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第1课时)
吉安县城北中学陈人昌
本单元知识 · 导图(略)
要点1 溶液的形成
自主学习:1.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混合物。
(2)特征:具有___性、__性。
(3)组成:由___和___组成。被溶解的物质叫___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 __
小组交流:均。
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吗?为什么?
溶液一定都是无色的吗?为什么?
溶质一定为固体吗,为什么?
水是唯一的溶剂吗?为什么?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所以溶液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针对训练1】
1.下列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中,溶质与所加入物质是同一种物质的是( )
a.生石灰 b.胆矾(cuso4·5h2o) c.二氧化碳 d.氯化钠。
2.下列操作中没有形成溶液的是。
a.用汽油去除衣物上的油渍 b.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用酒精清除瓶壁上的碘 d.用足量稀盐酸除去烧杯中的碳酸钙。
自主学习:2.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
(1)吸热:一些物质溶解于水后,整个过程中溶液温度降低,如___等。
(2)放热:一些物质溶解于水后,整个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如___等。
(3)吸放热不明显:多数物质溶解于水后,整个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如氯化钠。
针对训练2】
1.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氢氧化钠 b.生石灰 c.浓硫酸 d.硝酸铵。
要点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自主学习: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中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2.判断依据:
小组交流:3.相互转化方法有:
(1)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2)这些方法对任何物质来说都可靠吗?为什么?
4.结晶现象。
(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固体物质以晶体的形式从它的水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___
(2) 结晶的方法:
①蒸发结晶:适用范围例如nacl。
②降温结晶(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用范围例如kno3。
针对训练3】
1.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某溶液(溶质是m)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一定可行的是( )
a.加入适量的m b.加适量的水 c.降低温度 d.升高温度。
2.如图所示,在盛冷水的烧杯中放入甲、乙两支试管(试管中都有未溶解的该溶液的溶质),要使甲试管中晶体减少,乙试管中晶体增加,需向烧杯中加入的物质是( )
a.氯化钠 b.氢氧化钠
c.冰块d.硝酸。
3.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装有等量的水,在t ℃时,向a、b、c烧杯中分别加入25 g、15 g、5 g甲物质,向d烧杯中加入25 g乙物质,充分溶解后,静置,现象如图一所示。
1)在图一四个烧杯的溶液中:__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__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2)图二中可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___填“a”或“b”),要使a烧杯中剩余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
要点3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自主学习:1.固体溶解度。
(1)概念:在___下,某固态物质在___溶剂里达到___状态时所溶解的___
(2)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
条件:必须是标准:溶剂的质量是。
状态:溶液必须达到溶解度的单位。
3)溶解度的含义。
如t ℃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s g,表示。
(4)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内因:__性质(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性质(同一种溶质在不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外因:__等。
2.气体溶解度:
(1)概念:在和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内因:气体的性质、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压强。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
小组交流: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时的溶解度。如图中a点表示。
2)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如图中d点表示。
3)曲线上的点表示溶液是否饱和。如点a表示a物质在t1 ℃的___溶液, 点b表示a物质在t3 ℃的溶液。
4)曲线的倾斜程度表示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如图中___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明显增大,__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
5)根据曲线倾斜程度选择合适的结晶方法。如从饱和溶液中析出a物质常用的方法,析出b物质常用的方法,析出c物质常用的方法。
针对训练4】
1.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10℃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2)溶解度a>b的温度范围为 。
3)20℃时,将20gb物质加入50**中。
充分溶解,所形成溶液的质量是 g。
4)若使a物质从它的溶液中大量析出,最适宜的方法。
是填“冷却”或“蒸发”)。
2.如图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在冬天气温为5 ℃时配制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在夏天气温为38 ℃时(水的蒸发忽略不计),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溶液变浑浊 b.溶液变为不饱和。
c.溶液质量变小 d.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要点4 溶液的浓度。
1.溶质质量分数(定义、公式)
适用于所有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对于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注意】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质量之比,常用质量的百分比表示,一定要×100%得到分数。
小组交流: 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讨论下列回答:
1).25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
2).将35 ℃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25 ℃,则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
甲乙:__丙:__
结论:、同一温度下,溶解度较大的物质,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___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其饱和溶液在降温时溶质质量分数___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其饱和溶液在降温时溶质质量分数。
针对训练5】
1、 a、b、c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1℃,将a、b、c各a g放入100**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均相等。
b. t2℃时,三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将t3℃时a、b、c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为:b > a > c。
d.从a与少量c的混合物中提纯a,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2、下图a、b、c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⑵将t2℃时的等质量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到0℃时,析出溶质最多的是___无溶质析出的是___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⑶当a中含有少量b时为了得到纯净的a,可采用的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第九单元重新认识溶液复习课
重新认识溶液的复习方法。一 教材分析。本单元分为三个课题,分别从认识溶液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溶解度三个角度认识溶液。溶液在生活和生产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大部分物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相互之间发生的反应非常迅速,故而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溶液相关知识穿插在之后的化学学习之中,...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九单元《溶液》复习学案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网络 分析解读 1.溶液的概念 乳化现象 物质溶于水能量的变化 溶液的组成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及误差分析等,常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形式出现。甘肃中考此部分内容一般会和其他知识综合在一起考查,内容都基础,难度不大。2.甘肃中考会以溶解度曲线为载体,考查溶解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单元综合测试卷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单元综合测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o 16 cl 35.5 k 39 一 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30分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植物油与水混合一定形成溶液。b 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c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d 生活中利用洗涤剂清洗油污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