、引用论证。

结论: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逐一剖析、层层深入、旁征博引)

10.创造学思想录。

教学目标:1、学会留心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哲理。

2.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感悟“随录式”文体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和特点,初步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讲述鲁班创造的故事):

鲁班是我国的土木工匠们的祖师。就拿锯的发明来说吧。有一次,鲁班在完成一项紧急的建筑任务时,领着徒弟上山一连伐了好几天树,但因伐木工具落后,所以他们起早贪黑,挥动斧头,可是木料还是**不上,他心里非常焦急。

一天,天刚亮,鲁班在干活时,一不小心被丝茅草的叶子划破了。他摘了片草叶,发现草叶边缘生满了锯齿般的牙齿。一转身,他又看见一只大蝗虫正张着两个大板牙,很快地吃着草叶。

鲁班捉了个蝗虫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齿。看看丝茅草的叶子,再看看蝗虫的大板牙,他心里豁然开朗。

他把毛竹劈削成条,在上面刻了很多像丝茅草叶种蝗虫板牙那样的锯齿。用它去拉树,只几下,树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树干锯出一道深沟。可是时间一长,竹皮上的锯齿不是钝了,就是断了。

鲁班想,如果用铁条代替竹条,就会很坚硬耐用。于是他马上请铁匠打了一个有锯齿的铁条,再用它去拉树,真是锋利极了。这就是锯的发明。

二、检查预习:检查练习册字词。

三、阅读课文,逐个分析,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道理。

一)放松。1、理解分析:

态度严肃不代表有创造力,人的精神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才有可能获得灵感。

作者以猴子为喻,形象细致的描绘,猴子那种严肃的形象与下文的猴子觉得痒痒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人在轻松中明白事事板着面孔是没必要的。

2、举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精神处于放松状态,记忆的能力反而会提高,创造力反而会爆发出来。

和尚打禅,关键是放松,放松后才能入静,入静后才能顿悟。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橡胶硫化技术的发明创造。美国科学家古德意在实验中不小心,把橡胶和硫磺的混合物掉落到热得烫手的炉子上,当他刮下来时,出乎意料地发现:这种经过加热的橡胶和硫磺的混合物,尽管很热,但不粘了,冷却后也不硬了。

这个机遇可以说是在放松状态下,无意识发现的。

二)造就你自己的规则。

理解分析:叙述了一个打破常规获得成功的例子。“一筹莫展”说明采用常规思维方法解开“高尔丁死结”的窘态。

而亚历山大却打破常规思维“建立我自己的解结规则”,用剑将结劈成两半。因循守旧和创造是对立的。死结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没有创造意识。

这个寓言故事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创造”二字的真谛。创造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摹仿、重复、循规蹈矩、似曾相识,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的绝不是好的创造,实际上根本就谈不上创造。好的创造必须是新奇的、惊人的、震撼的、实效的。

死结就意味着根本无法打开,既然上帝跟我们开个玩笑,那么,就必须采取超乎寻常的非凡手段。亚历山大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造就自己的规则”,“规则”是规律、法则的意思。“自己的规则”应该是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法则,是个性化的,但必须是科学的。

四、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仿照本课分析其他内容。

第二课时。一、简单复习上课内容:

二、继续学习,逐个分析:

三)多问几个假若。

1、理解分析:

经常问自己离奇的问题”用以“扩展你的思路并导致新的观念”。离奇的问题都是奇思异想,这种奇异的想像表明了人不满足自己的处境。多问“假若”是为了寻找新的途径,奇思异想就是要不灶规则,如果遵守规则就不需要想像力,而没有想像力也就不会有创造性思维。

2、举例:**科学家巴甫洛夫把“假设”看做是“科学的先遣的侦察兵”。

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

现代高能物理在确定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有结构以后,2024年美国科学家提出了夸克模型,认为粒子是由下一层次的夸克粒子组成的。这一假说促使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进入了崭新阶段。

四)使用你的想像力。

1、理解分析:

这一段是讲想像力在创造性思维中的重要性,没有想像力也就不会有创造性思维。

第一句话是讲幼年时的想像力。第二句话是引用人们的话,从反面说。第三句话是引用名人名言,从正面说。

通过正反对比,说明了保持想像力的重要性。 孩子的想像力出于他们的好奇心。长大后要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就要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心,“像孩子一样想”。

“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为什么后来有的人没能保持艺术家的灵性?“长大**”是不是就一定会丧失想像力?

2、举例: 孩子是富有想像力的。一个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点,问中学生是什么,中学生的答案是“粉笔画在黑板上的一个点”。

这是惟一答案。但幼儿园孩子的回答却有50多种。是压扁的臭虫,是猫头鹰的眼睛,等等。

五)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

理解分析: 换个角度看问题,用不同于一般人的方式看问题,就可能有所发现,走出新路。文中的“第一个”就是勇敢创造者,面对前人没有尝试的事物,有人发挥了想像力,打破了规矩,取得了成功。

六)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

理解分析: 这一段谈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文中的“箱子”的意思就是文中所说的“ 经训练而成的思维疆界”,也就是说习惯性的思维束缚是来自人类自身的“训练”。

然后举例证明,启发人们要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七)看到画面之外

理解分析: 这一段是来自生活的感悟。创造者要有远见,不要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要善于发现潜在的机遇,要从眼前的事物看到发展的趋向。

文中举例农民没有想到这条铁路将会给他的产品找到更多的市场,更没想到这条铁路将把他拖入竞争。通过这个例子,指出创造者要善于看到事物的发展、**事物发展的结果,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八)顺其自然

1、理解分析: 这一段也是来自生活中的感悟。“人行道的设计”一例,含有深刻的哲理。“顺其自然”,也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按照其本身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2、举例: 我国古代有则寓言故事,讲一个植树专家所植之树,棵棵成活,而且茁壮旺盛。人家请他介绍经验,他说,不过顺其自然。

我国古代还有一个成语故事,叫“揠苗助长”。(可让学生自己讲解、交流)

三、了解思想录(语录体)的特点:

1、自由灵活,短小隽永,充分发挥出语录体的特点。

2、形式不拘一格,有的用小故事和创造者的实例,有的引用名人富有哲理的名言,有的直接说出自己的生活感受,生动形象,有生活气息。

四、作业。板书:

放松 (猴子痒痒——表情严肃)

造就你自己的规则 (亚历山大大帝砍开本该解的结)

九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四 单元课时安排 共12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创造学思想录 2课时 成功 1课时 学问与智慧 2课时 论美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 单元课时安排 共11课时 成功 2课时。创造学思想录 2课时。学问和智慧 2课时。论美 1课时。综合学习与 3课时。得...

九年级上第三单元语文

一 基础知识积累 22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 豆腐西施 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b 间,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l n 仃的圆规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y 的神色,仿佛ch 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a 抽...

七上第三单元《春》教学设计

四人小组朗读练习,相互间合作讨论朗读情感。针对朗读的情形,作简短的点评。3 放多 课件的配套画面,配乐朗诵,学生朗读,进入情景,欣赏如诗如画的春景。1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本文语言的形式特点,教师可作如下归结 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短句节奏明快,适合描写春天的旋律 运用大量叠字,如嫩嫩的 绿绿的 轻悄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