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二

发布 2022-08-12 00:58:28 阅读 7590

教案设计二。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1.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2.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孟子)

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谁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张?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孟子及其政治主张,学生齐读投影内容)

[投影一]

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投影二]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投影三]

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孟子的一篇文章,出自《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听课文录音,在舒缓的**中感知课文内容。

(二)学生伴随**试读课文,初步领会语句的意思。

(三)学生串讲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1、每四名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

2、教师指名代表对课文进行试讲,其他学生补充更正。(文段比较容易翻译,学生能够较轻松地完成。教师对试讲的学生要及时鼓励、肯定)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是针对当时那些好战者的心理,阐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

(一)学生分组对文章内容逐段设疑、释疑。(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作答)

(二)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教师出示投影,分别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投影四]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二段中:

①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② 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③ 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④ 原因何在?

3.第三段中:

①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② 战争结果如何?

③ 为什么?

明确: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①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板书)

② 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③ 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板书)

④ 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 ①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板书)

② 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板书)

③ 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承接问题,教师进一步启发:“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

师:从第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人和)

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

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

[投影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这三句话什么意思?

2.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运用了排比修辞。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

3.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

师启发: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得道,施仁政)

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

师归纳: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

四、总结。师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结构。(指名学生总结)

明确: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翻译全文。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二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2.朗读全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4.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育。

教学重点。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分析结构,把握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有人认为,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要成就大业,有所作为,就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但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出人才”,因为环境只是外在因素,内因才能最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造就人才?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

二、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1.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动笔在课本上标出节奏,圈出生字。

2.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朗读,发现朗读问题。

4.示范朗读,明确朗读节奏。

5.比赛朗读,全班分成男、女两组。

6.断句读,教师投影没有标点的原文,训练学生的语感。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一] 明确学习要求:

(1) 理解课文字词,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2) 理解课文结构思路和中心。

(3) 你认同课文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 小组自主学习、讨论:

(1) 结合工具书和课文注解疏通文意。

(2) 小组讨论解答疑难问题,组长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3.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教师补充。

4.引导学生归纳课文重点词语。

通假字:曾=增衡=横拂=弼。

词类活用:苦:使……受苦; 劳:使……劳累;

饿:使……经受饥饿之苦;动:使……惊动

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忍:使……坚韧。

古今义: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

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征:古义:征验; 今义:出征;

喻:古义:了解; 今义:比喻。

虚词:于:①在;②从;③给;④由于。

5. 提问学生,口译课文。

四、**文章的结构和中心。

[投影二]思考下面的问题:

1.孟子这篇文章论述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他的观点是什么?

2.第一段列举的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这一段与第二段有什么联系?

3.课文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五、拓展延伸。

请你大胆的说出你的阅读体验:你赞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吗?赞同的请说说你的感受,不赞同的请你说说理由。

六、小结:[投影三]

议论问题:对待困难、成才、治理国家。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举事例:六个人物。

道理论证:个人:生于忧患。

国家:死于安乐。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孟子》,积累语言材料,丰富阅读感受。

九年级物理《浮力》教学设计人教版

浮力 教学设计。本节通过实验 得出的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物理规律,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传统物理教学中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多采用传授式教学方法,即教师通常是在引入问题之后,直接用演示实验得出结论,缺乏学生猜想 设计实验验证的环节,使学生对这一结论的得出感到很突然。这样急于追求知...

九年级下册《蒹葭》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

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把握 追求者 和 伊人 的形象。3 情感目标 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画面美 人性美 主题美 诗意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1 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画面美。2 把握 追求者 形象,感受诗歌人性美。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画面美 人性美。教学方法 自主...

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智取生辰纲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智取生辰纲 教学设计人教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作品 水浒传 理清课文思路,了解作品的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及人物关系。2.具体分析 智押 及 智取 认识杨志和晁盖 吴用等人的形象特点,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