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谈

发布 2022-05-06 16:38:28 阅读 8452

策划人语: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们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

”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亦如此,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成为推动活动展开的原动力。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如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课程的实施呢?此组文章重点从教学的技巧、教师的角色、活动方式三方面做了阐述。

让问题充满课堂。

问题是什么?问题是学生好奇的触角、**的欲望,它是启发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基石还是实施教学的桥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去问题教育而是生问题教育,其课程实施的本质就是要学生头脑中始终装满问题,让这些问题引领他们去解决问题,同时又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在活动中教会他们懂得去问问题的方式,学会解问题的方法,实际上给了他一把打开各式各样大门的钥匙。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的去求知,知识的获取就会有意义。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第一阶段---创设问题情境阶段,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来创设激发学生疑问的情境,让学生非常好奇的想去亲自**,进而充分调动其渴望进入活动的积极性。问题情境可以是巧妙的提问,讨论问题,布疑设障、制造悬念、可以是栩栩如生的描述,妙趣横生的解说。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以问题代替问题情境,更不能去设置太难的问题去难学生,若涉及到问题也要注意其明确、简练和内涵丰富,尽量不是提一些诸如:

“是不是?”“行不行?”等类似问题来制造表面的活跃和热闹。

问题情境一定要贴近学生的自身生活,能够让他们进入情境角色中去思考问题,如在“生存急救我能行”活动中可以根据设想教学对象的年龄段会产生哪些意外伤害,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如果当时没有大人在场,他们又将采取哪些急救措施?在学生自由发言中捕捉信息并以此确定分主题,这些活动内容因是学生所想从而带动学生跃跃欲试地去深入**。

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阶段,问题引导不但能促进活动的展开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活动中学生搜集了大量活动所需资料后,往往就以为大功告成,此时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向资料发问。如这些资料说明了什么?

你发现什么问题?你从这些资料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明白了什么?

经过这些点拨和学生的思考,活动就会进一步的深入。又如在观察事物或某一现象时,不思考就不容易发现问题,不敢质疑就不可能去分析。在活动时,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想一想:

这是什么?它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会……?

它还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等等。

这些问题的引导能教会学生学会问问题,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综合实践活动总结交流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对别人的交流内容提出质疑,让学生学会问问题。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提问分为低层次提问和高层次提问,低层次提问一般指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这些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高层次提问一般指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这些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交流中合理的提问能带动学生对交流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促进学生的充分交流。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中,一方面把问题看作是开展的起点、动力和贯穿活动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活动的开展来生成问题,把活动过程看成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之,让问题充满活动的课堂。

学做“变色龙”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的实践性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具有“创生取向”的课程。该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还要成为活动的指导者、组织管理者、参与者、评价者。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不断地创生新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把握自己的角色,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学做一条“变色龙”。

教师的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前提条件,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都基于此。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把握好指导的程度,不要放任学生,也不要指导过度,学会在尊重学生选择和自主的基础上“点到为止”。指导的重点是方法的引导,如“观察一件事物的步骤”、“如何进行采访”等等,此处的指导是一种启迪。

指导还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遇到困难畏惧时,教师要通过指导唤起其内在的精神力量。这样的有效指导应渗透到活动的每一环节。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涉及到的因素复杂,教师对其内容、形式、实施、评价等方面都要进行组织和协调。如在活动交流阶段,教师要做一名“好导演”,通过平时对学生的接触观察和交流,对学生的想法、交流信息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交流内容的层次,组织好交流的顺序;当交流**现新的问题和情境,要利用教学经验进行协调管理;对学生的交流内容要适度的彰扬和点拨。扮好组织管理者这个角色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是在现实的情境中展开的,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当教师参与到活动中时,学生会倍感亲切,感到有信心和动力,同时,老师的直接参与不但能更深入的了解学生进展,还能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升指导的水准。要注意把握参与的时机,如学生不知如何去做一次采访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跑题而不觉时、在学生尝试新的活动方式时……教师要参与进去,在参与过程中,教师要持“能者为师”的观点与学生共同商讨、交流。

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终结内容,而且要贯穿在整个过程中,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及时公正的评价能指导活动的展开,活动的终结评价又能促进学生在成果分享及思考中,审视反思自己的行动,进而自我改进。教师要以公正、权威的形象将评价角色扮演好。

这些角色的扮演不是独立的,而是同时存在并时刻相互转化的,无论扮演哪种角色都要创设融洽的情感交流氛围,如此才能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组织一次班内讨论,教师就需要精心准备,不能只是草率地扔下一个问题,使学生无所适从。首先要站在引导者的角度去精心设置讨论题;从指导者的角度提出适宜的讨论方法;以组织管理者的身份去通盘考虑学生讨论时的场所、设备,还要协调好小组的分工并对讨论**现的异常进行适度调控;在整个过程中,还要抓住每个评价的时机,进行合理的肯定和适当的鼓励。

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中,老师就要如“变色龙”般适时的转换角色。

将小组合作进行到底。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标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它积极倡导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涉及的问题属于**型的、。然而就目前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尚存在一些实质上的误区,小组的合作流于形式而不能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

如何将小组合作进行到底呢?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习惯。教育研究者普遍认为,共同目标与个体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是合作的两大基本要素,是合作得以实现和维持的重要条件。现在的儿童接受新鲜事物多,自我意识较强且善于表现自我,这是好的一面,但也有部分学生习惯于以我为中心,缺乏互助协作精神,教师要发挥榜样的作用,用自己友善的态度和行为去影响学生,在融洽的合作氛围中教会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学会一分为二地评价他人等等。

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合作学习小组中的一员,使他们认识合作中相互依赖的关系,养成为了集体成功而合作的意识习惯。

其次,教师要适时针对合作学习中喧闹背后的误区进行引导。

误区一:按学习成绩的好坏搭配原则组建合作小组。这种分组方法不利于真正的合作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很容易产生骄傲的情绪,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往往会产生一。

种自卑感,认为自己是合作小组中的累赘,这样的合作小组形同虚设。一般的合作小组以4至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智能、性格诸方面的差异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小组。在分组时最好先让学生以自愿的原则组成合作小组,学生比老师更了解同学,也更了解自己,最后在征得小组成员及本人的同意后,再适当调整小组成员,这样组成了一支更高效、团结,既强调集体的智慧,又突出个人能力的合作学习小组。

误区二:小组学习就是合作学习。此时在合作学习中分成了小组,大家只是坐在一起讨论一番,其实这只是小组学习,其结构往往是松散的,目标也不甚明确,而合作学习则应在老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获得最大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在合作学习前,应明确要达到的目标。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要帮助其他同学实现学习目标。通过小组间的互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此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实现师生互动,并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指导和监控,帮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

误区三:少数人学习,多数人空闲。在合作学习中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是分了,学习的目标也明确了,但在实际合作学习的操作中,有些学生往往把学习任务推给少数成绩较好的同学身上,让少数人发言讨论并作记录,他们则坐在旁边静听甚至偷偷讲闲话,到最后小组汇报交流时,真正发言的还是那么一两个学生。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说是少数人的学习,多数学生游离于合作学习过程之外。针对上述情况,在合作学习中,应该让每个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责职并进行任务分工,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是否都积极参与。

在合作学习中,如果每个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就容易出现不参与学习活动或者逃避工作的现象。

误区四:重视讨论,轻视思考,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展示问题后,马上要求。

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时间很仓促,学生很少有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这样就导致部分学生不动脑筋的讨论,讨论以后的合作交流,从表面上气氛也相当热烈,其实是热闹有余,而实效不足,学生的讨论肤浅而不深刻,课堂能留给学生的东西很少。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任何人都不能替代个体的理解,当然也包括小组的合作学习。因此,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地思考问题,在这基础上再安排学生合作交流。

只有成竹在胸,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作为老师要准确理解合作学习的科学理念,正确地掌握合作学习的要领,帮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避免合作学习进入误区,通过活动的监控和评价,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如在评价时把个人成绩与集体成果相结合,且更注重对集体成果的评价。组织小组成员展开交流讨论,让学生在群策群力中感受团队合力,在思维碰撞中理解和宽容他人,在集体成果中体会合作的快乐。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指导策略

活动持续时间长,效率低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以来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已经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继续发展的瓶颈。这个问题主要集中在活动实施阶段,如要突破这个 瓶颈 必须加强对活动实施过程的指导和监控。情境再现 父母儿时的游戏 之 摸石子 系红领巾 组 的实施情况。摸石子 系红领巾 组由6位成员组成,组长和...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策略

1.评价原则 1 方向性原则 整个活动紧密围绕 上学路上 主题活动展开,每个环节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就有了方向,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活动的开展。例如资料的收集 问卷的攥写等。2 指导性原则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客体。因此,教师并不直接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

一 总体情况。1 各校都能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关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为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保障。个别学校还向学生家长宣传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和对学生成长的好处,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2 多数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或研究小组,初步...