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课时作业附答案

发布 2022-07-08 07:24:28 阅读 2631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曳(yè)兵数罟(cù ɡ洿(wū)池。

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yǎng)序。

c.孝悌(dì) 饿莩(piǎo) 供(ɡōnɡ)养。

d.衣(yī)帛王(wànɡ)天下不可胜(shēnɡ)用。

解析:b项“庠”应为xiánɡ,c项“悌”应为tì,d项“衣”当动词用,应破读为yì。

答案:a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者。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庠序:庠、序都是学校。

c.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只是,不过。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王道:以仁义治天下。

解析:或:有的人。

答案:a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黎民不饥不寒。

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b项“养生”,古义指供养活的人;今义指保养身体。c项“可以”,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是表示同意认可。

d项“然而”,古义是“这样,却”;今义是转折连词。

答案:a4.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组是( )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b.①③c.③⑥d.②④

解析:①项的“鼓”、②项的“王”、③项的“树”、④项的“衣”都属于活用,用排除法,选出a项。

答案:a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河东凶亦然。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c项“之”都是助词“的”;a项①这样,②形容词词尾;b项①表转折,②表承接;d项①在,②引出对象的介词。

答案:c6.选出对下面每组句子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或百步而后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end}\ight. 'altimg': w': 213', h': 78', eqmath': b\\l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河东凶亦然\\end}\ight. 'altimg': w': 220', h': 78', eqmath': b\\lc\\]

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

b.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同。

解析:前一个“而”表承接,后一个“而”表转折;“然”都是代词,译为“这样”。

答案:c7.对下列两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野芳发而幽香\\end}\ight. 'altimg': w': 213', h': 78', eqmath': b\\lc\\]

③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斯天下之民至焉\\end}\ight. 'altimg': w': 280', h': 78', eqmath': b\\lc\\]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解析:①中的“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②中的“发”指开花;③中的“焉”是语气助词;④中的“焉”是兼词,于之(到您这里来,来这里归顺您)。

答案:d8.下列句子中加线部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好战,请以战喻——请允许我用战争作比喻来说说其中的道理。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着算起来还不到一百步。

c.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百姓对于生与死都没有什么遗憾。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解析:b项“直”通“只”,应为“只是不到一百步罢了”。

答案:b二、能力提升。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9~13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对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

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少:更减少。

c.王好战,请以战喻好战:喜欢打仗。

d.养生丧死无憾丧死:死亡,安葬。

解析:丧:名词作动词,为……办丧事。死:动词作名词,死去的人。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答案:d10.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邻国之政 ②填然鼓之 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未之有也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b

cd解析:结构助词“的”/音节助词/代词,代事作宾语/代词,代人/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d11.选出完全表达孟子“仁政”观点的一项( )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②b.③④c.②⑤d.①③

解析:①指出梁惠王的想法不正确,③④说的是结果。

答案:c1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所用的“爱民”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梁惠王的“移民移粟”的方式不是好方法,从而告诉他要实行仁政。

c.“不违农时”的意思是:不耽误种庄稼的季节。语段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是说,种庄稼不耽误季节,打的粮食就吃不完。

而“五十步笑百步”则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是程度轻重不同。二者都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d.本语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运用排偶句式。第一次使用三组排偶句式,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这是“王道之始”;第二次使用四组排偶句式,则强调一手抓物质生产,一手抓教育,这是“王道之成”。这其实就是孟子为梁惠王所开的治国良方。

解析:说明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答案:b1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译文。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文。解析:(1)注意关键字两个“食”,“检”,“涂”,“发”的翻译。

2)注意关键字“于”“刺”“兵”的翻译,语序的调整。

答案:(1)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2)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

“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①也。归市者②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民大悦。《书》曰:‘徯③我后,后来其苏④。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兄父,系累⑤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⑥,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⑦,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梁惠王下·进也民心,退也民心》)

注】 ①云霓:霓,虹霓。虹霓在清晨出现于西方是下雨的征兆。

②归市者:指做生意的人。③徯:

等待。④后来其苏:君王来了就会有起色。

苏:恢复,苏醒,复活。⑤系累:

束缚,**。⑥重器:指贵重的祭器。

⑦旄(mào)倪:旄,通“耄”,八。

十、九十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

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下信之,东面而征东面:面向东。

b.徯我后,后来其苏后:后面。

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伐:攻打。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倍:动词,扩充一倍。

解析:“后”在文中指“君王、帝王”。

答案:b15.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 )

东面而征,西夷怨。

南面而征,北狄怨。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

是动天下之兵也。

a.①②b.②③c.④⑤d.③④

解析:①②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⑤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18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高考链接。对全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惠王 移民 移粟 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b 孟子用 五十步笑百步 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c 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d 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说课稿

寡人之于国也 第一课时说稿。一 说教材 学情。寡人之于国也 是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拓展模块第二单元的重点篇目,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 仁政 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论辩能力。课程大纲关于本文的教学要求是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孟子散文的论辩风格,孟子的思想和理论对于本阶段的学生来...

大学语文作文《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

寡人之于国也 读后感。我们能够从 寡人之于国也 中体会到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他提出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仁政思想标志着民本思想的真正形成。孟子从来就是以善以言辞动人闻名的。他的演说,往往能抓住谈话对力最关心的问题而 诱敌深入 使对方进入自己的思维轨道,再加以明白易懂的比喻,达到使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