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网络授课作业

发布 2022-07-18 16:23:28 阅读 8407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并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原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丁·特罗教授,在2023年提出了“精英”、“大众”、“普及”的教育阶段论,提出了“大众高等教育”概念。2023年提出“普及高等教育”概念。2023年,在世界经合组织(oecd)召开的“关于中等后教育的未来结构”的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至此产生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马丁·特罗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程度并划分其历史发展阶段的量化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 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化。

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的前提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 时,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化阶段。”

上述区分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中高等教育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存在着质的变化:在精英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此时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和学术专业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

而教学形式的最大特点是个别指导,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师徒关系。学校的管理则由学术人员即高级教授兼任行政职务。而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入学日益容易。

从内容上看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形式一般是通过讲演进行,以讨论式教学为补充,强调传授知识和培养技巧。不同层次的初级工作人员享有学校管理权。

学生不断拥有影响学校决策的权利。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则对所有希望入学或有资格入学的人开放,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学生和教师之间直接的个人关系也更为复杂。

在学校的内部管理上也越来越倡导民主参与。

在我国,以2023年全国性的高等教育大扩招为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开始过渡。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看来,我们走的是一条“以质变推动量变,质、量共同发展”的道路,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是高等教育观念的改变。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权利的主体范围大大增加,绝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或群体,与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观相吻合。

其次,课程设置的改进。进入90年代以后,我们通过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组合,实行了选课制。打破了原有的专业界限,实现了:

大专业、小口径:的课程模式,这些措施的实行都充分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再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办学形式的多样化。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职业教育、**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共同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立体交叉的高等教育体系,初步体现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学校类型和形式多样化的特点。

伴随这上述过渡时期特点出现的还有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这些问题中总结出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过程中应当注意避免的一些问题:

1、平衡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的关系。

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对教育质量给予更多的关注。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过于冒进和极端,数量的增长绝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各学校在进行规模扩张的同时必须要认真评估自身的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使学生不仅能够“进得来”,还要能够“学得好”,要使量和质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本来就不是也不应是对立的,而是对立统一的,量的增长是“有质”的量的增长,质的提高是“有量”的质的提高。另外,二者的协调还共同受制于一定的内外部条件。当内外部条件不能满足需要时,二者的分离或不能同时兼顾便容易出现。

因此,并不是二者不可协调,而是促使其协调的内外部条件如经费、管理等尚未得到满足从而引起二者的相对立。

总之,在数量与质量及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的关系问题上,我们要坚持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一手抓数量增长、一手抓质量提高,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2、平衡好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大量增加,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现象: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现象并存;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并存;高级“蓝领”奇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现象并存。在精英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是社会稀缺资源,是“天之骄子”。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在社会精英岗位上的就业。在我国,毕业生就业实行的是“统包统分”的分配制度,大学毕业生就是“国家干部”。 大众化高等教育与精英高等教育相比,更多的适龄青年有机会进入大学,大学生由“天之骄子”变为普通老百姓。

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足甚至短缺。大学生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变为普通老百姓,不存在统包统分的问题,而是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一部分大学生通过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一部分大学生从事与大众化相适应的“蓝领”工作。

另外由于一些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导致大学生往往没有从事与其学历相适应的工作,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不少大学生不能发挥个人所学,施展聪明才智。

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梯级转移的滞后,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所以无论是整个国家还是各个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都不能被短期现象所蒙蔽,而要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结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周期对未来社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科学的**,保证能够培养出真正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并以此推动高等教育自身的良性发展。

3、平衡好各层次院校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要引导人们转变观念,改变高等教育就应该在研究型和综合型大学中进行,职业教育不能够被纳入到高等教育范畴中去的看法。另一方面,加大对这些院校的引导和扶持,帮助他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在办学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将这些院校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使学校的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促进这些院校的健康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办学模式的多样化,而其核心则是教育质量的多样化。同办学层次与类型的多样化、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多样化、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相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必然是多样化的。但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化并不等于不求质量,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都应在各自的质量标准上力求达到高质量。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背景的复杂性决定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必然有别于马丁·特罗所描述的大众化的普遍模式。因此,在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使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得到良性发展,以便更好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高等教育学作业

高等教育大众化过渡中的问题分析。高等教育学 课程作业。一 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的学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 伯克利大学的马丁 特罗教授就是以美国和战后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了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问题,接连撰写了 从大众高等教育向普及高等教育转化的思考 1970 高等教育的扩张与...

高等教育学作业

精品文档。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修养?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自己的素养?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就是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培育合格的社会建设者和 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不断的完善,高等学校的教学任务不但要求完成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文化修养的提高,更要培养学生的...

高等教育学作业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修养?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自己的素养?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就是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培育合格的社会建设者和 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不断的完善,高等学校的教学任务不但要求完成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文化修养的提高,更要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