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课后反思

发布 2022-07-24 16:46:28 阅读 2523

第一单元:张海曼:

轴对称》成功之处:1、生对于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概念理解掌握较好。

2、能较好的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3、能根据对应点和对称轴的关系画对称轴。

4、在基础图形中能补充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不足之处:1、个别学生不会数方格,导致点确定错误。

2、本节课学生动手操作较少,经验累积缺乏。

措施:在课节设计上可以将本节设计为操作课,让生动手折叠归纳轴对称图形的特点,通过画去研究对应点和对称轴的关系,从而延伸到画轴对称图形。

谭俊霞: 成功之处:1、学生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

2、学生能画出一个图形的对称轴。

3、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对称图形。

不足之处:1、极个别学生不理解轴对称的意义。

2、少数同学在方格纸上画对称图形时不会数格。

改进措施:要让学生多动手,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轴对称的含义,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薛:成功之处:1、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意义、特点掌握较好。

2、学生能正确地画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3、学生能正确地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不足之处:1、没有让学生更多的去动手操作。

2、在对判断图形有几条对称轴时不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进行判断。

改进措施:要多设计一些使学生动手操作的题型,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解和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意义、特点。

张菲:成功之处:1、生能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能判断一幅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能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画出图形的对称轴。

3、能够根据对称轴画出相对应的轴对称图形。

不足之处:1、当图形不只一条对称轴时,学生不能较全面地画出对称轴。

2、没有给学生太多的动手操作时间。

改进措施:应设计让学生动手自己拿图形折叠,充分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且通过自己画、找对应点,了解对应点。

樊:成功之处:1、生对于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概念了解清楚。

2、生能根据题意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生能熟练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并找出相应的有几条对称轴。

不足之处:1、个别学生对于判断一个图形有几条对称轴不是很熟练。

2、课堂上没有给学生充足的作图题,动手太少,只是理论知识的学习。

措施:理论知识与动手操作有效结合,更多的让学生动手去画,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多设计让学生动手作图的题目,学生都会跟着说,但一定会画。

第二课时《旋转一》

张海曼:本节课学生在叙述旋转过程上较好,进行了对子展示,小组比赛,班内展示,对于顺、逆时针掌握较好。但是在较为复杂的图形中,学生的参照线段容易弄混。还需多加练习。

谭俊霞:成功之处: 1、大多数同学都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旋转,知道旋转的三要素。

2、学生知道旋转的特征和性质。会用简单的语言说出什么是旋转。

不足之处:1、少数同学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方向分不清。

2、极个别同学钟表的指针转动的角度不清楚。

改进措施:做题时让学生先比化方向再确定位置。利用对子交流让会的同学。

给不会的同学讲解。

薛学长:成功之处:1、学生都能掌握旋转的意义及特征和性质。

2、通过反复的叙述图形的旋转过程,学生都能掌握旋转的三要素。

不足之处; 1.学生在作做一做第一题第三时,不少学生出错,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缺乏。

2.缺乏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引导。

改进措施; 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概念教学,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通过概念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

张菲:成功之处:1、通过举例子等方式,学生都能理解什么叫旋转。

2、学生了解旋转的三要素,并且能够用语言描述图形的旋转。

3、学生能够理解旋转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不足之处:少数学生会分不清顺时针、逆时针。

改进措施:加强对学生思考问题方法的培养。

樊亚娟:成功之处:1、生能理解旋转的意义和性质。准确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旋转图形。

2、学生能总结出旋转的三要素,并能理解。

3、生能用语言叙述图形旋转的过程。

不足之处:个别学生顺逆时针分不清。

措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手比划顺逆时针,用实物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课时 《旋转二》

张海曼: 本节课欠缺小组交流画法、经验,虽然重视了画法教授,但缺乏学生动手的时间,本节课虽然练习内容由潜入深,但对于学习较死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这种空间转换,只有单独引导他们从实物中发现特点,实际操作后在观察,比对画出图形这种方法来进行。而对于优等生来说,本节课确实让他们提升不少,如果本节课能加入画错学生先讲自己的画法给同组同学听,再由会的同学教他正确画法,相信两三次后,中、后部分学生,也能有所收获。

谭俊霞:成功之处:1、大部分同学会根据要求在方格之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2、多数同学会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优美的图案。

不足之处:1、极个别同学知道顺逆时针的方向,但在画图时不会按方向画。

2、少数同学在画有三角形的图形时三角形的方向画错。

改进措施:画图时让学生先用实物在方格纸上旋转知道大概位置再画。让会画。

的同学介绍他画图的方法。

薛学长:成功之处:1.能通过实物演示和**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掌握旋转图形的划法。

2.注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使学生掌握画法效果较好。

3.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旋转图形的一般方法。

不足之处:个别学生对对应点和一些对应线段容易搞反,而且不能通过审查发现错误。

改进措施; 1. 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对比让学生进行辨别避免出错。

2. 要加强练习,多比较。

张菲:成功之处:1、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画图步骤。

2、能够画出较简单图形的旋转图形。

3、学生对于旋转90度的图形掌握较好。

不足之处:1、在画90度旋转图形时,个别学生方向画错。

2、个别学生会把图形的尖画反。

改进措施:可以让学生自己折出图形反复旋转,自己发现旋转作图的规律。

樊亚娟:成功之处:1、对于简单的图形,生能正确画出旋转图形,对于顺逆时针旋转90度的图形,掌握较好。

2、生能掌握基本的画图步骤。

不足之处:1、对于图形180度的旋转,生掌握不是很好。

2、稍难的图形,个别学生作图不准确。

3、图形的旋转、平移、轴对称组合到一块儿时学生作图容易弄混。

措施:1、让学生先动手拼摆,建立空间观念,再动手画。

2、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利用身边的东西辅助作图。

3、对于后进生,师亲自教授方法,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方法。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第一课时 《因数与倍数》

张海曼:成功之处:

1、生对于因数与倍数理解较好,能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本节课生能充分口述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整体掌握情况较好。

4、本节利用学生去提问,去出题,突破重难点较好。

缺点:1、个别生仍是会弄混。

2、题型有些单一。

3、补充内容过多,导致练习较少,拔高没有。

措施:课前活跃气氛用时太多,在今后教学中,要提前活跃气氛,为本节课打好铺垫,上课时,所采取的生生的方式互动,利用学生的能量提问更有效的方法。

樊亚娟:优点:1、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2、能熟练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分清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缺点:个别学生对于12÷3=4此类题型,分不清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措施:将乘除法算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先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再说因数与倍数。

谭俊霞:多数同学都知道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否另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极个别同学对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容易混淆。

在下一节课的练习中要让学生多加练习,对子之间互相出乘法或除法算式来说谁是谁的因数和倍数。

张菲:学生能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大部分能够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极个别学生对于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容易混淆。多举例子,让这些学生真正明白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小组之间互举例子练习。

薛学长:成功之处:1、通过已学的乘除法引入因数和倍数,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的很好。

2、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并能规范的用语言表述。

3、充分的利用对子交流让学生自学,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学生在做题时个别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太理解,容易弄错、说错。

改进措施: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多举例引导、辨析。

第二课时 《求一个数的因数》

张海曼:成功之处:

1、本节课内容较为少,特别是对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学生掌握较好。

2、对于因数的特点学生也能掌握,效果不错。

缺点:1、求一个较大数的因数时,学生容易缺少,漏掉。

一、两个。2、对于用乘法来求因数掌握较好,但除法时就容易弄错。

措施:在本节课教授时,注意让学生来找方法,怎样找最简单,明了,容易理解,且不易漏掉一些因数。包括最后在写结论是怎样写不易漏掉因数。

五年级数学教学课后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 这节课,我是按提出问题 寻找思路 实验 的步骤,以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为主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已经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所以我以学生在推导中获得的经验为基础,放手让学生自主 下面就本节课谈谈我的想法与做法 一 本节课的导入,我开始设计的是 校园内有一个三角形的花坛要种花,得根...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花山镇文岔完小 王有科。本节课我本着 扎实 有效 的原则,力图使计算教学体现 生活味 的同时,更关注教学的本质来设计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 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沟通。2 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3 关注学生算法的多样化。4 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后反思

约分 课后反思。在 约分 这节课中,我是这样做的 1 从情境活动进行导课,引入约分。通过对约分含义的理解到对约分方法的学习。自然而然的引出了约分和最简分数。并让学生举出最简分数。练习的设计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性,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 讨论中解决,课堂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