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二 新课程实施的问题和对策

发布 2022-07-02 12:39:28 阅读 2383

历史题该怎样考》一文,所描述的是2023年课改前的教育现象。这篇文章让我为之一震惊,猛然发现,我们中国这么多年的教育,都流于知识的记忆之上,而忽略了对知识的运用。文章用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

课改势在必行。“人家培养的是能力,而我们灌输的是知识”。文章的这句话,指出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之一。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产生了一系列。

新理念,新观点。如:

1、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

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2、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3、新的发展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的涵义: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

“学生为本”的涵义: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

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

4、新的知识观。

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主观创造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知识有多种: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书本知识与经验知识;规范知识与本土知识。

5、新的学习观。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自主理解就是创造。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

知识**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中的“对应物”。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

6、新的教学观。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

a、整合教学;b、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c、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结论和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d、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行体系;

7、新的教师观。

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a学习者,b研究者,c组织者(学习)d引导者(学习),e催化者(学生),f促进者(学生),g实践者(反思性),h开发者(课程)

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a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b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c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d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e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f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g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8、新的课堂观。

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展示的平台。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

9、新的“课标”观。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深层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是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阶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

“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也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积极设计者。

10、新的教材观。

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工具。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材是课程的“肉体”。标准是“罗马”,教材是“道路”(条条道路通罗马)。

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反对“教总比不教好,教多总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经验主义做法。

11、新的评价观。

评价是一个过程,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共建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评价是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过程。

12、新的作业观。

在作业功能上,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在作业内容上,应突出开放性和**性;在作业形式上,应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在作业容量上,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在作业评判上,应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

13、新的目标观。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4、新的方法观。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倡导有利于形成这三种学习方法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实施中有哪些困惑的问题呢?有什么对策?以及如何辩证地审视新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主要有:(一)、观念与认识问题。

我们有相当一部分老教师,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以知识传授为目标形成定式,对过去的考纲考点了如指掌。对于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有整套方法。而面对新课标、新教材确实感到茫然,一时间难已转变观念。

二)、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与新课改的要求有差距,一时难已纠正。

三)、频繁更换教材版本与学科教研之间的问题。(四)、考试与升学的问题(五)、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作和绝对化的问题(六)、素质教育与高考的矛盾。对策是:(一)、抓住契机,转变观念。

每一次我校都认真组织、积极参加,并对参与教师进行严格考勤、考核,活动后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使教师们从主观上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教师彻底转变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实现新的教法优势整合、互补。

二)、立足校本,推进改革。

1、开展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素质。2、开展校本研究,推动改革进行。一是“新课程专题研讨会”。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换、经验共享,也可以就某一专题进行深度**。

二是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比如:每日集体备课活动,每单元(或模块)备课组拿出一节研讨课,每月召开一次分学科研讨会,每学期举办一次学科听课、评课活动周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既营造了教师研究的氛围,又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解决了课程实施中的困惑,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

3、开发校本课程,关注师生发展。辩证地审视新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运用辩证法,审视对新课程实施中问题的与对策。态度,对新课程实施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态度,对新课程及课改的态度。

第。一、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主要指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去做而产生的问题。诸如:

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学习中的问题。如果不按新课程的要求去做,即不实施新课程。这当然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类大问题。

第。二、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很复杂。有真问题、有假问题;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个性的问题;有普遍性的问题,也有特殊性的问题;有全程性的问题,也有阶段性的问题;有全局性的问题,也有局部的问题;有全国性的问题,也有地区性的问题;有对你是问题而对别人不是问题的问题,也有对别人是问题而对你不是问题的问题。

问题还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种类。

第。三、新课程实施中解决问题的对策,也是相对的,有限的。对有些人也许有效,对有些人可能无效。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

第。四、对新课程实施中问题的态度。辩证地看,新课程实施中肯定要出一些问题,这是正常的,出了问题不可怕,出了问题,不避不躲,正视面对,认真分析,努力解决。

第。五、对新课程实施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态度。可参考,可借鉴。但不照搬照套,机械借用。要领会精神实质,根据实际情形,创造性地“拿来主义”式的使用。

第。六、对新课程及课改的态度。学习、理解、运用。

欢迎、支持、践行。要联系地、发展的、全面的看待课改。要实事求是的、一分为二的、客观、冷静、理性、发展地看待课改中的问题和对策。

一)对立统一规律确立了新课程实践的兼容并包原则。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构成体,事物发展的根源就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矛盾的这些对立面和差异性是既对立又统一,它们相反相成或相互补充,失去任何一方,事物就将不复存在或者不完整。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促使新课程实践走继承与创新之路。

事物的发展是经由否定之否定的逻辑线路而达成的,它包涵非常丰富的内容。首先这里的否定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一种扬弃的关系。其次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两次否定,第一次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使新事物得以确立;第二次是对新事物自己的否定,以推动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在新课程实践中,也存在类似的两种偏误。绝对的“否定观”否定新课程和原有课程的联系,创“新”表现为与原来的决然不同。从而出现原有的课程观念被遗弃或束之高阁。

辩证观的否定与之不同,它要求新课程在对传统课程批判的同时要有继承,新课程要以传统课程为基础,把传统课程作为新课程的课程资源和对话对象,不断挖掘传统课程中可以利用的东西,努力实现传统课程的创造性转化,丰富新课程的历史内涵,保持课程发展的延续性。

另一方面,任何新生事物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美的。新课程也尚需进一步完善,其基本理论尚需进一步思考,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有待进一步确证,课程评价的难点依然存在,所以新课程还必须实现对自己的否定,否则新课程自己又将变为僵化的东西。因此,新课程要保持常“新”就必须不断实现对自己的超越,必须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自我反思。

新课程的发展必须经历两次否定,一次是对传统课程,但这种否定是辩证的,既有批判,也有继承;第二次是对新课程自己,这是一种自我否定,它将促进新课程的自我更新。总而言之,否定之否定规律为新课程实践指引了一条继承与更新之路。

三)量变到质变规律揭示新课程实践的渐进性和积累性特点。

事物的发展是先有量变,后有质变,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是这个道理。

课程实践事关子孙后代的发展,民族的兴旺。这就要求新课程实践要尽最大努力增大成功的几率,降低失败的风险;同时新课程实践也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多个环节的复杂工程,要求耐心细致。这些都决定了新课程实践必须稳妥进行,体现渐进性特点。

一方面,对于大多数课程开发者与实践者来说,面对新课程,每个人都只能算新手,大家需要边干边学习,边探索。先是从某个部分或某一点开始,一点点地向前推进,不断地积累成功的经验,通过积局部为整体,积小胜为大胜,最后实现整体的突破。这就是新课程实践的积累性特点。

基于这种特点,我们应防范在新课程实践**现“猴子搬包谷”的现象,即只顾一味向前推进,而不知道对已有的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要求新课程实践要以适应性条件为前提。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真理一旦越过了它的适用条件也就变成了谬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告诉我们,对任何真理的运用都要考虑其适用条件,决不能搞一刀切。

就新课程实践而言,在贯彻新课程理念和理论的实际操作中,也必须以此方法为指导,把条件适用性作为理论指导实践的前提。

首先是新课程理论的运用要考虑国情。其次是新课程理论的运用要考虑不同地域、学校、学科和不同性别、年龄、年级学生的差异。

五)普遍联系观点为新课程实践提供多向整合思路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没有脱离联系而孤立存在的事物,某一事物的发展总会受到许多其它事物的影响。

新课程实践来说,我们应该根据普遍联系的观点调动一切有利的积极因素,从多个方面支持和充实新课程实践,推动新课程向前发展。由于联系是多样的,因此整合也是多向的。此处仅就新课程实践的支持力量和课程资源的开发略作分析在新课程实践中,需要扩展和整合支持力量。

新课程实践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重要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设计问题和实践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设计问题的探索和实践。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又能使学生对问题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同时又是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延续。然而多年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作业的精心设计 或是选取单调枯燥的作业,或是大搞题海战术,导致学生对语文作业产生烦躁或畏惧心...

新课程理念的作业

新课程的主要内容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和难。新课程的理念。点。实践的感受。新课程为信主要是详细内首先,在观念上要转我们支持这。息技术提供了全容,就是这个 一 变。要了解信息时代的教种改革。但是我。新的理念,信息新课程概念1 课程们同时认为对教。学与过去的教学存在的巨技术课程标准要的概念2 课程内涵育评价...

学习《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心得体会

参考范本。年 月 日。部门。本次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非常具有实用性。都是选材于我们身边生动的事例,课堂中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特别有研究和学习的价值。比如这次我选学的语文学科 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 它细致而全面地向我们描述了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及相应的解决策略。学后有如醍醐灌顶,大开茅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