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2.理清**的线索和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外貌等描写的体会,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进而理解作品主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分析,体会环境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通过自主阅读、合作讨论理清情节。
3.合作**,阅读分析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不仅是旧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在思想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体会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忧虑,以及希望打破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及多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及**主题。
教学难点:1.理解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
2.结合背景,多角度理解**主题。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比较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默读和朗读来完成的。
2.合作**,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总结,教师在点拨时授以方法。
3.在课文主题理解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理解的多样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深入**,得出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
1.请学生朗读第十二自然段开头和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没有一些活气。”
2.请学生感知并总结景物有何不同。
3.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明确。
前者是“我”回忆中二十年前的故乡景象: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是“我”眼中所见二十年后的故乡实景:晦暗、萧条、令人感到悲凉。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在“我”眼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原因何在?作品中的“我”又怀有何种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走进文本。
设计意图】通过对环境描写的感知和分析导入,引发学生对创作背景的**兴趣。并注意在后面对人物进行分析的环节勾连体会环境描写对突出人物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二)感知学习。
1.了解写作背景。
1)指名学生结合资料,介绍写作背景,教师总结。
辛亥革命后,封建**政权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军阀统治。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政治和军事力量。中国农民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下日益贫困,过着毫无希望的生活。
**《故乡》写于2023年1月,后被编入**集《呐喊》,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2023年12月初,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迁居来京,亲眼看到故乡的衰败凋零和农民的贫苦,心生悲凉,感概万千,一年后就以自己所见所感为素材,创作了这篇**。“我”虽不是作者本人,但是反映了作者的情感。
2)结合资料介绍作家、作品。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本文选自《呐喊》(**集)。其作品还有短篇**集《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2.初读课文,设计学习任务。
1)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每部分内容。
2)阅读课文,选择任意一个人物,进行复述介绍。
可供选择的人物:少年闰土,中年闰土,青年杨二嫂,中年杨二嫂,“我”。
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标画段落。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大概阅读时间为15分钟,在课堂练习本完成要点归纳。交流时复述语言要简洁明了。
设计意图】文章的篇幅较长,采取分段的形式有助于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复述介绍人物,有利于增强对人物的了解。
三)**人物形象。
再读课文,引导小组内讨论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对比手法。
1.分析闰土形象。
分小组朗读描写闰土的段落:12~30自然段;第55~76自然段。
设计讨论问题:
这些段落之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这些段落从哪几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寻读原文,并作出分析与总结。
1)外貌对比。
少年闰土:“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的少年英雄形象。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苦难的生活折磨,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命运悲惨。
2)动作、对话对比。
少年闰土:通过对“雪地捕鸟”“月夜瓜地刺猹”“讲述海边捡贝壳”等情节的分析,看出闰土活泼开朗、聪明勇敢、多知勤劳等特点。可以从对话描写的分析和对省略号的分析中进行总结:
生气勃勃的闰土,心里不仅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还有令人赞叹的能力。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开口改称“迅哥儿”为“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此处语言的描写,闰土用断断续续的话语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并诉说自己的苦状。
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体现出麻木迟疑、有苦难言,几处省略号更是表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的苦处。
还可以有选择地从下面两个角度进行对比。
3)闰土对“我”的态度前后对比。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体现了闰土对“我”情真意切,小伙伴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证明“我”和闰土之间已经形成了 “厚障壁”,即精神隔膜,闰土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我”搬家给他东西,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证明他将希望寄托于神灵,愚昧麻木。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描写方式展示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性格。
4)小结。**通过对比,揭示了以闰土为代表的旧中国贫苦农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他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原文语句寻找,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杨二嫂形象。
1)自由朗读39~52自然段,画出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具体句子,分析杨二嫂二十年前后的性格变化。
例: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分析这句中所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此句运用了神态、语言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从青年时颇有姿色的“豆腐西施”,变成了尖酸刻薄、凶悍泼辣的恣睢小市民的形象。
2)讨论:杨二嫂这个形象能否删去?说明理由。
3.教师引导,学生笔记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故乡》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塑造出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的。
四)主题**
1.提问:在离开故乡时,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因为“我”的希望是:希望后辈有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比较茫远,担心难以实现。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不同于“我”、闰土、杨二嫂的生活,是消除封建思想、黑暗社会等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新生活。
这是一种打破尊卑、超越物质、充满纯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怎样理解这句话?
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以路为喻体,形象地说明了美好的新生活要从实践中获得,并要有推翻旧社会、争取新生活的勇气与信心。
设计意图】通过体会结尾部分的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更好地理解**主题。
五)拓展延伸。
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在课文的分析中,我们重点分析了闰土和杨二嫂,对于叙事主体“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有哪些理解与思考?
设计意图】本题难度较大,分析**叙事主体的特点和作用,为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作拓展。
六)布置作业。
1.阅读鲁迅**集《呐喊》中的其他篇目。
2.搜集关于思乡的诗词名篇。
设计意图】1.对这部**集能形成整体的认识。2.了解其他描写故乡的佳作。
语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明确以 我 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的写法 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话描写 外貌描写的作用 3 理解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突出中心的作用 4 理清 结构层次,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希望有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教学重难点。1 表现的主题。2 最后两...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1
故乡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通过 人物的分析 主题。2 学习文章的对比写法,分析 塑造的人物形象。3 理解 的细节刻画,表现认为性格。4 把握 中议论的作用。重点难点1 重点 1 通过人物的分析 主题。2 学习文章对比的写法,人物形象分析。2 难点 1 理解 的细节描写。2 把握 中议论的作用。教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故乡。鲁迅。教学目标 1 情节的把握。学习运用语言 心理 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人物与主题的关系教学时数 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要点 整体感知情节与环境。一 导入新课。在课文结尾,文中的 我 这样写到 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