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第十章教案

发布 2022-07-27 04:09:28 阅读 4045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九年级。

平顶山市十四中学李伟物理组。

第十一章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二、运动的快慢。

三、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四、力的作用效果。

五、物体的惯性。

11—1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

提出问题: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

”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1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2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3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11—2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 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单位:m/s或者是km/h

例题:书本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20m/s54km/h

例题:书本24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v=s/t 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1、书本26页第。

一、四题。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11—3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单位:km—m—dm—cm—mm—nm—μm(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11—4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力的基本知识。

2、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以及教学vcd,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学生**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长铁片,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长铁片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图11.4-4,能得到什么启示?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业。

1、书本第33页第

2、完成同步练习。

11—5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知道惯性的概念。

知道二力平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体的惯性。

2、难点: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图11.5-1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讲授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1)**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按照书本第35页的实验进行**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

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第十章整理

第十章资料整理讲课稿。资料整理的阶段,是社会调查研究深化 提高的阶段,是由感性认识相理性认识飞跃的阶段,社会调查结果的可靠与否与质量优劣,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这个阶段。本章在说明资料整理的概念 意义和原则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文字资料整理和数据资料整理的程序与方法,阐述了资料净化的问题。其中重点是掌握文...

第十章作业

第十章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一。选择题。1.有一带负电荷的大导体,欲测其附近p点处的场强,将一电荷量不是足够小的正点电荷放在该点,如图,测得它所受电场力大小为f,则。a 比p点处场强的数值大。b 比p点处场强的数值小。c 与p点处场强的数值相等。d 与p点处场强的数值哪个大无法确定。2.对于带电的...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章浮力复习教案

第十章 浮力 复习课。复习目标 1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和浮力的方向,了解浮力现象 会 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2 经历 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深刻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能书写其数学表达式,能应用公式f浮 g排和f浮 液 排计算浮力问题。3 知道物体的浮沉状态,会用重力与浮力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