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发布 2022-08-02 19:44:28 阅读 1232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 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颂赞大自然为主题选入了五首诗歌,意在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强力的情感共鸣,进而体味自然和人生的意趣。

二、 教学目标。

1.积累生词,了解诗歌的体式特点及相关的文学手法;

2.朗读体会,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并借助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结合自身经验深入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品味。 难点:了解并借鉴相关的表现手法。

四、 教时分配。

除第一课2课时外,其余每课均为1课时,单元起始、总结、检测各1课时,共预计8课时。

第一课时单元起始课。

1. 通读每首诗歌,自学生词,交流初读感受。

2. 结合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诗歌的学习要点。

3. 检测生词。

1.沁园春·雪(第三至四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诵读想象,理解全词大意,体会意境,领悟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颂赞之情及其豪迈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怀。

2. 揣摩凝练形象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 认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欣赏诗歌艺术手法,理解其思想感情。

三、 教学流程。

1. 导入教学,介绍背景(详见《全解》p4)

2. 解读题目,介绍文体知识。

3. 初读全词,理解大意。

4. 整体感知。

1) 上下片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2) 上下片之间的联系及其衔接方式?

3) 主旨句?“风流人物”的含义?

5. 赏析**。

1) 描绘了怎样的雪景?联系背景体会其中的感情?运用了哪些手法?结合具体的词语说说有怎样的效果?

2) 如何论英雄?流露出怎样的感情?表明作者情感的词语?真正的用意?

3) 通观全篇,体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表达的情怀。

6. 诵读品味。

7. 作业:抄写全篇。

附板书设计。

绘雪景。赞北国风光,抒革命情怀。

论英雄。教后反思:

2.雨说(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相关背景把握“雨”的形象特征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拟人手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感知难点: 认识拟人手法的作用。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教学,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见《教师用书》)

2.你能从主标题中读出哪些信息,副标题的作用?

3.初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整体感知。

1)雨对中国大地的儿童说了些什么?明确:告诉了她到来的时间、方式、对儿童们的邀请、自己的成长经历及使命、对少年儿童的祝福。

2)雨的诉说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和感情?

4.赏析。1)诗中的雨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联系具体的词句说明,并试着读出其形象特点。

2)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拟人手法的作用?提示:诗中的拟人手法是通篇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不是句子中的修辞手法。

5.质疑**。

1)第六节中,雨为何要向孩子们诉说自己的经历?

2)自主质疑交流。

6.拓展训练。

1)以“雨的自述”为题将本诗改写为一篇散文。

2)选择一种自然现象试写一节小诗,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其思想性格,如“云的诉说”、“烈日的赞歌”等。

附板书设计:

雨春的使者、爱的天使。

教后反思:3.星星变奏曲(第五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知星星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2.理解本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变奏曲特点。

3.揣摩诗句,领悟比喻句的寓意,把握诗歌意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品味,把握意境。 难点:比喻句的含义,变奏曲的特点。

三、教学流程。

1.回顾《天上的街市》,引入教学。

2.介绍作者、朦胧诗及本诗创作背景。(见《教材全解》和《教师用书》)

3.初读,把握诗句、语段节奏,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愿望的诗句,结合背景认识星星的形象特征。

4.选择诗句慢读,想象,体会意境。

5.质疑**。

问题预设: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为何用“颤抖”?

如何理解“风吹落一刻有一颗瘦小的星星”?

寂寞的燃烧”是什么意思?

6.认识变奏曲特点。

本诗前后两节在内容和结构上有哪些变化?是否有不变的地方?(提示:变奏曲,是**术语,指后续章节在与先前章节基本轮廓不变的前提下,从次序、节奏、时值等方面有所改变。)

明确:基本句式、修辞方法不变,主题一致,内容情调形成强烈对比,且在句式上有所变化。故,本诗主旨在于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上节重在表达对光明未来的向往,下节重在从反面否定严酷的黑暗现实。

7.课堂拓展。

完成练习三。

附板书设计:

向往光明未来(正面)

星星变奏曲。

否定黑暗现实(反面)

教后反思:4.外国诗两首(第六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主旨,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热爱自然的情趣。

2.揣摩诗歌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想象、品味,把握意境。

三、教学流程。

1.导入。2.初读两首诗,把握读音、节奏及诗歌情调。

3.欣赏《蝈蝈与蛐蛐》

1)了解作者,结合标题及关键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盛夏的**···冬日的歌声)把握诗歌的结构及思想——两层,颂赞大自然的美好与永恒)

2)大地的诗歌具体指什么?两者的氛围——激越的欣喜;冷清中不乏温馨。烘托手法?

3)两层内容之间的衔接?末句的作用?深意?——即使在冷寂的冬天,大地的诗歌也能唤起人们心灵深处最美好的回忆和期盼。

4)朗读全诗。

4.欣赏《夜》

1)了解作者,把握诗歌静谧、美丽(明澈)的意境特征。

2)围绕“静谧”而“美丽”品味诗句,赏析、体会——

诗句与夜景,想象描绘?以动衬静、视听结合、拟人手法?心境与情感?与郭沫若《静夜》诗比较?

5.朗读背诵评比。

6.课堂拓展——完成练习二。

提示:选定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之后再构想动笔。

附板书设计:

盛夏的**冬日的歌声夜。

烘托、映衬静谧、美丽。

颂赞大自然的美好与永恒。

教后反思:单元复习与检测(第七第八课时)

一、复习要点。

1.诵读回味,加深理解体悟。

2.总结赏析新诗的方法策略,实践巩固。

二、复习过程。

1.回顾诗篇内容及主旨。

2.有感情的诵读及品评。

3.重点回味《沁园春·雪》

4.总结赏析新诗的方法。

要点:联系背景,把握形象(意象),体会意境,领悟思想,揣摩语言,借鉴表现手法。——注意区别形象与意象两个概念。

5.课堂练笔——任选其一。

1)将本单元五首诗的题目连缀起来写一段话。尽量能概括诗篇的内容。

2)选用本单元所学生词写一段话。

3)试写一首表现自然的小诗。

6.阅读拓展(略)

7.单元检测(略)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诗中的意境美,音韵美和情感美,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应该精讲,少讲,通过适当的问题设计 内容点拨 活动组织,和学生一起分享这五首诗歌或浓或淡的情感历程,体会自然的曼妙 精神的自由和历史的厚重。1.帮助学生联系前两年的学习,共同构建诗歌的知识系统,巩固文体 文学的基础知识。2.在授课前,充分收集...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九年级教案。第一讲。u1 1.教学目标 t1sa单词 短语 课文会认会读会写。2.教学种重难点 现在完成时。u1t1sa 1 you h e just come back from you hometown.你刚从你的城镇回来。现在完成时 之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结构 助动词...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大纲。一。本单元涉及到的语法知识点主要有 1.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的构成及应用。2.年 月 日的表达方法。3.复习巩固名词 形容词复数第二格的构成和用法。4.复习名词 形容词的第四格 第五格和第六格的构成和用法。5.复习名词第二格的用法。二。1介绍 和 认识向 介绍 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