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论。
一、认识指挥。
指挥是一种艺术,通过有形的技巧,将原作曲者的意境、乐思及本身对乐曲的解释,表达给演奏(唱)者,并领导他们演奏(唱)出来。
因此,一个指挥者必须有能力掌握乐队或合唱团的一切演奏(唱)者。俾使速度统一,音量控制,音色调和,表情处理一切演奏(唱)技巧。这一切的技术要藉指挥棒、手及面部表情,甚至于身体动作,传达给演奏(唱)者。
德国**家华格纳(wagner)对于指挥技巧指示两个大原则:(1)为乐队制定正确的速度。(2)指示主旋律的所在(注1)。
但指挥的要求并不止于此,而是藉以上所示的有形技巧,表达一个意境、乐思给演奏(唱)者。不但要他们感染到这些乐思、意境,而且要更进一步的促使他们将之表现出来。因此一个指挥的评价该是没有其本身独立的好坏,他的成绩在于视其所指挥的(或称为处理及解释更恰当)乐团、合唱团奏(唱)的成功与否而定。
至于意境和乐思是心灵的流露与感受,作曲者通过有形的高低、长短的音,不同协和的音程,表达其心灵的意境、乐思。一个指挥者在于使其乐团、合唱团(诗班)重现这个意境、乐思(注2)。
在指挥学上有一个问题争论已久:一个指挥者应该完全寻求原作者的乐思,而不渗入任何本身的意念。(也就是按原作曲者指示的速度、表情,揣摩其乐风,使乐曲重现。
)或指挥者在解释乐曲时,在作曲者的乐思之中,亦加上自己的意见。如门德尔松(mendelssohn)与华格纳(wagner)就有不同的意见。(注3)
但是,不论主张前者或后者,在同一乐曲的表现上,没有任何二个指挥家所处理的作品是相同的。就一个最具体的问题来说:每一个指挥家对速度的处理都不相同:
如快板(allegro)每分钟为132拍,但每一位指挥者实际所用的快板速度皆不相同。因此,对于原作者乐思的表现,也没有任何二位指挥家,能在完全摒除自我的情况下,把乐思表现的完全相同,可见对于原作者的认识,仍是基于个人的了解。但若一个指挥者忽视原作曲者的意境,而自行处理,那也无疑是藉他人的乐谱来自行创作了。
不过一首乐曲,若以不同的速度、表情、不同的片段(phrase)的分割,也会产生不同的韵味。
因此,一个指挥者对乐风的**是必要的。但若拘泥于绝无自我表现,则是毫无意义的。
许多伟大的作曲家自己指挥演奏其作品:如海顿(haydn)、贝多芬(beethoven)、贝辽兹(berlioz),当然对于乐曲精神的处理,应完全没有异议。
注1:见richard wagner著:“uberdas dirigieren”之英文译本。注2:综合哲学中之美学观念。
注3:华格纳批评门德尔松过于严正保守:见蓬静宸著“指挥法”第一章第二节。
二、指挥的沿革。
当乐队合唱团渐具规模时,指挥就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古时的指挥与今日的在形式上并不相同。但其统一速度、音高、段落等等的任务却是相同的。
因此,在先民的**史籍仍可由部分记载中推断,起初指挥的情形。
古埃及以拍手作为“节奏”之长短,以挥手表示“音阶”的高低,这是从埃及的雕刻、壁画上得来,因当时吹笛弹琴并有歌唱同时作乐。拍手、挥手已表明了指挥的任务。(注1)
纪元前2024年至950年犹太人正值大卫与所罗门王时期,国势最强,在**上亦是兴盛的时期。大卫王立了专职的**祭司288人,每日分廿四个班次,每班十二人,由一伶长负责训练及领导在圣殿奏乐唱歌;这负责训练及领导奏乐的伶长,实际上,就是他们的领班及指挥者。大卫王迎接约柜与所罗门王献殿时,都有极庞大的乐队与歌队,特别是后者,乐队有120人。
歌队可能为四千至五千人,并记载当时的几个大伶长:“亚萨、希幔、耶杜顿敲钹,大发响声”。又就他们所唱的诗篇中,就“细拉”等名词研究,见他们演奏演唱有段落停止、转调、间奏等,得知当时大伶长以敲钹为指挥。
此种以声音指挥的方式,颇似十七世纪以拐杖敲地的发声指挥。(注2)
与现代指挥相接,真正有指挥雏形者,起源自十五世纪末叶,首先由罗马的西斯丁(sistine)小教堂的唱诗班,于献唱时命一人持纸卷(命名为sol-fa)立于唱诗班之旁,挥动以统一节奏。(注3)这的确是统一节奏的有效方法,因此逐渐有人效法。或以纸卷或以木棍,或以手帕系于木棒尖端,或以手、以头、以足指挥。
此种方式的持续到十八世纪。
约在十七世纪亦有以敲击声作为指挥,敲击铁片、敲击琴身、或以手杖撞击。
地板发声作为指挥。相传意籍的法国歌剧家卢里(lully)系因指挥不慎击中了脚因而溃烂致死。当时歌剧演出及芭蕾舞乐均是以手杖击地或击桌而做为指挥。(注4)
十八世纪指挥的职务多由演奏者兼任,如巴哈(韩德尔(handel)他们演奏自己的曲子皆是一边坐在大键琴(harpsichord)上演奏,一边以手、头或身体的摇动来指挥乐队。也有以第一小提琴手挥动琴弓做为指挥的。(注5)
专职的指挥始自2024年,德国小提琴家兼作曲家的路易士·斯波(louisspohr 1784-1859)于伦敦举行的两场**会中,手持指挥棒,除任指挥外已不担任任何演奏,此举是一里程碑,也是指挥棒的最早使用者。(注6)
起初指挥的任务仅为统一速度,及指示演奏的开始和结束,但指挥成为专职后,因实际的需要很快的发展成为乐曲的解释与处理者,故指挥的地位遂被确定。其中贝多芬、华格纳、门德尔松、贝辽兹都相继发扬光大。迄今这挥舞指挥棒者已成为乐队的灵魂人物。
浪漫派**由于乐风的需要,要求演奏者更大的表现能力,因而技巧增加,音量充沛。尤其在浪漫派的后期产生许多以技巧著称的演奏家:如李斯特(lizst)的钢琴技艺,帕克尼尼(paganini)的小提琴技巧,都已把乐器的性能发挥到淋漓尽致。
乐队除了个人技巧的扩充,同时阵容也逐渐加大,音域加宽,音量加大。如贝辽兹(berlioz)造出许多倍低音的大管及低音提琴。如柴柯夫斯基(tchaikovsky)在1812序曲中加上枪炮的声音等。
因此指挥的任务也相对提高。要求更迅速的读谱,更多的指挥任务,不但增加左手更多的指挥工作,而且拍子的变化也多,并有各种错综复杂的拍子;如二种不同拍子的同时进行,指挥必须掌握二者的节奏。或有五拍、七拍的不同变化。
指挥的任务也就更加重要了。(注7)
注1:王光祈著西洋乐史:第二章第五节。
注2:出自圣经旧约的历代志及王光祈著西洋乐史第二章第五节。
注3:原始资料出自ornithoparcus(其名为vogelsang)于2024年10月在莱比锡出版。
的“musicae activae micrologus”与hawkins著的“history of music”。注4:王沛伦编著**辞典中之conducting。
注5:grove**字典中之history of conducting。注6:
出自arthur jacobs的“spohr and the baton”。
注7:许常惠于师大**系所授之**史科目,及洪祖显编著之“十九世纪之西洋**”。
1第二单元
课题 unit 2 what should i do?section a 1a 2c i.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 掌握重点单词和短语p104 13个 keep out play,argue,wrong what s wrong style out of style,could call sb.up ...
第二单元 1 错题
错题。第二单元测试 1 4分之3吨 750 千克 6分之5小时 50 分。一项工程,甲单独需要6天,乙单独需要10天,甲乙合作需要 天。一桶水,当水成冰时,它的体积增加了11分之1,当冰化成水时,它的体积减少了 分之 10分之9米帝铁条,用去2分之1后,还剩 20分之9 米 比 千克多5分之3时32...
第二单元1加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导学案 年级 三年级学科 数学执笔 刘三妮学校 柏峪小学。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学习重点 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学习难点 理解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学法指导 1 结合问题自学课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